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電視到手機,傳播基金會新聲路

AI生成示意圖,與真實人物無關。(相片提供/Freepik)

【Dalul專題報導】4月第三主日是大眾傳播中心奉獻主日,回顧傳播基金會的創辦歷程,可見其媒體宣教策略隨時代變遷而轉型。董事長宋承祐牧師憶述,基金會初期曾懷有成立基督教電視台的宏願,雖因現實挑戰而退場,卻為今日深耕數位影音奠定基礎。

 順應數位浪潮 調整宣教步伐 

宋承祐表示,傳播基金會早期構思成立電視台,是源於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體認到影像能突破時空限制,有效傳遞福音信息。然而,最終因龐大的經濟壓力與營運成本而中止。儘管電視台的夢想落空,這段探索歷程反而更堅定了教會同工們投身影像宣教的信念。

隨著數位科技發展,智慧型手機與社群平台普及,改變了資訊傳遞方式,也為福音傳播開闢了新管道。「如今,現代人未必有電視,但幾乎每個人都有手機。」宋承祐認為,媒體宣教方式必須與時俱進,才能有效觸及當代社會。因此,傳播基金會將重心轉向網路影音節目的製作。目標是產製高品質影音內容,回應現代信徒的信仰需求,並重拾創立初期對影像福音的熱情。同時,面對網路資訊真假難辨的環境,信仰群體易受錯誤資訊影響,基金會也肩負媒體識讀教育的責任,製作優質內容,協助信徒培養分辨能力。

排灣族用母語敬拜上帝。(相片提供/傳播基金會)

 展現事工價值 深耕信仰文化 

近年來,在宋承祐與現任無給職執行長方嵐亭牧師共同推動下,傳播基金會發展了多元影音事工,對信徒信仰造就及文化傳承有所助益。重點節目如《聽人說書》,邀請神學素養深厚的牧師陳南州主講,結合神學與生活,提供信徒易懂的學習資源。該節目每集約十分鐘,特別考量慕道友需求,規劃三個月可完成《基督教信仰叢書》七本書的學習,有助於理解聖經、穩固信仰。

此外,基金會亦有關注音樂詩歌的《聖詩傳頌》、《金曲搖籃》,以及著重文化傳承的《原音傳揚》──以不同族群語言的詩歌演唱與生命見證,記錄並發揚多元部落文化。宋承祐說明,《原音傳揚》展現長老教會對多元文化的尊重與承擔,以各族母語呈現信仰經驗,傳遞福音同時也保存文化多樣性。

宋承祐強調,雖然《原音傳揚》收視群體相對較小,但節目呈現了上帝創造的豐富多元,不應因族群人數多寡而被忽略。「我們希望藉《原音傳揚》,再次宣告教會對邊緣群體及文化保存的責任。」他補充,節目團隊深入原鄉部落、偏遠漁村等地區拍攝,期望讓福音光芒照亮常被忽視的角落,傳遞基督信仰的愛。

方嵐亭以「航空母艦」比喻長老教會的整體運作。他解釋,總會各事工單位如同艦上不同部門,各司其職,又須配合教會整體的航向與宣教目標。傳播基金會的角色,便是運用現代媒體技術為工具,有效傳達教會的宣教異象與事工特色。

方嵐亭指出,《原音傳揚》除了信仰意義,更蘊含高度文化價值。詩歌在長老教會信仰傳統中具重要地位,藉由各族群語言演唱,不僅能喚起文化認同,也展現信仰的多樣與包容。「每個族群在上帝眼中都是獨特的,我們希望用詩歌說出他們的故事。」他提及,節目記錄了太魯閣族宣教紀念活動、排灣族詩歌比賽等場合,用母語敬拜上帝的畫面,承載長老教會深耕本土的信仰精神。

太魯閣族用母語敬拜上帝。(相片提供/傳播基金會)

 領導團隊齊心 展望未來道路 

談及卸任董事長後仍任無給職執行長,方嵐亭坦言,傳播基金會債務雖非其任內造成,但他在任期間推動債務整合與穩定還款。卸任後持續貢獻心力,是希望協助推動基金會未來方向,這也是對教會、弟兄姊妹及上帝的責任與信心展現。

宋承祐感謝長期支持傳播基金會的各界,特別是台灣教會公報社、平安基金會,以及眾教會與信徒的奉獻代禱,這些支持是基金會能在財務挑戰中站穩的重要力量。「我們感謝上帝,也感謝所有支持者,讓我們能繼續在媒體宣教路上努力。」面對數位時代的變遷或財務挑戰,基金會將秉持對福音的忠誠與對信徒的責任,持續創新、深化信仰教育,以多元媒介發揮影響力,「讓福音成為時代的聲音,讓信仰穿越媒體的邊界,照亮每一個角落。」


《聽人說書》認識信仰核心

【邱國榮專題報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傳播基金會近期在YouTube頻道推出節目《聽人說書》,邀請前玉山神學院副院長陳南州牧師,介紹他所撰寫的基督教信仰叢書。這套叢書涵蓋上帝、聖經、聖靈、祈禱、信仰實踐等主題,旨在幫助信徒深化信仰,並與當代社會對話。接受本報專訪時,陳南州分享了寫作初衷、台灣教會的信仰教育挑戰,以及在數位時代傳播基督信仰的重要性。

 探討信仰基石 信徒扎根成長 

談及撰寫《上帝是怎樣的上帝》、《耶穌基督──認信並跟從耶穌基督》、《聖靈:體認聖神、辨識聖神》等七本書的動機,陳南州表示,內容源自他在玉神退休後,於阿美族教會牧會期間開設的門徒訓練課程講義。他將講義整理、擴充並補充註腳,期望書籍能成為大眾認識基督信仰的入門、信徒自我成長的讀物,甚至是教會成人主日學的教材。

(相片提供/傳播基金會)

陳南州選擇探討上帝、聖經、聖靈、祈禱等核心主題,因為這些內容是基督教信仰的基石。他引用神學家安瑟倫(Anselm)「信仰尋求理解」的名言,強調基督徒理解自身信仰的必要性。考量台灣宗教多元的背景,他特別在《淺談宗教與基督教》中闡述宗教本質,助信徒辨識信仰與文化的關聯。他也提到,基督教要理廣泛,未來若上帝允許,他希望能繼續撰寫如教會本質與使命等議題,助信徒深入理解信仰。

面對當代信仰教育的挑戰,陳南州認為台灣教會應更專注於聖經真理的教導,包含聖經的本質、權威及如何在當代處境中詮釋。「我們的〈信仰告白〉說聖經是『信仰與生活的準則』,因此教會必須加強聖經教育,使信徒能以聖經視角解析現今議題。」同時,基督徒在數位時代的倫理課題也值得關注,他提醒,網路資訊充斥各種訊息,信徒需具備分辨能力,不能盡信。但網路的影響力無法忽視,他建議教會邀請神學家及具備相關專長的基督徒學者或專家,共同研討數位時代的宣教策略與倫理規範,了解網路世界的倫理,已是當務之急。

 持守核心信仰 謙卑開放對話 

在後現代、多元價值衝擊下,基督信仰如何維持核心並與社會對話?陳南州強調,核心是「上帝是愛」,這份愛藉由耶穌基督的恩典與聖靈的作為彰顯。他認為教會應堅持真理,同時保持謙卑,不把自身見解絕對化。他引用普世教協(WCC)的《巴爾聲明》(Baar Statement)指出,基督徒應該欣賞其他宗教的智慧與靈性洞見,但同時也要正視所有宗教群體中可能存在的人性缺陷:邪惡和愚蠢。

此外,陳南州也提及台灣本土神學的觀點,鼓勵基督徒學習洞察上帝在社會文化中的作為,敏銳察覺社會潮流對真理的扭曲,並本著關懷人民苦難與盼望的精神,以開放心胸與社會對話。

談到《聽人說書》節目的意義,陳南州視其為基督信仰在數位時代的必要回應。面對資訊爆炸、多元繁雜,以及人工智慧帶來的挑戰,他認為「耶穌基督的福音一定要藉著網路和新媒體來傳揚。」他樂見教會運用數位媒體與信徒互動,也欣然參與節目製作,期盼藉由正確信息的傳遞,幫助信徒在網路時代穩固並深化信仰根基。


理解與你同行的聖靈
從聖經辨識聖靈作為

【邱國榮專題報導】前玉山神學院副院長陳南州牧師在《聽人說書》的「聖經中的聖靈」中,導讀其著作《聖靈:體認聖神、辨識聖神》,深入探討聖靈的本質、工作及其在基督徒生命中的影響。

陳南州首先談到聖經記載。他指出,「聖靈」一詞在希伯來文聖經(舊約)僅出現三次,但意涵相同的詞語如「上帝的靈」、「上主的靈」等則多次出現。舊約中的聖靈主要展現五層面的作為:一、創造與賜生命;二、賦予領袖智慧與執行神旨的能力;三、啟示先知傳達上帝信息;四、引導與帶領上帝僕人行走正路;五、應許降臨,助人認識救主、預備迎接彌賽亞。

新約聖經中,聖靈的角色更為明確。陳南州解釋,從耶穌降生、受洗、受試探、行神蹟、傳道至復活,聖靈始終與耶穌同行。耶穌所言:「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就不能進上帝的國。」(約翰福音3章5節)凸顯了聖靈在信仰中的關鍵地位。

基督教會的成立與聖靈密不可分。陳南州表示,使徒行傳中聖靈的工作極為重要,甚至有「聖靈行傳」之稱。聖靈藉由以下方式建立並擴展教會:一、五旬節聖靈降臨,促成教會誕生,使徒們被聖靈充滿,勇敢宣講福音,促成教會誕生;二、賜使徒傳道的能力,幫助門徒宣講上帝的話,使人信主;三、引導宣教方向,使福音擴及外邦;四、使洗禮、聖餐等聖禮具效力,並助訂定信仰規範;五、感動人選立合適的教會領袖。

在「聖靈與基督徒生活」主題中,陳南州闡述,聖靈不僅在教會工作,也在每一位信徒的生命中運行。基督徒能承認「耶穌是主」,即出於聖靈感動。聖靈內住使信徒得新生命,並助其活出基督樣式。信徒當順從聖靈引導,結出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的果子(加拉太書5章22~23節),並謹慎言行,不讓聖靈憂傷(以弗所書4章30節),渴慕被聖靈充滿。

而談及「如何辨識聖靈的作為」,陳南州指出,基督徒不僅要確定聖靈內住,更要學習分辨是否順從其引導。聖經提醒要查驗自稱有聖靈者是否出於上帝(約翰一書4章1節)。

對於當代教會常見的靈恩運動(靈恩派)現象,陳南州肯定這些信徒展現的信仰熱忱,但也提醒,若有教導忽略上帝與耶穌基督,過度強調個人經驗或神祕現象,便需審慎分辨。關於「靈語」(方言),他指出聖經未曾說聖靈充滿者「必定」說靈語,且靈語若無翻譯,對教會整體並無助益。

真正的辨識標準是「回到聖經」。陳南州引用改革宗神學家加爾文的話:「我們若想從上帝的聖靈獲得益處,就得熱切讀經並聽從聖經的教導。」因聖靈是聖經的作者,一切對聖靈的理解都應以聖經為最終依歸。

陳南州牧師藉《聖靈:體認聖神、辨識聖神》一書及《聽人說書》節目,引導讀者與觀眾重新思考聖靈在聖經啟示、教會建立及個人信仰生活中的角色。他強調,新約比舊約更清晰地呈現聖靈的位格,聖靈與父上帝、子耶穌基督同屬三一上帝,並持續在信徒生命中工作。


認信更要跟從主耶穌
學指引活出愛與公義

【邱國榮專題報導】前玉山神學院副院長陳南州牧師在節目導讀《耶穌基督──認信並跟從耶穌基督》中,剖析耶穌基督的身分與使命。他強調基督信仰不僅是知識理解,更是生命的轉變與實踐,鼓勵信徒認識並跟隨耶穌,活出上帝國的價值觀,在社會中實踐愛與公義。

陳南州解釋,「耶穌」之名意為「上主拯救」;「基督」則等同希伯來文「彌賽亞」,意指「受膏者」,即上帝特選的拯救者。教會相信,拿撒勒人耶穌即是舊約預言中的彌賽亞。福音書記載耶穌的生平:出生於伯利恆,成長於拿撒勒,約30歲起公開傳道。耶穌傳講的核心是「上帝國」,強調上帝的主權、公義與愛,並藉比喻教導、醫病趕鬼等行動彰顯上帝權能。

陳南州指出,當時猶太人身處宗教與政治雙重壓迫下,耶穌的信息帶來解放的盼望,不但批判僵化的宗教體制,還挑戰羅馬政權的權威,最終因此觸怒當權者而被釘十字架。但基督徒的核心信仰是:上帝使耶穌從死裡復活,證明耶穌勝過死亡與罪惡的權勢,成為世人的救主。

基督教會不僅視耶穌為偉大教師或改革家,更確信耶穌是死而復活的基督。陳南州指出,耶穌死與復活的神學意義深遠,主要體現在四方面:一、成為贖罪祭:不同於舊約需不斷獻祭,新約宣告耶穌以自身為終極祭物,一次性地為人贖罪,使人得以與上帝和好;二、帶來和解:聖經認為罪使人與上帝隔絕,但耶穌的犧牲恢復了這層關係,使信徒能成為上帝的兒女;三、作為中保:耶穌如同人與上帝之間的橋梁,使人能夠親近上帝、領受恩典;四、帶來新生命與永生:基督徒相信,藉著信與耶穌在死亡與復活上的聯合,他們得以進入永恆的生命。

因此,基督教信仰不僅是認同教義,更是與復活的耶穌基督建立真實的生命關係。陳南州說明,歸信耶穌的方式包含「口裡宣認,心裡相信」:即公開承認耶穌是救主,並內心確信其救贖大能。教會也施行洗禮作為公開見證,象徵信徒與基督同死同活的新生命,並正式加入基督的群體。

然而,信仰並非僅止於一次性的決志或洗禮,而是一生持續的生命實踐。基督徒蒙召是要學習耶穌的樣式,在日常生活中活出耶穌的愛與公義。陳南州在節目中勉勵信徒:「要思想耶穌,讓他的心意成為我們的行動指引。」他並引用聖經箴言提醒眾人:「你要保守你的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生命的泉源由心發出。」(箴言4章23節,和合本2010版)這意謂著需時刻省察內心,讓心思意念與行為都對準上帝的心意。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