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本文為報導、並非醫療評估或治療指導,若有身心健康疑問,請仍需與專業人士討論。
【洪泰陽整理報導】年僅8歲的女童小安(化名),因長達3個月的間歇性腹痛,近日症狀加劇並伴隨頻繁嘔吐,被送往醫院緊急就診。經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團隊詳細檢查後,發現她的胃部及小腸內充滿毛髮結石,導致部分腸道阻塞。所幸,經小兒外科進行手術成功取出多顆毛石,並由兒童心智科診治,目前女童情況穩定,並持續接受心理與營養治療。
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院長陳家玉提醒,除了治療孩子的身體,更要傾聽孩子的心,早期發現心理壓力與行為改變,才能真正幫助孩子健康成長。而收治小安的兒童胃腸肝膽科主任盧芳廷醫師表示,過去四年,彰基兒童醫院還收治了四位類似病況的女童,年齡分別為13歲(兩名)、8歲及6歲,皆有類似症狀,最終以手術取出毛髮結石,術後恢復順利。

盧芳廷與為小安執行手術的兒童外科醫師許耀仁討論後確認,這類異物性腸阻塞在兒童中相當罕見,尤其因吞食毛髮形成的毛石症候群(Rapunzel Syndrome,長髮公主症候群)。除了影響消化系統,這類行為通常與心理因素有關,因此術後轉由兒童心智科後續治療。
接手治療的兒童心智科醫師劉怡君表示,小安吞食的毛髮極可能來自自身,診斷其患有異食癖及疑似拔毛癖。根據家屬描述,小安個性內向,自我要求高,容易擔心表現不如預期,進而影響情緒。此外,家長壓力也可能間接影響孩子的心理調適,且小安體內的鋅、鐵、鈣、鎂等營養素偏低,可能與異食行為有關。
劉怡君表示,異食癖是學齡前與學齡孩童常見的疾患,成因複雜,家長只要與醫師配合,進行內外科診治、營養素補充,以及透過傾聽給予孩子心理支持,幫助孩子面對壓力及調適情緒,如有需要可搭配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等多管齊下治療,都可以讓孩子恢復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