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世界展望會論壇 探討災後社區復原與預防

(相片提供/台灣世界展望會)

【邱國榮整理報導】台灣位處地震頻繁的環太平洋地震帶,自2024年4月3日花蓮大地震以來,台南、嘉義、花蓮等地陸續發生規模4以上地震,引發社會對防災韌性的高度關注。為強化災後社區復原與預防機制,台灣世界展望會在4月9日於台大梁國樹國際會議廳舉辦「災後社區韌性與發展實務論壇」,邀集學者、政府與非營利組織代表,探討在氣候變遷與天災頻仍的情況下,社區如何強化災前準備與災後重建。

論壇由前內政部長、台大土木工程系教授李鴻源進行專題演講,並由內政部政務次長馬士元與世界展望會、慈濟基金會、基督教芥菜種會代表共同與談。李鴻源強調,氣溫每上升一度,災難的嚴重性將呈幾何級數增加,並指出台灣西南部每年地層下陷8公分,突顯防洪系統與國土規劃的重要性。

花蓮縣長徐榛蔚親自出席論壇,感謝中央與地方攜手合作,並肯定台灣世界展望會在災後積極投入社區關懷與重建。她表示期許花蓮成為台灣的防災示範城市。

此次論壇除理論探討外,也分享各機構在四〇三地震後的實務作為。展望會表示,災難容易使弱勢者「貧上加貧」,特別在觀光產業重創下,花蓮婦女失業率明顯高於全國平均。展望會在震災後三階段投入,包括緊急設置兒童關懷中心、協助災戶修繕家屋、進行生活扶助與社區防災教育。截至2025年2月底,已服務逾2500人次,並有400名社工取得防災士證照,全台服務據點均有專責人員駐守,強化社區防備能力。

基督教芥菜種會則指出地震揭露了老建築與高齡居民的「雙老」問題。他們在災後三個月內協助超過2600人次安置,並提供生活扶助金、家屋修繕及就業培力,強調「救災在地化」才能精準回應社區需求。而慈濟基金會則透過志工力量與慈善發展應用平台,串聯社區關懷網絡,推動「六安計畫」即安身、安學、山林安養生息、安心、安生與安居,協助災民重建生活、重拾安全感。

馬士元在與談中指出,韌性社區需具備自主互助機制,並在災前進行想定式訓練、規劃社區重建藍圖,企業也應投入防災參與,共同提升整體應變能量。

論壇最後呼籲,全民應齊心建構「先想定、後重建」的社區防災策略,不僅面對眼前的災害,更要為未來可能的天災做好萬全準備。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