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俊柏編譯】世界基督教傳播協會(WACC)3月24日日發表評論指出,美國總統大選前後,保守派加強攻擊「多元、平等與共融」(DEI)及所謂「覺醒」(woke)政策。WACC觀察到,自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就任以來,此趨勢更演變為對特定計畫乃至日常溝通詞彙的全面清洗,不僅衝擊美國國內,影響更擴及全球,引發對溝通權的深刻擔憂。
WACC分析,保守派論述常刻意使用「DEI」縮寫及「覺醒」等術語,目的在於將這些字詞負面標籤化,以阻止公眾深入思考背後代表的多元、平等與包容等實際意涵。WACC進一步指出,許多人對於這波清洗行動的規模感到震驚,其目標不僅是特定計畫,更觸及日常與工作溝通的基礎,特別是對於堅守權利本位倫理(rights-based ethic)的人士,衝擊尤甚。
WACC引述《紐約時報》3月7日的報導說明,美國政府機構據稱已收到明確指示,要求「限制或避免」使用數百個詞彙,範圍從「無障礙」(accessible)、「黑人」(Black)到「女性」(women)及「弱勢群體」(vulnerable populations)不等。報導提及,這些用語正逐漸從政府網站、官方資料甚至學校課程中消失。
WACC亦從其網絡中的行動倡議者(activists,據稱此詞本身亦在限制之列)處獲悉,部分企業和組織為求與川普政府步調一致,或為滿足政府持續資助的要求,必須在網站及公開文件中移除相關詞彙。WACC認為,這顯示消除「多元、平等與共融」概念的壓力,已從政府內部蔓延至社會及企業層面。
此壓力不僅限於美國,WACC警告,這已直接或間接改變全球企業與組織的語言及策略。部分跨國政治實體注意到,若要在美國維持營運或取得資金,可能必須配合川普政府的行政命令。例如,在美國宣布計畫削減高達83%的對外援助後,聯合國駐日內瓦辦事處及其他國際組織便收到問卷,調查內容包括組織與共產主義的關聯,以及計畫是否涉及DEI元素或氣候變遷工作。
在WACC分會3月18日的內部討論中,與會者交流指出,預期中的財政壓力(不僅來自美國指令,亦包含歐洲國家增列國防預算而削減援助及社福經費)已迫使部分慈善組織調整公開說法。例如,有些組織在描述服務「邊緣社群」的工作時,選擇減少使用DEI術語,轉而強調其計畫如何促進「經濟貢獻」。另一些組織則避開如「社會共融」等較抽象的行話,改為著重「說故事」或呈現具體成果。WACC分析,這些溝通策略的轉變,反映了組織在政治壓力與資金緊縮下的應變。
儘管瀰漫動盪與不安,WACC歐洲分會的討論也看見挑戰中的契機,特別是對溝通工作者及致力於溝通權的人士。與會者認為,這提供了尋找新表達方式的機會,可超越標語式語言,更切實地解釋或展現服務所有人的理念,以觸及可能排斥特定術語的受眾,並尊重多元文化表達。
WACC總結歐洲分會的討論,強調當前的挑戰提供反思的契機,現在正是尋找新表達方式的時機,必須以更有效的方式闡述工作核心價值。WACC強調,儘管策略或許需要彈性調整,但追求溝通正義、擁抱多元平等共融語言的立場不應動搖,倡議者需持續為此發聲。WACC最後呼籲,作為溝通正義的倡議者,應更響亮地宣告,「言論自由」的真諦在於頌揚多元、追求平等、強化共融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