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報廣場】助人為業者,需留意情緒過勞

(相片提供/Freepik)

◎王乾任

近日,愷愷案再度登上媒體版面。負責此案的社工不僅再度被放大檢驗疏失,連背景也被檢討。

助人本是美意,一旦成為工作,便需留意情緒勞動的負荷,否則反倒壓垮自己,傷人傷己。據聞,不少喜劇演員也曾為憂鬱症所苦。細思之下,這或許亦是情緒勞動導致認知失調,難以平衡的結果。試想,喜劇演員一旦站上舞台,不論自身狀態如何,都得設法引觀眾發笑。內心或許正受憂愁煎熬,台上仍需強顏歡笑。長此以往的認知失調,便可能將自己壓垮。

助人工作,亦然。自身狀況或許欠佳,卻仍需強打精神,去扶持同樣身處困境的人。日積月累的負面情緒若無法自行化解,最終便可能反被其壓垮。

服務業與照護產業最耗心神的,往往不是體力勞動,而是情緒勞動。明明心煩意亂、家中有事、身心俱疲,卻仍得戴上專業面具,強顏歡笑;得扮演通情達理的輔導者、老師或專家顧問。積壓的情緒無處宣洩,最終便可能耗竭、壓垮自己!

愷愷案的當事社工狀況如何,我們無從得知。但普遍而言,若出現抗拒上班、嗜睡或失眠、遺忘待辦事項、工作效率低落、情緒持續低迷不振、明明到家卻仍想「回家」、睡眠也無法恢復精神等狀況,便極可能是情緒過勞的警訊。這時便需要考慮暫時、甚至永久離開現有工作崗位。否則一旦跨越臨界點,往往不是自己先崩潰,就是服務對象出狀況時,已無力應對。

身處第一線的社會安全網人員,更需要建構自身的「社安網」,紓解壓力與情緒。若一味隱忍壓抑,忽視身體發出的警訊,遲早會釀成問題。

為何上帝設立安息日,要我們每七日便全然歇息一日?為何2000年前耶穌基督平安的應許,能讓無數人得著慰藉?或許,我們在世間奔波勞碌,早已瀕臨臨界點,亟需停下腳步歇息。放下勞苦重擔,單單回到主的懷抱,尋求安歇,不再憂慮,不再將所有事扛在身上(但也不能丟著就不管),好好地跟身邊的人說清楚,交託出去之後,好好休息!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

1.歡迎以信仰角度回應社會、教會現象及本報內容。公報廣場鼓勵不同觀點對話,刊登文章不代表本報立場。 2.投稿信箱:write@pctpress.org。可用筆名,惟須提供真實姓名與聯絡方式。限750字,本報保有刪改權,請勿一稿多投。兩個月內未獲採用通知,請自行處理,恕不退稿。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