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不住的光:護理之母陳翠玉的故事》
作/ 余玉玥
繪/ 陳珮淳
出版社/台灣教會公報社
◎桃樂斯
勇於挑戰不平等的制度,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九四九年,在台大醫院新任護理部主任的陳翠玉正是這樣一位勇敢的女性。在她那個年代,護理師除了要照顧病人之外,竟然還要照顧醫師的日常起居生活!現代人看起來很不可思議,在當時卻是不成文的規定。護理師因為身兼數職,日以繼夜的操勞,根本沒辦法好好休息,除了身心健康受到影響,連帶的病人也無法得到良好的照護。陳翠玉看見種種不合理的情況,決心改變。
陳翠玉一直是不輕言退縮的人,面對錯誤的事,無論對方是否有權勢,她都勇於挑戰。陳翠玉的父親過世後,母親獨自一人撫養七個孩子,她展現的堅毅影響了陳翠玉,讓她也一生積極為弱勢族群爭取權益。
高中畢業後,陳翠玉在叔叔位於中國廈門的醫院打工,目睹髒亂的環境,她立定改善公共衛生環境的志向。從小在教會長大的她,聽了宣教師蘭大衛醫師的建議,並得到母親的全力支持,隻身前往日本學習公共衛生與護理專業。在日本完成紮實的訓練後,心繫家鄉的陳翠玉決定回到台灣服務。
陳翠玉回台灣後,做了一系列的變革。她成立公共護士養成所,並接連幾年舉辦戰地護士訓練班、山地巡迴醫療工作隊。她在醫院內部做了很大的改革,全力推動醫護平行,改善開頭提到的對護理師不公平的待遇。
陳翠玉的改革遇到重重困難,但她沒有放棄。若遇到有阻礙就罷手,什麼時候才能為護理師爭取到應有的權利呢?在她的堅持下,護理師開始有輪班制,而且可以申請出國進修,不僅發揮所長,地位也逐漸提升。
陳翠玉的改革引起反對人士不滿,無視她對台灣醫護界的貢獻,竟誣告她貪汙,讓她不僅被免職,還遭到軟禁。歷經三年的官司後,陳翠玉雖然獲判無罪,得到了平反,但是一連串的打擊讓她對台灣的環境心灰意冷。就在此時,她得到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的幫助,轉而到中南美洲協助當地政府建立公共衛生及護理師教育。
除了繼續貢獻護理及公共衛生專業,陳翠玉在海外時也相當關注台灣的民主。當時她已年屆七十,仍然活躍於民主運動,一連串的政治參與使得她被台灣政府列入黑名單,以至長年無法回到台灣。但陳翠玉說:「台灣是我的故鄉,我們要回去,這是我們的權利,我將以我的生命爭取這個權利。」
一九八七年,台灣解除了長達三十八年的戒嚴令,七十二歲的陳翠玉終於得以返回家鄉。令人惋惜的是,回家的路實在太過遙遠,在長途舟車勞頓後,陳翠玉因為過度勞累,回國後一個月便與世長辭了。
陳翠玉對台灣護理體系貢獻良多,雖然後半生被迫離鄉背井,但是環境的艱難沒有阻止她持續為護理與台灣民主竭盡所能、全力以赴。她的一生,正如聖經說的:「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提摩太後書4章7節)人們在陳翠玉身上看見上帝的榮美,上帝藉著她使多人得到祝福,她確實打了一場美好的仗,留下美好的腳蹤。像陳翠玉這樣的人,是上帝賜給台灣莫大的恩典,讓我們感謝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