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大專中心×地方教會|牧養大學生,異中求同

(攝影/林宜瑩)

在台北大專學生中心主任廖恩諭牧師建議下,台北中會校園事工部部長許雅茹牧師邀集北中15位關心大專生牧養工作的教會牧長,3月4日在北中新莊教會舉行大專與教會座談會。消息見報後,引起教會界兩極化反應。有牧長認為雙方對大專事工認知迥異,再多對談或溝通都是枉然,也有牧長因為彼此願意開誠布公而深深感動,認為異中求同誠屬不易,此舉有助於修補雙方關係。

究竟地方教會牧長與大專工作者之間對大專事工有怎樣認知的不同?為何會演變成緊張甚至對立的關係?雙方是否能放下成見,不堅持本位主義,儘量協調出共識?本專題帶您一起來關心。

 座談會現場 

目標一致,始能對話

【林宜瑩專題報導】3月4日舉行的大專與教會座談會上,台北中會各牧長分別說明教會如何關懷附近大學的學生,以及如何協助長青團契。北中鶯歌教會牧師洪詠恩表示,大專學生中心與地方教會對大專事工的終極目標有無一致?若沒有一致,那麼對話可能會有很多困難。

洪詠恩表示,曾聽牧者說大專中心的重點是陪伴,但若陪伴只是陪學生吃喝、說心事,沒有一個終極目標,那麼四年過後陪伴結束,大專生依然沒有委身的教會,畢業後可能也很難有穩定的信仰生活。曾在台師長青團契聚會的他直言,過去十幾年大專工作者因個人思考、判斷與主張,失去與教會牧者對話的契機,彼此不夠信任。他建議教會與大專中心多對話,訂出共同目標,打造合作基礎,才能夠共享資源,使大專工作者不至一人照顧好幾個團契而疲於奔命。

曾是花蓮大專學生中心工作者、現為北中埔墘教會牧師的林熙皓表示,各地大專工作者四年前曾齊聚台中的年度事工研討會,確認大專事工無論是神研班、同工訓練營還是學生基督徒運動,都是呼應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信仰告白,也重視學生靈性成長,期盼能對焦上帝國。雖然個別大專工作者的人格特質、屬性有差異,不過各大專中心都按這方向規畫各自事工,「陪伴只是方法,而不是目的。」

林熙皓坦言,現在學生的信仰根基似乎不太好,過去他帶學生查經時,有學生說第一次知道施洗約翰。也聽過大專工作者分享,破冰活動時秀出一隻魚肚子裡有一個人的圖畫,學生無法指認是哪個聖經人物。林熙皓坦承,有些學生信仰基礎尚且薄弱,便以自己所學進行批判,也造成教會紛擾。

林熙皓說,他剛擔任大專工作者時,主要都在摸索如何與學生建立關係、運作團契,幾年後才比較懂得與教會建立關係。其實大專工作者都知道與教會建立關係很重要,只是當中眉角要等稍具資歷後才比較了解。近年大專工作者流動性高,可能都還在摸索階段。另外,每年都有新生進來、舊生畢業,流動是常態;少子化造成人數減少;學生自認是內向的「i人」,鼓勵他們參加全國性活動如神研班、查經活動,普遍沒有太大意願……在在都是長青團契面臨的挑戰。

洪詠恩回應說,不只大專工作者流動性高,北區教會牧者流動性也很高。教會牧養青少年也遇到許多挑戰,譬如現在人手一支手機,透過手機就進入浩瀚的虛擬世界,牧者要花好多時間把孩子拉回現實。「真的超級想與大專工作者一起合作大專院校的福音事工,若不思索團隊服事,長老教會的青年世代真的會出現斷層。」

北中大稻埕教會牧師謝大衛也回應,大專工作者多是傳道師,大專中心的位階似乎也比教會矮一截。他建議大專中心不用自辦活動,與地方教會活動連結,中會大專部部員與大專工作者帶著學生去友善的教會,與長執兄姊互動或座談。先鎖定幾間教會,只要關係真的建立起來,就算牧師或大專工作者有異動,也不會影響太大。

除上述牧者,參加座談會的尚有北中副議長許昭雄牧師、傳道部部長鍾主亮牧師、關渡教會牧師郭明智、義理教會牧師鄭凱安、士林教會牧師許承道、文山教會牧師許晟愷、華江教會牧師林盈昌、蘭雅教會牧師王正平、景美教會牧師簡雅萍、北大教會牧師劉安澤、三峽教會牧師李仁豪、新店教會傳道師蘇子騰。

 會後回應

釋出善意,創造溝通空間

【林宜瑩專題報導】回顧大專事工座談會,台北中會校園事工部部長許雅茹牧師表示,教會牧長與大專工作者對大專事工的認知與了解似乎有落差,可是過去一直沒有坐下來對話的機會,這次對談對她很有幫助。

過去許雅茹曾在崑山SCM團契、淡江長青團契、輔大長青團契擔任義工輔導,如今在新莊教會帶領青少年團契。她表示,結合大專生與青少年牧養經驗並不容易,正如北中鶯歌教會牧師洪詠恩座談時提到,教會與長青團契牧養的方向有無合一是關鍵,若方向不一致,就不容易帶到對方的團體裡。

在許雅茹事奉過的教會中,牧養青少年、大專生的方向多會結合門徒訓練,「牧者對聚會的主導性較強。」她表示,長青團契則會鼓勵大專生多發揮自治精神,學習主導團契的方向與內容,牧者從旁提供信仰建議與協助。另一方面,長青團契為大專,背景較一致,教會的學生團契卻多從國中到大專混齡,牧養上須考量與家庭互動的面向,兩者側重點不同,牧者角色也會不太一樣,「這就是目標不同,帶領的方式與方向就會不一樣。」

找出共同想法並加以整合

台北大專學生中心主任廖恩諭牧師則表示,檢視台北地區大學分布,多數落在北中,他自己也是北中聘任的牧師,因此想跟北中牧長對談,了解教會牧師如何認知大專事工,以及各教會有什麼資源能投入,期望找出共同的看見、想法並加以整合。過去台北大專設立目的是照顧從中南部北上讀書的教會青年,讓他們有穩定的團契生活,因此需要教會提供新生名單供大專工作者接觸,或是透過契友引薦、帶領,若有教會牧長關心,就能一起投入。

近年來,由於社會變遷,大專生人格特質不同,且多數選擇就近就讀,加上少子化衝擊,地方教會及大專中心面臨困境。廖恩諭表示,舉行座談能凝聚共識,對彼此合作有正向的助益。「這次座談是一個開始。」接下來要彙整各教會的資源及牧者對大專事工的期待,溝通具體如何合作,唯有雙方都願意調整,尊重大專生意願,方向才能逐漸一致。

關係緊張背後原因錯綜複雜

2016至2019年擔任台北大專工作者、現為北中華江教會牧師的林盈昌表示,他神學生時期曾輔導北大長青團契及科大長青團契,後來受派到大專中心。他印象深刻的是,某次聽七星中會宜蘭教會牧師楊啟仁說期望大專工作者不要在第一線帶長青團契,而是在中會擔任大專或青年部幹事,「很明顯感受到對大專事工不同的期待。」

地方教會為何對大專中心有敵意?林盈昌說,北區大專事工委員會中,常有星中蘭陽區牧長說台北大專未照顧蘭陽區學生。2016年同志平權運動正興時,有教會牧師不滿大專工作者支持同運。另外,有教會牧師反映青年去長青團契聚會或參加神研班後學了批判,為罵而罵,認為青年被帶壞了,甚至揚言不再為大專中心奉獻。2023年,台北大專傳道師封牧監選未獲星中接納也引起不小風波。林盈昌說,過去北中與星中大專部(今校園事工部)即擔任北區大專事工委員會委員,一起關心台北大專事工。大專工作者的聘任原由北區大專事工委員會決定,後改由星中、北中中委會決定,因各有堅持或立場,造成雙方關係緊張。

「地方教會與大專中心關係緊張,背後原因很複雜。」林盈昌坦言,除了個別大專工作者神學立場與教會扞格,少子化的衝擊,以及專校升格導致大學普及,學生選擇就近讀大學等也是因素。教會青年流失,也導致長青團契青年流失,甚至有教會牧長提供的名單都是已流失的青年,期望大專工作者把人找回來。此外,教會牧長存在堂會的本位主義,把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重視普世而不重視地方教會、信徒高齡化、教勢下滑等不滿,發洩在大專工作者身上,認為大專工作者都在配合總會大專事工委員會,以至「大專中心都是各中會出錢支持,結果大專中心都在為總會做事」這種質疑普遍存在教會牧長間。

「最大問題是出在溝通。」擔任過北中校園部部長、部員的林盈昌說,這次北中教會牧長與台北大專的工作者能夠一起對談,是很重要的事。因為很多教會牧長對大專中心有所期待,希望大專中心把長青團契學生帶到教會,不僅陪伴,還要培育門徒,讓青年回到教會。他認為此次參加座談的北中教會牧長相對而言對大專事工較友善,士林教會牧師許承道、大稻埕教會牧師謝大衛都曾擔任大專工作者,對話時能發揮中保角色,使彼此有良性的對話空間。

對於教會牧師在座談會中分享教會如何關心教會附近大學的學生,或如何與各校長青團契一起關心學生,林盈昌表示,這讓眾人對大專事工實況有較清楚的認識,有對焦的效果。「對話的前提是彼此沒有惡意,願意好好溝通。有真正良性、正面的互動,才能減少徒勞無功的情況。」

教會牧者給大專工作者多點空間

1988至1992年就讀中興大學農業經濟系期間,謝大衛曾在中興長青團契聚會。他說,當時台中中會國光教會提供很大的場地給團契使用,團契每學期雖定期在國光教會的禮拜獻詩,可是多數學生未固定在該教會主日聚會及服事,而是各自散到其他教會聚會。當時因為有教會支持,中興長青團契能穩定發展,給他很多的造就。也因此,1997年他自台灣神學院畢業後,決定委身在台北大專,服事四年期間,他帶過的學生至少有十位後來獻身成為牧傳。

謝大衛說,大專工作者最大的沮喪就是投入心力陪伴四年的學生,畢業後就回到家鄉的教會,「但想到可以為教會栽培同工也就覺得欣慰。」

當時謝大衛面對林盈昌所說的問題,教會牧長期待長青團契學生到教會聚會且參與服事,蘭陽區有些牧長以大專中心未關心蘭陽區學生為由,不願奉獻支持。為此他還與當時的夥伴陳浩德、林霓玲兩位傳道師開車到宜蘭,分別到三間教會參加禮拜並與附近教會牧者座談,了解教會的期待。

另一方面,中中東榮教會主動關懷東海長青團契的學生,信徒開放家庭接待學生到家裡吃飯,也讓彼此關係緊密且長久,因此吸引很多學生到教會聚會,畢業後仍與教會連結。而中中西屯教會建堂募款時,因為逢甲長青團契使用西屯教會的場地,已在忠明教會聚會的逢甲長青畢契也主動幫忙詢問教會能否接納西屯教會去募款。

「教會牧者應該給大專工作者多一點發展的空間。」謝大衛呼籲,雙方對大專生牧養的觀念不同,可說是兩個不同的世界。教會牧者可能期許長青團契多一點福音事工,帶領未信主的大專生認識耶穌,不只關懷遠道而來的教會青年,但教會也要主動支持大專中心關懷大專生,「雖然他們畢業後不知道會去哪裡,可是不知哪一天,他們會回過頭來成為教會的幫助。」

謝大衛說,過去無論擔任哪個中會大專部部長,他都樂意成為大專工作者的遮蓋,並提供資源。但同時他也會要求大專工作者檢討、調整與改變,努力連結地方教會的長執及信徒。「聚是為了散,我相信從長青團契出去的孩子,最後都會成為各個地方教會的祝福。」

 第三方觀點

放下本位主義,停止內耗

【林宜瑩專題報導】教會界如何看待台北中會教會牧長與台北大專學生中心主任廖恩諭牧師對談?前大專工作者A表示,教會牧者與大專工作者對大專事工的認知、經驗與想法存在落差,不過她覺得只要繼續對話,就能消弭內耗,合力出擊。

前大專工作者B則坦言,相對於某些中會想關掉大專中心,北中教會牧長願意跟大專工作者對談已相當友善。不過從對談發現,就像不同類型教會的教會觀不同,雙方對校園宣教、青年牧養的理解與定義也很不同。大專中心期望成為「友誼角落」,是建立友誼的地方,地方牧者卻可能不太能接受,認為那只是吃喝玩樂,「他們沒看到未信者願意與大專工作者談心事,一起禱告。」

不過B也不覺得教會牧長以門徒訓練、建造屬靈生命為牧養青年的主要方向有什麼不對,「也許道不同不相為謀也沒關係,說不定兄弟登山、各自努力,相互祝福也是一件極美的事。」

教會牧師C則直言,雙方似乎不願意面對一個事實,就是對大專事工的定位根本就不一致,在雞同鴨講的情況下,許多對話不可能有交集。他認為應先釐清教會的希望是大專中心成為培育青年的協助者?還是成為教會進入校園開拓教會的核心基地?

多年投入陪伴社區長者的教會牧師D則說,就像教會設立的社區關懷據點開辦了許多課程接待長者,長執兄姊也期待這些長輩願意認識基督信仰,進而受洗為信徒,可以穩定聚會。他很能體會大專工作者陪伴大學生的心境,因為若沒有跟受關懷者先建立關係,如何能夠談到信仰?「人家來的目的,本就不是為了認識信仰,而且聚是為了散,與其強留、綁住,不如放手、祝福。」

某北中幹部E則表示,其實北中的大專工作者一個人要關心六所大學的長青團契學生,真的很辛苦。地方教會牧師盼望分憂解勞,就近支援,才有這樣的座談會,出發點是善意,正如聖經說兄弟和睦同居是何等美善。若教會牧者真覺得大專事工可以自己來,何必花時間對談?因此他很期望雙方能放下本位主義與對彼此的成見,才能真正異中求同,找到可以合作的部分,及早投入。


本專題攝影/林宜瑩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