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敬畏耶和華,遠離詐騙風險

(相片提供/Freepik)

‖‖  編輯踏話頭  ‖‖

俗話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縱然政府已投入大量資源與人力進行宣導,然而詐騙情事仍時有所聞;不法集團操弄人性弱點,甚至在海外開設基地躲避警方追緝,讓這類犯罪防不勝防。本期新聞專題透過律師、反詐專員及受害者現身說法,洞悉各種詐騙手法,方能避免落入陷阱,保障財產安全與法律權益。

——總編輯陳逸凡


人性易受利用
貪心、感情、害怕

(攝影/林宜瑩)

【林宜瑩專題報導】常受邀到各教會宣傳如何防範詐騙的立揚法律事務所律師、台中中會三一教會長老張洛洋表示,人之所以會被詐騙,主要是犯罪者容易利用人性中的貪心、感情與害怕,但聖經告訴我們「貪財是萬惡之首」「甜言蜜語不可皆信」與「敬畏耶和華遠離惡事」,唯有遵守神的話才能遠離詐騙的傷害。

張洛洋指出,從假金條、美女視訊聊天誆騙男性,甚至有日月明功等宗教洗腦式傳教,或是透過臉書廣告以徵求朗讀、寫聖經、分享見證等,詐騙形式可以說百百種,防不勝防。他指出,詐騙集團也會利用民眾擔心纏上官司訴訟的心理,透過出示假的警、檢、調人員證件,或是透過寄發存證信函、傳訊通知等方式,讓受害者陷入恐懼之中,並以威脅恐嚇來達到詐取錢財的目的。

張洛洋指出,許多民眾收到法院信件時,常常誤以為是詐騙就隨手丟進垃圾桶。他提醒,若收到法院支付命令等文件先不要丟掉,而是要透過正確查證管道向法院「聲明異議」,否則時效一過,就會坐實該文件索討金額造成損失。他教導如何分辨法院信件的真偽:當歹徒出示檢警調人員證件時,其上的單位名稱或文件發文單位出現「監管科」三個字,那一定是假的,因為所有司法機關根本沒有這個單位,而詐騙集團特別喜歡用這招,目的是要讓民眾產生被關押的恐懼心理。

張洛洋也提醒,若收到法院寄來「支付命令」通知,無論真偽千萬不要隨手丟掉,因為在收到後的20天內,就算沒有任何證明,也要記得向法院去函,寫明「聲明異議」四個字,這樣法院就會開庭確認。屆時詐騙集團成員不敢出庭,法院就會撤銷支付命令;若沒有提出「聲明異議」,那就會變成有效的判決書,必須支付命令上所寫的金額。

張洛洋強調,屋主若要出租房屋,切記不要為了省稅金而製造自用住宅的假象,將戶籍留在出租的房屋中。有不肖房客會故意偽造屋主欠款的本票,聲請本票裁定,法院再郵寄給屋主;由於戶籍地在租屋處,信件最後又回到房客手中,這時房客就可以向法院聲請強制執行,結果因為屋主沒有將戶籍遷出,法院文件自然又寄回租屋處讓房客收到,最後導致房屋遭到法院拍賣。

當房子被拍賣後,屋主發現為時已晚,回頭要找房客時,才發現當初租賃契約上的身分、聯絡方式都是假的。張洛洋表示,台灣已經發生多起這樣的詐騙事件,讓屋主損失慘重。他建議,屋主若繳清房貸,先不要急著塗銷房屋抵押權;在出租房屋後,要立即將戶籍遷至現居地,這樣才能確保收到所有公家信件。再者,可以向地政機關申請地籍異動即時通,若有人想抵押或變更不動產所有權時,就能在第一時間收到相關訊息。

「要知道,你的財寶在哪裡,你的心也在哪裡。」(馬太福音6章21節,中文標準譯本)張洛洋表示,近年最常遇到的是傳授如何選股、買國外債券,鼓勵民眾以房屋抵押來投資的詐騙手法。就他所知,很多教會兄姊因此受害,而且損失金額往往是上千萬,幾乎要賠上一生的積蓄,甚至有吸金集團成員本身是教會的長執兄姊,就有號稱是基督徒企業家組成的投顧公司,以集資購買海外債券等為號召,結果因此受害上當蒙受鉅額損失的多是教會的人。除此之外,也有透過綠能、高科技入股等為由吸金行詐術的。

張洛洋表示,再來就是取得企業或網購洩漏的個人資料,或是侵犯他人臉書或LINE帳號,再透過其通訊軟體裡的好友名單、群組,向人聲稱急需用錢到處跟人借錢,一開口從3到5萬元都有,總是有人出於善意或不夠警醒而上當受騙。他建議,若可以就直接撥電話過去,假設對方不敢接聽,或是誆稱在忙,就一定是詐騙所為,就算對方接聽也要再三查驗,或是詢問共同相識的人,總之,多做查證就能避免遭人詐騙。
張洛洋提到,若遇親朋好友開口借錢,最好先確立借貸契約,以避免對方日後賴帳。另外,若能以匯款、支票交付最好,如此可佐證雙方的金流往來,包括對話紀錄、錄音等都是很重要的證據。不過他也說,聖經教導:「你們倒要愛仇敵,也要善待他們,並要借給人不指望償還……。」(路加福音6章35節,和合本)


防詐三步驟
冷靜、查證、求助

(相片提供/李冠鼐)

【Dalul專題報導】近年隨著科技進步,詐騙方式也越來越多樣。長期擔任反詐專員的台中第一分局員警李冠鼐表示,謹慎查證是面對詐騙、假資訊最好的防範方式。他也從常見的詐騙手法、演變與趨勢,還有如何面對詐騙情況,提供不同面向的應對方式讓更多民眾了解。

李冠鼐表示,根據警政署「打詐儀表板」的統計數據來看,目前最常見的詐騙類型包括「投資詐騙」「網路購物詐騙」「假檢警詐騙」「假買家騙賣家」與「假中獎詐騙」。其中投資詐騙一直名列榜首,詐騙集團會假扮投資專家,在LINE群組或社群媒體上,打著「保證獲利」「穩賺不賠」的口號誘騙被害人投入資金。

如今詐騙手法越來越多元,李冠鼐舉例,過去詐騙者多半採用「金光黨」或面對面行騙的方式,但現在幾乎都轉向遠端操作,主要透過電話、簡訊或LINE等通訊軟體聯繫。他也提到,詐騙手法越來越專業與逼真,例如偽造官方E-mail、銀行通知、甚至打造假投資平台等,讓人防不勝防。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趨勢,就是詐騙集團開始利用社群媒體作為管道,在臉書、Instagram等平台主動接觸被害人,逐步建立信任後再行騙。

李冠鼐指出,以下情境出現時,更需民眾多加注意。第一是投資詐騙,詐騙者常以「穩賺不賠」吸引民眾投入資金。第二是假買家騙賣家,這手法在網拍平台上非常猖獗,詐騙者會假裝購買商品,接著以「交易失敗」為由,誘導賣家操作ATM或點擊不明連結。第三則是假檢警詐騙,詐騙者假冒警察或檢察官,聲稱被害人涉及刑事案件,要求監管財產或交付個資。這類手法非常具有威脅性,許多民眾因恐懼而落入陷阱。

李冠鼐表示,若不幸碰到詐騙,或意識到處在詐騙的過程中,最直接的建議是撥打165反詐騙專線。這條專線是由警政署設置,專門協助民眾識別詐騙與報案,線上登記後,警方會繼續引導報案程序。另外,也可以撥打110報警專線,此專線適用於各類型案件報案,只要連絡上警局或是警員,都能夠有後續的處理。此外,民眾還能利用像「美玉姨」「趨勢科技防詐達人」等LINE防詐機器人查驗不明連結,或使用「Whoscall」這類來電識別App過濾可疑來電。

李冠鼐提到,如果真的懷疑自己受騙,切記保留證據。首先要保存所有通訊紀錄,包括簡訊、LINE對話與通話時間等。其次是匯款紀錄,例如ATM操作明細、轉帳收據等。他也表示,還有詐騙者提供的帳號、電話、網站連結等資料,這些都能幫助警方循線追查。此外,若有電話聯繫的部分,也請記錄通話內容及時間。這些證據越齊全,警方辦案的效率也會更高。

最後李冠鼐再次強調,面對詐騙層出不窮的社會,人們都應保持以下心態:一,保持懷疑,勿輕信。任何人聲稱「穩賺不賠」「解除分期付款」與「監管財產」等,幾乎可以確定是詐騙。二,謹記防詐三步驟:「冷靜、查證、求助」。先冷靜下來,不要被詐騙者的話術影響,接著撥打165反詐騙專線查證。若確認有問題,立即報警求助。三,口訣提醒:「多疑、多查、不輕信」,時刻保持警覺,好守住自身財產與名譽安全。


LINE帳號被盜
朋友遭騙驚魂未定

【特稿/林宜瑩】3月11日忙了一整天,晚上躺在床上正準備睡覺時,突然手機的LINE傳來一個許久未見的朋友訊息,說請我幫忙投票,因為她的外甥女參加繪畫比賽,需要有人投票衝人氣;我一點入連結,就跳出一個視窗,幾秒後,手機傳來需要輸入6數字的驗證碼。試了好幾次後通過驗證,也投了票,但是噩夢隨之而來。

大概過半小時,有朋友透過臉書私訊我:「你的LINE帳號是不是被盜了?」我連忙從床上跳起來,打開手機竟發現完全無法登入。「完了!」心裡湧出一股不祥的預感,擔心朋友因此受害,立即在臉書上公開張貼LINE帳號被盜的消息,也將此訊息複製、用臉書私訊貼給認識的牧師、兄姊、親人與朋友,並立即向LINE公司申訴帳號被盜的情況。

從當晚9點多一路忙到快11點,有位教會長輩回覆:「剛剛不是你跟我借錢?」「不是。是歹徒盜用我的LINE帳號。」該長輩趕緊打165防詐騙電話,並前往住家附近派出所報案。事後才知道,她遭詐騙15萬元。歹徒用我名義說要借5萬元,得逞後又食髓知味再借10萬元。

得知有人被騙後,12日半夜到凌晨,我幾乎擔心得睡不著覺。因早上與教會的人相約出門到花蓮場勘,搭公車、轉捷運,到指定地點上了接駁車後,一路上開始有幾十通電話陸續打來,都是朋友提醒我是不是LINE的帳號遭盜。原想第一時間通知親朋好友,也向LINE公司提出申訴,事實上也有打給165防詐騙電話,甚至私下請教律師身分的教會長老,認為事後的補救措施都有盡力而為。後來在幾位牧長兄姊建議下,還是決定前往派出所報案,以免遭人誤會我是受詐騙集團指使而為。

當警察為我做筆錄時,旁邊有兩三位民眾也到派出所報案。他們的情況有的是假借租屋、買賣機車等不同類型的詐騙行為,後來警察一一詢問我LINE帳號如何被盜、被盜後如何作為、有無向LINE公司申訴等,然後告知會以「妨礙電腦使用」罪嫌提告盜用我帳號者。其實在我帳號遭盜後,陸續也有其他牧者告知他們的帳號也遭盜。

到如今,我對因帳號遭盜被歹徒詐騙成功的那位教會長輩感到相當虧欠且自責。事後回想,就算當下立刻跟LINE公司申訴,因查核需要花費時間,歹徒其實就能趁空檔大肆施行詐騙之術。當警察看到我收到LINE公司回傳簡訊,有「請耐心等候回覆」等字的截圖,也不禁搖頭。我第一時間通知帳號遭盜、並向LINE公司申訴及到派出所報案,都是必要程序,也是日後進行法律訴訟的自保證明。

經過幾天沉澱,我深覺防備心的重要性。平常若是陌生人要我填問卷、借錢,下意識都會認為是詐騙集團所為,卻疏於這類冒充朋友的請求。正如聖經所言:「務要謹守,警醒。 因為你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吼叫的獅子,遍地遊行,尋找可吞吃的人。」(彼得前書5章8節)這次帳號遭盜的驚魂記,令我銘記在心,求主親自安慰與保守。


小額貸款藏陷阱
受害者恐變加害人

【Dalul專題報導】除了騙取金錢,包括受害者的資料、帳戶資訊等,一不小心也會被詐騙者利用,讓受害者在法律上成為幫凶。台南中會會友傅泰迪(化名)過去兩次受騙經驗,除了自身帳戶帳號、密碼被盜,更被利用成為人頭帳戶。因詐騙者隨後將第三方受害者的錢轉入該帳戶中,讓他也成為事件中的「幫凶」。

「當初也只是想透過網路作小額貸款,卻發生這些事。」傅泰迪回憶,因資金需要,他看見網路上的貸款廣告,標榜彈性、資金撥款快等優點,讓他按著步驟進入申請環節,並轉往通訊軟體LINE上聯繫。就是在這一對一的過程裡,詐騙者透過專業話術與財務資訊,在資訊不對等的情況下,令他在被誘導下遵循指示。

傅泰迪表示,隨著關鍵帳戶資訊及密碼提供後,本與對方約在便利商店面談,一到現場卻遲遲等不到人來。撥打電話以及用LINE聯繫,發現手機號碼與帳號早已被封鎖,這時他才驚覺到自己被詐騙,隨即透過後續報案,將過程記錄下來。

傅泰迪表示,只要提供資料就可能被詐騙者所利用。例如這次的詐騙,當他發現自身薪轉帳戶被凍結,無法提領金錢時,才了解有受害者的受騙金錢匯入,並向警方報案。隨後警方循線發現此帳號的資金紀錄才被凍結,也讓他從一個受害者轉變成他人的加害者。

隨後進入法律程序,傅泰迪表示,所幸教會中有會友是律師,透過專業的協助,讓他沒有留下相關的案底。他也與受害者和解,並償還部分金額;但身上仍然有緩刑兩年及三次法治教育的安排需要完成。「如果要離開原縣市,我還必須與觀護人說明與申請。」他說。

「當然目前就是按著判決作執行,即便心力交瘁,但也希望能夠重新開始。」在經歷這場風波後。傅泰迪強調,無論貸款還是投資,千萬不要輕信網路上的廣告,特別是來路不明的財務公司。如果真的有資金需求,應該尋求政府認證的金融機構協助。例如銀行或合法的貸款公司,而非選擇看似便利但風險極高的網路貸款。

此外,傅泰迪也提醒眾人,若在過程中察覺可疑之處,例如對方要求提供銀行帳號、密碼,或是要求轉帳驗證,一定要馬上提高警覺,並立即中斷聯繫。如果已經提供個人資料,應該立即通知銀行,修改密碼並監控帳戶異動,以防止被詐騙集團利用。同時,若懷疑自己已經陷入詐騙,應該立刻保留對話紀錄與相關證據,並向警方報案,以減少自身的法律風險。

傅泰迪希望以自身的案例提醒眾人,現今的詐騙手法層出不窮,任何人都有可能成為受害者,甚至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淪為詐騙集團的工具。因此保持警覺、慎重處理個人資訊,並選擇合法的金融機構進行交易,才能有效避免落入詐騙陷阱,保障自身的財務安全與法律權益。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