【教會歷史委員會】梳理歷史,講教會的故事

講咱的故事,
尋訪傳福音者的腳蹤,
珍惜教會歷史資產。

◎王昭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教會歷史委員會主委)

即將慶祝160週年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是台灣最早建立的基督新教教會,自1865年至今,綿延不輟。來自英國和加拿大長老教會的宣教師,透過醫療、教育引導台灣人入信,這些「得到道理」的人,以信仰傳家,轉化社區,把信仰再傳給更多人,以至現今台灣幾乎每個城市、鄉鎮、原住民部落都有長老教會。

先賢傳福音的腳蹤何等佳美,每一間教會的建立與發展,每個基督教家族的歷史,都有滿滿的故事。這些故事,是教會珍貴的無形資產,若能仔細記錄、好好訴說,可以幫助我們更認識福音的作用、人的限制和神的大能,更知道今日的教會為何是這個樣子,或許也更能找到未來發展的路徑。

歷史委員會的緣起

長老教會的成員,恐怕沒有很多人知道總會設有「教會歷史委員會」(簡稱「歷史委員會」)。這個委員會在1957年成立,最初稱為「歷史委員會」,第一份成績單就是為慶祝基督教在台宣教百週年而編寫了《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歷史委員會集合對教會史深有了解的牧師,包括北部教會的徐謙信、郭和烈、鄭連明,以及南部教會的賴英澤、楊士養、黃武東等,共同書寫百年來台灣教會歷史。又有原住民宣教先鋒者孫雅各、江天順、駱先春、胡文池、吳銅燦、卓信得、高俊明等牧師,為當時新興的原住民宣教工作做了紀錄;賴永祥教授編的〈基督教在台宣教史文獻〉目錄,也收錄其中。1965年出版的這本《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至今仍是了解台灣教會歷史必讀。

百週年時的長老教會總幹事黃武東牧師,很重視歷史。他親自書寫《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中1945~1964年的篇章,包括:日本基督教台灣教團的解散、南北大會戰後的發展、總會成立的經過、台灣教會的自立、台灣教會和普世教會合一運動的關係、倍加運動和百週年慶典的籌備。除了書寫歷史,他還拿出總會事務所保管的教會珍貴文物,以及向各教會募集的文物,在百週年慶時策畫了一個盛大的展覽,展現教會文化的特色。展覽結束後隨總會事務所搬遷,這些文物資料有部分佚失。

總會1976年再度設立歷史小組,將這些文物及文獻送到台南神學院,陳列於一棟宣教師宿舍(一般稱為巴克禮故居),即台灣教會歷史資料館的由來。歷史資料館設立後,歷史小組再度擴編為歷史委員會,主要任務就是管理這個館,並協助教會歷史教育工作。

歷史資料館的流變

歷史資料館設立後,並未編列維護經費,也沒有設置專門管理者,只靠神學院一位老師在課餘時間管理。後來建物老舊、遭蟲蛀,文物也難免發黴,還有小偷來偷。1987年,長榮中學校長蘇進安擔任歷史委員,在颱風來襲前把館藏搶救到長榮中學,加以整理維護,並建議由長榮中學接手。1990年起,歷史資料館便和長榮中學校史館聯手,設置於長榮中學第二實習大樓五樓。目前為止,歷史資料館雖然隸屬歷史委員會,但實際管理維護由長榮中學負責。該校除校史館和歷史資料館,還有數個小型博物館,經常有人參觀。但該館仍未編制專人負責,由長榮中學校牧協助管理。近年歷史委員會負責支付清潔費、更新空調設備,合作保護館藏。

長榮中學校史館內的歷史資料館。

2019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檔案館成立,歷史資料館內的紙類文獻逐漸移轉到歷史檔案館。歷史資料館(長榮中學內)和歷史檔案館(位於新樓街,與台南神學院圖書館相鄰)是兩個不同的館。歷史檔案館主要收藏文獻,歷史資料館原本文物和文獻都收藏,但在歷史檔案館成立後,改以文物為主。歷史資料館的珍貴藏品包括台灣第一台活字印刷機、世界地圖的雕版、一艘達悟族拼板舟、風琴、牌匾等。

歷史資料館收藏的拼板舟。
歷史資料館收藏的匾額。

歷史教育與出版

1990年代之後,歷史委員會除了管理歷史資料館,也致力於史料整理與重新出版──和台灣教會公報社合作「聚珍堂史料」叢書和《使信月刊》數位版,編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教育手冊》(1998年開始籌畫,2010年出版)。此外,推動成立歷史檔案館(2003年提出構想,2019年啟用),並開始和公立博物館等機構合作,支援台灣歷史博物館、台灣文學館、科學工藝博物館的展覽,與台灣歷史博物館合作出版教會史料,還有和國家圖書館合作,將歷史資料館的文物數位化。

繼《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之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教育手冊》是歷史委員會再一次群策群力完成的書,分成認識台灣、台灣教會宣教史、歷史教育實務工作三個部分,對打算整理教會歷史的人來說,是一本有用的工具書。雖然出版至今已經十多年,還是有參考價值。特別是第三部分的歷史教育實務工作,提供的知識包括歷史資料的保存整理、教會歷史專刊(週年紀念冊)的編撰方法、口述歷史的方法、教會歷史與社區的結合等。

保存史料、珍惜歷史資產

近年歷史委員會和歷史檔案館接到不少教會、區會、中會的請求,透過專講或其他方式促成眾人認識歷史保存的重要性,學習寫自己教會或機構的歷史。我們提供的課程,最基本的就是呼籲妥善保存現有的舊資料,數位化或製作副本,以防流失。同時也要留心正在產生的資料,把現在的資料管理好,日後才不會找不到資料。另外一個我們很想推展的工作,就是透過口述歷史方法,採訪資深會友,並錄音、錄影。這些活生生的材料,和會議手冊、週報等一起看,對過去發生的事情才會有更具體的面貌。

歷史委員會目前的任務之一,就是推動各教會及機構妥善保管史料,看重教會歷史,珍惜教會歷史資產,一起來講屬於我們的故事,記錄過去與現在的變遷。願我們能從整理教會歷史的過程中,更加認識並認同我們的教會。

歷史委員會在十幾年前開始進行「150年史」計畫,參與寫作者眾多,參與工作坊給予意見者更多,現在終於接近完工,將分成三個部分:分期史、專題史和原住民史。敬請期待。


 賴永祥長老對台灣與普世的貢獻 

美好故事正如歷史,沒有最後一版

◎盧啟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檔案館主任)

賴永祥,1922年9月21日生於今台南市後壁區嘉田里(上茄苳),為盧明、賴葉之長男,從母姓。1936年,隨母親於基隆長老教會受洗歸信。

(相片提供/王昭文)

賴永祥畢業於基隆市第一公學校、台北州立台北中學校、台北高等學校高等科15屆文科甲組、東京帝國大學法學部法律學科。後赴美攻讀田納西州納什維爾畢包地師範大學(George Peabody College for Teachers)圖書館學碩士,為時代菁英中的翹楚,該校後併入范德堡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回台後他從事教育與公職,曾任台灣拓殖株式會社接收專員、台北高級中學教員、延平學院講師、台灣美術工藝社總經理、淡水工商管理專科學校(今真理大學)董事長等,作育英才無數。

早期的台灣史領域,是戰後本土研究的先聲,並且是當代顯學。1951年,賴永祥與陳漢光、楊雲萍、曹永和創刊《台灣風物》;1960年,他和卜新賢、張美惠共撰《台灣省通志稿卷三:政事志外事篇》;1970年出版《台灣史研究初集》。之後他筆耕不輟,2018、2021年由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台灣教會公報社、台灣歷史博物館共同出版《賴永祥文集》七冊;第八冊由阮宗興長老協助增補回憶錄,將於2025年出版。

圖書資訊學方面,賴永祥是最為人所知的泰斗。1961年起,他歷任台灣大學圖書館學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之後接任台大圖書館代行館長、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掌理編目業務,在副館長任內退休。他於1961年刊印《中國圖書分類法》,1999年獲中國圖書館學會頒贈「特殊貢獻獎」。2001年,他將分類法授權台灣國家圖書館並擔任顧問。如今,改稱為《中文圖書分類法》通行全球。

2024年6月29日告別式中,總統府請駐美辦事處處長廖朝宏頒贈褒揚令。(相片提供/林皙陽、薛婉婷)

台灣教會史範疇,則是倍受感念的科技人文智慧結晶。長老教會總會於1957年成立歷史委員會,1958年1月首次開會,他榮膺首屆委員,協助編輯巨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1988年起,《台灣教會公報》連載「教會史話」共674話,他實際寫了700話,每話千餘字,共近百萬言,1995年起集結五冊出版。2001、2016年,他先後獲頒台灣神學院、台南神學院榮譽博士。2007年,在林皙陽、李秀卿牧師夫婦協助下,他開設網站「賴永祥長老史料庫」(laijohn.com),與全世界分享。同年,中研院台史所、遠流出版《坐擁書城:賴永祥先生訪問紀錄》。2017年,他捐贈珍藏書刊及檔案予長老教會總會,並協助於2019年開設歷史檔案館。2020年,「賴永祥長老史料庫」獲認證為台灣世界記憶國家名錄,為台灣首個被表彰的電子資料庫。

告別式後,幾位牧長前往賴永祥的住處整理遺物。(相片提供/林皙陽、薛婉婷)

教會與服事部分,賴永祥1970年起任台北和平長老教會長老,1988年起任波士頓台灣基督教會長老。他與林俊育長老一起出版《全民台語聖經》和《主ê祈禱文》等台語文書刊多冊,出錢出力出智慧。

賴永祥一生如其名,賴主恩典,永恆信靠,祥和謙順。晚年他身體健康時,耳聰目明,能夠日行三千步,直到2024年5月31日因腎功能衰退住進安寧病房,最後在主禱文的祈禱聲中,於6月7日上午10點52分安然息勞,享嵩壽102歲。他對台灣與普世的貢獻良多,正如歷史沒有最後一版,美好故事永遠傳述。

賴永祥放在身邊時常查閱的珍藏資料。(相片提供/林皙陽、薛婉婷)

6月29日舉行賴永祥的告別式時,為記念他一生行誼,賴清德總統特頒褒揚令曰:「綜其生平,創新國家圖書館學研究,協策台灣國際能見度推升,猷績盛業,卷帙芳垂。遽聞其頤隕歿,軫悼良殷,應予明令褒揚,用示政府篤念耆彥之至意。」告別式後,家族與林皙陽、方嵐亭、林俊育、阮宗興等牧長整理他故宅最後一批資料,是他放在身邊時常查閱約80件的珍藏資料,於2024年8月裝箱運到歷史檔案館。資料經林書弘、薛婉婷等同工整理,已妥善收存入庫,包括1965至1972年的台大圖書館系教學紀錄、1992至2006年的週曆手冊、1972至1991年在美時期剪貼簿、史料庫網站資料夾、證書聘函書信若干、父親的〈分家書〉、岳父劉青雲的〈求親同意書〉,以及許多照片。從賴永祥細小但工整的字跡可見他「一點一劃都不廢去」,忠實留下歷史紀錄。史料庫網站自2024年3月起由李秀卿指導歷史檔案館共同維運,盼望繼承他的遺志,以文史宣教的角度服務社會大眾。


本專欄內容由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教會歷史委員會提供。

延伸閱讀:總會教會歷史委員會系列專欄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