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閃族主義vs.錫安主義 鄭仰恩談以巴衝突解決之道

(攝影/邱國榮)

【邱國榮台北報導】七星中會雙連教會3月30日下午舉辦牛埔庄講義所專題演講,主題為「從猶太人的自我認知談以巴衝突的解決之道:反閃族主義vs.錫安主義」,邀請星中濟南教會神學與教育牧師鄭仰恩擔任講員,深入剖析猶太人的自我認同如何影響以巴衝突的歷史脈絡與現況。

鄭仰恩首先概述猶太教、基督教及伊斯蘭教的歷史淵源,指出三大宗教皆源於兩河流域的游牧民族文化,並以「一神崇拜」為核心。然而,宗教間的張力隨著歷史演進加劇,特別是基督教神學「替代主義」(supersessionism)的影響,使猶太教在基督教興起後遭遇信仰與身分的挑戰。

針對猶太人的宗教自我認知,鄭仰恩引述「保羅新觀」(New Perspective on Paul)的研究,闡述學者桑達士(E.P. Sanders)與鄧雅各(James D.G. Dunn)如何重新詮釋猶太教與基督教的關係。桑達士強調,猶太人的信仰核心並非律法主義,而是與上帝的「恩約」,使猶太人具有「上帝選民」的身分。鄧雅各則進一步指出,保羅批判的並非善行本身,而是猶太人的「民族特權意識」,即他們將律法視為與外邦人區隔的標誌,例如割禮、安息日與食物條例。

探討反閃族主義時,鄭仰恩回顧基督教與猶太教的歷史衝突,從耶穌受難後基督徒與猶太人間的分歧,到中世紀歐洲的排猶運動,再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政權發動的大屠殺(Holocaust)。他指出,歷史上,基督教神學的某些論述助長了對猶太人的偏見與迫害。例如撒狄主教梅利都(Melito of Sardis)160至170年間撰寫的《受難節講道文》宣稱猶太人應為「殺死基督」(deicide)負責,因為他們允許希律王與大祭司該亞法處死耶穌。此外,十字軍東征時,歐洲基督徒在前往耶路撒冷途中屠殺猶太社群,以及黑死病期間,猶太人被誣陷為瘟疫傳播者,導致無數猶太社群被迫害與驅逐。

鄭仰恩進一步分析錫安主義(Zionism)的興起與以色列建國對中東局勢的影響。他指出,猶太人在啟蒙運動後逐漸享有公民權利,但排猶運動仍持續不斷。19世紀末,奧地利裔猶太人赫茨爾(Theodor Herzl)倡導錫安主義,主張猶太人應在巴勒斯坦建立自己的民族國家,以確保安全與認同。1917年的《貝爾福宣言》(Balfour Declaration)進一步奠定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家園的基礎,但也同時承諾「不得傷害既存的非猶太民族的公民和宗教權利」,卻未能有效落實,導致長期以巴衝突。1948年以色列宣布獨立後,周邊阿拉伯國家立即發動戰爭,這場衝突至今仍未完全平息。

鄭仰恩強調,無論是反閃族主義還是錫安主義,皆與猶太人的歷史自我認知息息相關。解決以巴衝突的關鍵在於雙方能夠突破「敵對敘事」,回歸對自身與對方歷史的理解。他呼籲透過跨宗教對話、歷史和解以及國際合作,尋求真正的和平之道。「宗教信仰應成為促進和平的橋梁,而非加深仇恨的工具。」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