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踏話頭  ‖‖

「我以後要去當傳教士!」這是許多社會賢達人士曾在新聞上發下的豪語,然而真正能夠實現諾言的人卻僅有少數。面對獻身的呼召,究竟要如何勇敢轉身,又要怎樣付諸實踐?本期新聞專題透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傳道委員會分享獻身傳道的制度,並邀請數位牧者現身說法,分享回應呼召的生命見證。

——總編輯陳逸凡


【邱國榮專題報導】在地方教會,不乏中壯年或退休信徒回應呼召,踏上傳道之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傳道者職分不僅關乎個人,還涉及制度規範與教會的接納程度。針對相關規範與發展趨勢,總會傳道委員會幹事陳澤胤牧師接受專訪時,特別說明現況、法規演變,以及對有志獻身者提供建議。

對回應呼召希望報考神學院並接受長老教會派任者,陳澤胤指出長老教會設有入學推薦制度。該制度的具體要求包括:報考前,成為長老教會信徒至少一年,並於入學前一年的6月30日前報備小會、接受小會輔導與推薦;再經中會推薦,報考神學院道學碩士獲錄取,畢業後才可受分派。陳澤胤強調,若非長老教會信徒,或入學前未完成完整推薦程序,即使道學碩士班畢業,也無法獲得長老教會的派任,這項制度確保傳道人與長老教會的信仰體制與牧養文化相符。

在進入神學院的管道方面,陳澤胤指出,長老教會並未限制入學的年齡,「任何年齡的信徒,皆可以報考神學院。」但對於有志獻身在教會牧養、傳道工作的人,他仍然提出三點建議:一、若有感動,盡快入學。他指出越早投入神學裝備,越能減少身心負擔,也能有更長的服事年限;二、善用人生經驗,轉化為牧會資源。他表示,中壯年信徒擁有豐富的人脈與社會歷練,若能妥善運用,將有助於教會服事;三、調整心態,讓上帝重新塑造。陳澤胤強調,職場與教會服事的思維模式與全職牧會有所不同,必須放下過去的習慣,以謙卑的態度學習神學,避免僅將神學院視為「取得牧會資格」的管道。

(本報資料照片,攝影/林宜瑩)

根據陳澤胤的觀察,近年來40歲以上受派的傳道師人數並無顯著變化,但是因為從神學院直升道學碩士班的人減少,二、三十歲的傳道師人數隨之變少,相對而言,40歲以上的比例顯得略增。他進一步說明,過去《傳道師分派辦法》規定60歲以上者不予分派,這也導致部分退休後才讀道學碩士班的人因逾齡無法受派。為此,傳委會約十年前便討論是否放寬傳道師年齡限制,不過法規委員會、牧師及傳道師在職暨退休福利委員會持不同立場,未能達成共識。直到2021年,總會通常議會通過修改《復職條例》,將復職年齡由60歲以下放寬至65歲以下,傳委會才同步調整分派規範,讓65歲以下傳道師皆可受派。但他指出,教會對年紀較大的傳道師接納程度不明朗,加上年長傳道師與年輕主任牧師的團隊配搭可能產生困擾,因此傳委會目前對60歲以上傳道師暫時採「指定分派」,而非透過抽籤。

根據現行《傳道師分派辦法》規定,60歲以上者需經教會指定請派,並獲中會認可後送交總會傳委會同意派任。65歲以上者不予派任,意味超過年齡就無法當傳道師。陳澤胤表示,雖然60歲以上已納入指定分派,但仍在試行階段,未來將根據累積的經驗再評估是否全面放寬至65歲以下皆能抽籤分派。

陳澤胤進一步解釋,神學院畢業並不等同於取得「傳道師」資格。要成為長老教會的傳道師,必須符合以下條件:一、取得道碩學位──必須畢業於總會認可的神學院。二、通過總會傳委會審核──必須經過資格審查、面談及派任評估。三、確實赴任派駐地並完成任命式──通過審核後,必須經傳委會分派至各中會,於8月1日到任,並委由中會派員至駐地進行任命,取得傳委會的任命書,才正式成為傳道師。換言之,只有完成派任程序,才能正式獲得傳道師身分,審核通過並不代表自動成為傳道師。

陳澤胤坦言,中年或退休才投身傳道,結果不是大好就是大壞。他認為,關鍵在於能否順利轉換角色與適應新身分。因此,他期盼有志獻身者在入學前就要預備好,讓上帝帶領進入新的服事階段。


|陳士彰|從教職轉向傳道之路

事奉上帝 沒有退休這回事

(相片提供/陳士彰)

【邱國榮專題報導】在教育界奉獻28年的老師,退休後為何要走上傳道之路呢?新竹中會中壢大安教會囑託傳道陳士彰說,當年大學畢業後,曾到台南神學院讀道碩研究所,卻因現實考量選擇回歸教職。教職退休後,他終於回應上帝的呼召,走上傳道之路。

談到從老師變傳道人,陳士彰說,兩者其實有許多相似處,「都是在教導,只是內容不同。」在學校,他教孩子做人處事之道;在教會,他傳上帝的話,帶領人認識信仰真理。兩者最大不同在於環境的挑戰,「在學校,老師要應對學生、家長、同事、上級,需要圓融處理,甚至妥協。在教會,我只需憑靠信仰,以上帝的話來牧養。」但他說,這不代表傳道之路比較輕鬆,相反地,他在其中也面臨許多考驗。

回應呼召後,陳士彰牧養過不同地區的教會,包括高雄山區、澎湖的離島和現在中壢市區的教會,「各地的挑戰不同,但無一不是試煉。」他舉例,在高雄山區教會服事時,發現該牧者更迭異常頻繁,「我翻了史料,牧者待最久的兩年,最短的一個月就走了。」他在該教會牧養四年半,是待最久的傳道人。

之後,陳士彰又受邀到澎湖的離島教會協助,每主日在兩個離島間來回。「每主日,我清晨7點搭船去花宅教會主持禮拜,結束後再搭船趕回來主持將軍教會的禮拜。」他指出,離島居民以拜媽祖為主,很排斥基督教。在他的關懷陪伴下,當地人開始願意踏進教會,甚至主動請求禱告。

結束離島的服事,2020年陳士彰受時任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議長彭志鴻牧師之邀,接手中壢大安教會的牧養。「他們跟我說,教會有40多人,結果來了才發現,固定聚會不到20人。」此外,教會沒有自己的教堂,財務狀況也岌岌可危。面對挑戰,他開始推動晨禱與小組查經。當時疫情嚴重無法實體聚會,「剛開始線上晨禱時,只有我一個人。現在,每天都有40多人固定上線晨禱了。」如今,教會聚會人數穩定成長,建堂基金也從零累積至800萬元。

陳士彰說,當囑託傳道牧養教會多年來,親眼見證無數生命的翻轉。他分享在澎湖服事時,認識一位酗酒的弟兄,「我每天陪他讀經、禱告,漸漸地,他開始聚會,後來找到穩定的工作。」信仰帶來的改變,不僅翻轉一個人的生命,也成為整個社區的見證。

對退休後想投入傳道的人,陳士彰以聖經中的迦勒為例,說:「迦勒85歲時仍像年輕時一樣強壯,帶領族人攻城得地。我們的職業可退休,但事奉神,沒有退休這回事。」「我有很多比我年輕的同事退休後就失智了,但我今年71歲,仍活力充沛,因為服事上帝讓我充滿熱情與挑戰。」


|Zengrur Valjakas|從齒模師轉向傳道之路

與上帝立約 願一生盡心盡力

(攝影/林婉婷)

【林婉婷專題報導】Zengrur Valjakas(景如・法拉卡斯),現任Payuan(排灣)中會Tjukuvulj(德文)教會牧師。就讀牙體技術系的他,原預計從事齒模師工作,甚至有機會進修成牙醫。然而一場車禍改變他的生命規劃,使他決定進神學院,成為傳道人。

出身排灣部落的Valjakas,外婆的姊姊周福娘是家族中的第一位基督徒,外婆後來成為囑託傳道,長期投入傳福音工作。在環境影響下,他從小就參與Payuan(排灣)教會活動,並開始思考信仰的意義。16、17歲時,他向牧師表達受洗意願,但當時的牧師’Eleng Tjaljimaraw(高天惠)建議他,等成年再決定。受洗後,他考慮就讀神學院,牧師又建議他先累積職場經驗、服完兵役後再思考。

在家中,Valjakas是最小的孩子,也是學歷最高的。他大學就讀中台科技大學牙體技術系,憑藉良好的英語能力,在實習期間獲得顏氏牙體技術所老闆的賞識。2006年畢業後,他在台中學長經營的牙技所任職約一年;在人數不多的工作室磨練相關技術,他與家人都對未來充滿期待。他曾報考台北醫學院並獲備取資格,若選擇繼續深造,未來有機會成為牙醫;不論是繼續就業或進修,對未來的家庭經濟都是很好的保障。那時他為這一切感到驕傲,覺得無需倚靠家人,可以掌握自己的生命。

然而,2007年他在車禍中受傷,當下眼前只能看見白光,完全失去空間感、時間感;他禱告求上帝拯救,渴望還有機會委身、走上帝所指引的道路。他說,職場的經歷讓他覺得自己有價值、有能力,上帝則透過那場車禍讓他意識到生命的重要,並引導他走傳道之道。他幽默表示,生命危難時的立約是沒辦法「毀約」的,「因為上帝都知道,就像約拿一樣。」這是上帝給他的第二次生命,他要為上帝盡心盡力。

在排灣族文化中,對「長嗣」(Vusam)有特別期待。Valjakas的大哥曾被期待全職服事,但因緣際會下成為警察,這個期待悄悄落到他身上。車禍經歷提醒他,雖然家族的期望是榮耀也是壓力,但他相信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進入玉山神學院後,他積極學習,不僅申請獎學金,也參與國際交流,前往加拿大、馬來西亞與日本等地,觀察當地原住民族的宣教與文化議題。其中,玉神老師吳嘉文對他的肯定並鼓勵他參與普世事工,對他帶來很大的影響。

雖然Valjakas自認個性內向,但成為傳道人後,他學習如何與人互動,適應牧職工作。目前,他已擔任牧者13年,持續加強母語能力,以排灣族語與族人傳講福音。他表示,不論是在職場以基督徒身分服務,或是在教會擔任傳道人,他都希望能夠盡力完成自己的使命,並對生命負責。


|石秋達|從保險業經理轉向傳道之路

不斷服事 經歷上帝的帶領

(攝影/林婉婷)

【林婉婷專題報導】石秋達,現高雄中會大洲教會牧師。從小在教會的他曾一度遠離教會,但在青年時期重拾信仰,並因參與服事意識到自己的不足;懷抱更認識上帝話語的渴慕,他走上這條傳道之路。

當年,石秋達的曾祖母在路上拾獲白話字福音單張,因好學向人請教而認識福音、成為基督徒。他的母會是壽山中會鳳山教會,從小就在教會成長,然而青少年時期成績不理想,自覺與教會同儕格格不入,所以沒有參加團契,只有參與主日禮拜。

1985年入伍,石秋達與要好同袍皆意識到五專學歷就業不易,於是退伍後與另兩位同袍相約補習,期待能考取當時所知唯一的二技,即現在的台灣科技大學。他在台北預備考試期間不斷禱告,希望能順利考上並重拾教會生活和參與服事。在報考前一週,同袍透過報紙得知國立台灣海洋大學也有招考二技,於是三人報名並順利考上。石秋達就如禱告中與上帝約定的,在學期間均參與校園的團契和地方教會的聚會,重新開始教會生活。畢業後,他曾想當船長,但幾次登船發現暈船反應嚴重,意識到這可能不是上帝安排的道路,再考量航行難有穩定的教會生活,便放棄當船長,回到家鄉找工作,也開始教會服事。

石秋達在1990年接受堅信禮,參與青年團契聚會、擔任幹部,也穩定參與祈禱會、主日禮拜。工作方面則進入保險業,雖然有業務壓力,但他希望能藉此培養自己「向人開口」的能力,有益於未來傳福音。

石秋達在青壯年時即獲選為長老,但他發現服事久了也有瓶頸,因此希望能再行往水深之處。2005年,他有了獻身當傳道人的感動,但考量妻子洪良美尚無感動、孩子還小和經濟因素,只能暫時按下、持續等待時機。但他與上帝立約,只要服務滿25年就退休,並全職服事。2016年8月1日,石秋達從保險業退休、同日接軌進入台南神學院就讀。2019年,他自神學院畢業、抽到空白籤,受甫自大洲教會退休的牧師張金玉邀請而來到大洲。雖然牧會不久就遇疫情,但由於教會小、人數少,事工調整較容易,反而沒有受到太大影響。石秋達感謝上帝這些年來的帶領、預備,現在他在教會積極投入兒少事工,希望突破偏鄉人口外流、教會出現世代斷層的困境。

石秋達強調,他成為傳道人的關鍵是不斷服事;當屬靈生命不斷更新、意識到自己的不足,進而走上全職服事的路。他提醒,唯有親自經歷上帝,上帝才是「自己的上帝」,不是「父母、長輩的上帝」。他說,在職場其實也能宣教和服事,未必全職才能傳福音。過去他在職場便清楚宣告信仰,「我們有機會就多多分享,成就在於上帝。」


|林壽陽|從高階主管轉向傳道之路

牧者非職業 是上帝交付的志業

(相片提供/林壽陽)

【林婉婷專題報導】林壽陽牧師2018年自嘉義中會鹿滿教會退休,現在是傳愛志工,也支援無牧者教會的主日講道。過去是台塑高階主管的他,因為參加神學院開辦的信徒神學系、受到神學院老師鼓勵,再加上對偏鄉宣教的感動與渴望,50歲報考神學院;畢業後受派至鹿滿教會,一待就是15年。

林壽陽是高雄人,從小在壽山中會新興教會長大,後擔任長執、主日學校長。因著想要充實自己的信仰知識,報名就讀台南神學院的信徒神學系(高雄班),三個學期後隨工作搬到台北,轉讀台灣神學院的信徒神學系。他在某次宣教學課程中聽到致力於鄉村宣教的陳文逸牧師分享,深受感動,在將近50歲時萌生成為傳道人、到偏鄉牧會的想法。

林壽陽與時任信徒神學系系主任的林鴻信牧師分享這個想法,得到對方的鼓勵與支持。1998年,林鴻信請學假赴英國,兩人仍透過電子郵件聯繫;而林鴻信的妻子王怡方牧師(時任傳道師)也受託指導他怎麼預備神學院考試,同年考上台神道碩。那一年,他在台塑服務滿25年,原本已可退休,但因工作規劃尚未告一段落,於是先辦休學,直到2000年才正式退休,進入神學院就讀。

林壽陽在台塑服務期間參與職場約書亞團契,當時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的長女王貴雲得知他要去讀神學院,很關心也很支持,逢人就說他是台塑團契的「宣教師」。神學院畢業後,已經55歲的林壽陽來到自己此生第一間、也是唯一一間牧養的鹿滿教會。他表示,上帝預備的時間很剛好,當時家裡狀況經濟穩定、孩子也進入大學,他與牧師娘許敏秀沒有什麼牽掛,特別適合到鄉村宣教。

林壽陽說,過去在新興教會擔任長執、主日學校長,調職台北後於七星中會城東教會當長老、參與建堂事工,因此不論是教會行政或信徒牧養都有基礎。重要的是,在偏鄉教會需要積極連結資源,運用人脈找到財力、物力、人力以推動事工。為了不讓教會因信徒高齡化而萎縮,他在鹿滿積極投入青少年事工,包含成立團契、服事培力,也聘請當時34歲的詹偉謙擔任副牧陪伴青少年;許多當時的國高中生、國小生,甚至還有幼兒園的孩子,現在都成為教會執事了。而曾任教職的許敏秀也抱持「多做事、少說話」的精神,默默支持林壽陽,一手包辦編印週報、接送會友、禮拜點名和關心探訪等多樣事工。

「不要把牧者當職業,而是志業,是上帝交付的職分。」林壽陽分享牧會心得,強調要用心,「用心就會去思考要怎麼做、怎麼突破、怎麼完成。」他也鼓勵年輕傳道人不要太計較,不要喪失「做上帝僕人」的重點,而是「能想的都要想到,要做就要做到好」。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