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惠博
觀賞運動賽事,儘管競賽激烈,甚至肢體碰撞、互噴垃圾話,賽後雙方仍握手擁抱,互道恭喜與祝福,充分展現運動家精神。國內學生棒球賽後,兩隊球員還會到對方休息區,齊聲高喊「謝謝指教」、「謝謝大家」,將輸贏置於度外。小選手們風度翩翩,令人想起古語云:「勝固欣然,敗亦可喜。」美國職棒七屆賽揚獎名投克萊門斯(Roger Clemens)曾說:「追求勝利的同時,也應顧及對手的顏面。」反觀政治場域,往往成王敗寇,勝選成唯一目標;為了求勝,即便違法亦在所不惜。
2024年大選後,民進黨雖贏得總統大位得以賡續執政,但在立法院的席次未能過半;加上藍白陣營緊密結合,以致近一年多來,立法院通過的議案,幾乎都與執政黨或多數民意相背。為求解方,公民團體紛紛發起罷免行動,加上執政黨人士相挺,遂形成一股沛然莫之能禦的浪潮。觀乎當前氛圍,恐鮮有人能置身事外。歷經第一、二階段後,接下來的罷免投票與補選,烽火連天,極可能持續至年底方告歇。因此,這場「大罷免」可能造成的傷痕如何癒合,實是必須及早思索的課題。
美國記者暨政論家李普曼(Walter Lippmann,1889~1974年)曾說:「當所有人都想得相似時,代表沒有人在真正思考。」政治領域亦然,一旦有影響力者登高一呼,群眾往往群起響應,容不下異見。當前罷免浪潮的形成,固然有在野黨種下的因,或可謂咎由自取。然而,可預見的未來是,朝野對立攻防,勢必更趨激烈。何況,補選之後若形成新的國會版圖,失利一方的反應又將如何?為免加深對立裂痕,在邁向目標的同時,實有必要酌情克制。倘能如此,大罷免的結果應成就全民皆贏、台灣也贏的局面;如此,方有餘力團結,共同應對多變的國際局勢。 (作者為長老教會會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