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國榮台北報導】中國出生、北京大學畢業的美籍作家余杰,近日攜帶新作《爛尾國度》訪台。他於3月30日下午在七星中會濟南教會以「爛尾國度與垃圾時間」為題發表演講,剖析中國從房市到高科技等領域的困境,並直指認識中國的現況,是保護台灣的第一步。
余杰首先指出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危機加劇。他引用數據說明,全國未完工的預售屋超過2000萬戶,「鬼城」現象已從內陸蔓延至各級城市。余杰認為,中國政府自2020年起對房地產的調控,不僅未能解決問題,反而導致開發商資金斷鏈,產生大量「爛尾樓」。
汽車產業同樣陷入困境。余杰表示,近五年約有上萬家汽車經銷商倒閉,不乏龐大集團、永奧集團等知名企業。他提到,即使是政府大力扶植的電動車產業,也因過度競爭及政策反覆不定,導致約25個品牌、逾500家工廠關閉,使部分消費者最終購入無法維修的「爛尾車」。
余杰接著談到比房市、車市更嚴峻的「爛尾娃」現象,意指青年高失業率。許多大學畢業生即面臨失業,被迫成為「全職兒女」甚或「啃老族」,反映出年輕世代對前途的茫然。與此同時,外資也在加速撤離,余杰舉例亞馬遜(Amazon)、孤獨星球(Lonely Planet)、IBM及鼎泰豐等企業於2024年關閉中國業務,象徵西方與中國的經濟脫鉤,以及全球供應鏈對中國信心的轉變。
回顧歷史,余杰提到2000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西方企業曾對中國市場寄予厚望。美國學者尼爾.佛格森(Niall Ferguson)甚至提出「中美國」(Chimerica)概念,形容當時緊密的中美關係。然而,余杰指出,24年過去,雙邊關係惡化,全球企業已開始重整供應鏈,減少對中國的依賴。
余杰也提及美國政府的應對措施。他舉例,川普政府於今年2月簽署「美國優先投資政策」(America First Investment Policy),加強對中國企業在科技、基礎建設等領域投資的審查。余杰認為此舉加深中國與自由市場的隔閡,並引述「歷史垃圾時間」概念,形容中國自2008年北京奧運後,因政治專制加劇、壓制自由,社會逐漸陷入停滯與衰退。
針對中國的未來走向,余杰引用旅美中國經濟學者何清漣的「潰而不崩」理論。該理論預測,中國未來10、20年內雖不致全面崩潰,但社會經濟狀況將持續惡化。余杰警告,此種狀態下,中國可能對外輸出政治、經濟或文化等形式的「病毒」,台灣與美國等鄰近或相關國家將首當其衝。
在科技領域,余杰以今年中國人工智慧(AI)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發布開源模型後,遭美國政府與OpenAI指控技術盜用為例,說明中國在高科技競爭中面臨的挑戰。他引用202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戴倫.艾塞默魯(Daron Acemoglu)的研究指出,中國缺乏自由市場與法治環境,其「專制式成長」模式雖能帶來一時發展,卻因限制創新空間而難以引領全球技術革命,最終將受體制所困。
最後,余杰重申,台灣必須警惕中國的「爛尾」趨勢,因其經濟社會問題勢必影響台灣。「認識中國,是保護台灣的第一步。」他提醒,台灣社會不應對中國抱持不切實際的幻想,而應堅守民主價值,與國際自由市場體系緊密連結,防範中國動盪的潛在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