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婷屏東報導】在手機遊戲、影音成為娛樂首選的時代,孩子與家長有多少機會體驗手作玩具、共同遊戲的快樂?這十多年來,屏東縣三地門鄉安坡部落致力於打造「排灣族童玩王國」,不僅僅是讓社會大眾更認識排灣族文化,也帶領族人回憶早期部落生活的樣貌,以及那些家人、親友互相陪伴的溫馨時光。屏東縣三地門鄉安坡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蔣宗佑長老在3月27日受訪時表示,自己也是在推廣童玩過程中,再次感受到家族對自己深厚的疼愛。

約2005年,原本在高雄市經營原住民族風味餐廳的蔣宗佑毅然決然回到部落,協助當時擔任村長的阿姨發展部落特色。考量到安坡部落的腹地不大,無法以農業為特色,最終聚焦重現長者記憶重現,也就是童玩。

蔣宗佑笑著提到,最開始自己其實對於社區營造議題陌生,也不熟悉電腦文書作業系統,甚至聽到「簡報」還誤以為「剪報」,幸得友人的幫助,加上不斷精進相關知能,都是希望讓計畫推動更順利。

最開始,蔣宗佑沒有意識到童玩與自己生命的連結;事實上,當時也有族人認為童玩就只是玩具,不可能發展為部落特色。但回到部落生活後,他回想起自己小時候的生活經驗,其實充滿童玩、遊戲,以及家長、手足對自己的疼愛。蔣宗佑是老么,還有一個雙胞胎哥哥,兩個人從小到大都玩在一起。「其實童玩是有溫度的,是能帶來幸福的。」

因為安坡部落經歷遷移,再加上基督教文化影響,以及認識古老童玩的長輩們陸續凋零,因此要重拾童玩相關知識、技藝並不是容易的事。蔣宗佑也曾前往不同部落、甚至到澳洲和東南亞考察,希望廣納不同文化下的童玩來補充安坡部落長輩和自己記憶的空缺之處。

然而不同國家、部落的童玩,畢竟沒有與安坡部落族人的生命連結,似乎也不是合適的答案;最終,蔣宗佑選擇聚焦安坡部落的環境,在田間、山林裡,觀察大自然中是否有可以啟發成為童玩的元素。

「安坡童玩王國」所推廣的童玩,以竹子、木材、棉繩製成,有些則是從農具、廚具發想而來,既是環保教育也是文化教育,帶領訪客們認識排灣族祖先智慧和生活方式。例如趕鳥器(Sizazazau),是趕走吃小米的鳥兒的器物,也是一種樂器;在親手製作這項童玩時,訪客們能認識到小米是排灣族重要主食,以及排灣族在開墾、種植和收穫小米期間會進行哪些儀式。

蔣宗佑表示,推廣過程雖然不免遭遇困難,但有家族的支持,還有信仰為共識,讓他們能夠堅持下去;他也感謝公部門、尤其是茂林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的協助與宣傳。如今的「安坡童玩王國」有美食體驗區、餐廳和手作教室,以收集近200種童玩。

蔣宗佑的夢想是未來進一步成立「童玩紀念館」,成為部落長幼共學的契機,並藉此感謝過往族人的貢獻;也期待能積極與附近的排灣族、魯凱族部落串聯,規劃出一日遊、二日遊行程,讓訪客們不只體驗童玩,能深入認識排灣族、魯凱族文化。如欲前往「安坡童玩王國」體驗,請事先預約,詳洽:08-795-8665,或查詢連結


【童玩介紹】

◀ 竹蜻蜓(Quljicacengelav):部落長輩常常說到,竹子看起來這麼樸實而硬挺、怎麼可能能夠飛舞?但好好雕刻與修整,竹片可以變得很輕盈;以此來提醒「人不可貌相」,經過生活的淬煉,一個平凡的人也可以飛得像老鷹一樣高。而「手拉竹蜻蜓」原理類似溜溜球,可以訓練一個人操作的平衡和靈巧。

▲ 滾輪提水(Si temalave tua zaljum a tjukutjuku):早期沒有水桶,族人要以挖空的竹子取水。在有水缸、水桶之後,大人製作竹竿滾輪,讓力氣較小的孩子們也能幫忙提水家務。

▲ 頭目保齡球(Pawringtju nua mamazangiljanw):排灣族有社會階級制度,其中頭目女兒結婚時能獲得「鐵耙子」為聘禮。蔣宗佑以保齡球為發想,將鐵耙子當作球門,圓形的木片為球,只要滾木片穿過鐵耙子尖齒間的縫隙,就為獲勝、能夠當「國王」和「公主」。

陀螺(Vangulj):大鐵鍋也是常見聘禮(不分階級)。把陀螺打進鐵鍋,半圓的鍋子讓陀螺不停轉動,能藉此感受到「生命力」。

射箭(Penanaq):體驗排灣族獵人在早期如何以狩獵養家。

◀ 靶洞(Batung Pakiau):以長木片敲打短木片,在短木片彈到空中時打擊出去。訓練一個人的手眼協調、反應力和臂力。

▲ 竹筒蹺(Kulakula/Tukakici):以竹筒和棉繩製成,訓練一個人的手腳協調和平衡。


報導攝影|林婉婷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