扮演時代米該雅 上主開活路

《那一年,寄不出去的教會公報》出版 以上帝公義宣揚福音

1987年3月11日,為抗議《台灣教會公報》被警總沒收,約70名牧師集體走上街頭抗議。(相片提供/林宗正)

【編按】7月第三個禮拜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訂定的「文字傳道奉獻主日」,1987年台灣解嚴前,曾發生警備總部沒收《台灣教會公報》事件,促成眾教會團結抗議,迫使政府歸還報紙,是台灣民主發展史上輝煌的一頁。今年為解嚴30週年,台灣教會公報社將這段歷史集結成《那一年,寄不出去的教會公報》出版,期盼成為每個世代的典範。本新聞專題除分享信仰前輩經歷,亦特別蒐集昔日《台灣教會公報》(各時期名稱不同)老新聞,展現文字事工永久流傳的力量。

【陳逸凡專題報導】〈台灣翠青〉歌詞作者、已故牧師鄭兒玉,曾在1980年代擔任《台灣教會公報》社論主筆及理事長,揭示了教會媒體必須成為「時代的米該雅」,提醒眾教會在集權統治下,仍須秉持信仰良心,以上帝公義來宣揚福音。《教會公報》當年即在刊頭書寫著這幾個大字,在媒體遭到封鎖的年代,為台灣人民勇敢發聲。

時任《教會公報》總編輯的林培松牧師回憶,他在1986年開始構想如何用「城鄉宣教」(URM)精神來編一份可以在社會上發行的刊物,獲得編撰委員會同意,決定以不定期方式出版副刊《活路》,邀請林美瑢擔任這份刊物的編輯,刊頭載明「為著台灣的前途,咱著拚命開活路,建設公義的國度,才能救鄉土」,並成功與報攤經銷商談妥合作,於市面上銷售。

然而當時警備總部在得知這項資訊後,以取締報攤色情刊物的方式,阻撓《活路》的販售,只好另尋管道銷售,改由其他有志之士廣為推銷,或大量購買分送親友,並在選舉造勢現場廣為分發。

1986年11月30日出刊的《活路》,標題為「走出政治迷魂陣」,內容有江鵬堅、李勝雄等人對《國安法》的批判,並免費為社會服務機構介紹廣告,標明為「困苦人的活路」。然當年第一期發行不久,旋即接到台南市政府函稱《活路》有違出版法規定,公報社並立即提出申復,但並未獲得當局任何回應。

為此,12月21日出刊的第二期刊頭刻意將「活路」兩字反白,並刊登啟事說明不具「活路」兩字的原因,這一期的主題為「尋求台灣人的尊嚴」,內容包含雛妓、政治犯、原住民勞工、討海人的艱難處境,並介紹為他們開活路的相關機構。

林培松回憶,由於當時認為《活路》並不違法,因此1987年1月25日出刊的第三期繼續將原本的大字標題放回,主題為「讓大家都有家」,內容有客死異鄉的江文也、流落異鄉的原住民、露宿街頭的街友等,更特別報導二二八受難者、台灣大學文學院院長林茂生長子林宗義長老,在被當局放逐海外17年後返台的消息。

2月22日出刊的第四期《活路》,更以「解冤開活路」的主題,大篇幅報導二二八事件40週年的消息,由於正值鄭南榕、陳永興等人推動「二二八和平日」,便一併刊登其宣言,並有多篇忠於真相的採訪報導。
孰料,編輯完稿送印後,林培松牧師北上參加總會召開的宣教會議,禮拜五清晨卻在早禱時接到公報社編輯室同工緊急來電,報告有警總的人來到公報社將1825期的報紙帶走了。經過多番查問,最終確認遭到「台南市文化工作小組」查扣。由於林培松牧師正身處總會宣教會議現場,便立即在會中提出討論,與會人士共同決定抗議到底,討回公報。返回台南後,林培松回憶自己原本情緒悲憤,立刻要到台南市政府前靜坐抗議,經黃昭凱等人勸說後才決定由眾人從長計議。

當時不僅時任總會議長楊清源牧師發表〈要求退還查扣公報函〉,3月11日中午,更有70位牧者及信徒共百餘人,手舉抗議布條及大字報看板,列隊從公報社門口出發,一路以擴音器喊話,抗議當局查扣《教會公報》違反言論自由、侵犯宗教信仰。

1987年3月11日所發起的第一波抗議行動中,牧師集體舉牌向市府抗議。左起:吳文、羅榮光、郭榮敏、張德謙。(相片提供/黃昭凱)

當日隊伍從公報社走到市政府,並宣讀抗議文,最後由市政府派主任秘書薛文鳳代表出面接受抗議書,這是首次由牧師發起大規模集結的抗議行動。然而當局在抗議行動後並未有正面回應,顯然沒有歸還《教會公報》的意願,甚至由國民黨黨部出面,打算私下邀請台南中會幹部餐敘,而遭到部分牧長拒絕。

1987年3月11日,台南市府派出主任秘書薛文鳳出面接受陳情抗議,鄭國忠牧師手持麥克風由陳博誠牧師宣讀抗議書。(相片提供/黃昭凱)

這些拒絕接受餐敘邀請的牧長,於3月25日晚上由牧師孫鴻鎮召集齊聚商討下一步行動,擬定在4月5日主日禮拜後的中午,兵分七路遊行,並匯集在市政府前的廣場抗議,一切計畫包括教會的編組、集結地點、遊行路線,並將一切計畫刊登在3月29日的《教會公報》。

在遊行的消息見報後,當局看見教會立場堅決,終於表態願意返還被沒收的《教會公報》,並要求教會取消遊行,然而決策小組決定必須要實際看到報紙,才能說服會眾取消活動。事實上,遊行時間未到,活動發起者也沒有把握屆時究竟有多少人願意站出來發聲。這場「歸還教會公報」的抗議遊行,最終在驚濤駭浪中有驚無險的獲得成功,成為後人津津樂道的故事。

林培松回顧這段歷史,表示心中充滿感恩,這件事發生在記念二二八受難期間,同時也是耶穌基督受難節到復活節期間,上帝使《活路》「死而復活」,見證了耶穌基督在台灣歷史中開出了新的活路。此後《活路》一共出刊了9期,必須完整閱讀,才能真正把握「活路」一脈相承的精神所在。完整內容都收錄在公報社最新出版的《那一年,寄不出去的教會公報》中。

兵分七路圍市府 討回《教會公報》

1987年4月5日,群眾兵分七路包圍台南市政府,最終由台南市長林文雄代表政府道歉,警總歸還所有沒收的《教會公報》。(攝影/宋隆泉)

【陳逸凡專題報導】1987年3月29日出版的《台灣教會公報》頭版頭條,刊登了4月5日大遊行的動員通告:1.南門教會於南門路進場;2.東門教會由開山路進場;3.北門教會由中山路進場;4.民族路教會由公園路進場;5.看西街教會於民生路進場;6.西門教會由中正路進場;7.《教會公報》由青年路進場。揭開了追討遭警備總部沒收《台灣教會公報》的序幕。

社運前輩黃昭凱長老回憶,4月1日台南市長林文雄派人轉達,若教會取消遊行,將會設法交還遭沒收的《教會公報》,眾人在4月5日清晨接到通知,說報紙已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議長楊清源手上,然而由於報紙尚未押抵台南,一切仍在未定之天,在沒有看到報紙之前,遊行將照常舉行。

上午11點,多數教會已做完禮拜開始集結,負責擔任聯絡員的吳信添在北門教會禱告後,旋即騎摩托車穿梭各據點傳達「出發」信息,眾教會此時按照原訂規劃路線,手持標語布條,並抬出十字架高喊「討回教會公報」「還我言論自由」並沿路高唱聖詩前進。中午12點半,七支隊伍在市政府前民生綠園集結完畢。
黃昭凱說,由於台北飛台南的班機在禮拜天中午前並無班次,為了趕在抗議行動擴大前抵達,預計歸還的公報在楊清源押送下緊急改飛高雄,並由廂型車運載急奔公報社,然而由於高速公路塞車,報紙遲遲沒有送達,群眾情緒也逐漸激昂,甚至高喊要衝進市政府。

1987年4月5日,眾教會在主日禮拜後,兵分多路手持標語遊行往市政府集結,台南市長林文雄親自出面代表政府道歉。(相片提供/黃昭凱)

就在台南市長林文雄二度出面接受抗議,由教會代表在市長和會眾面前輪流宣讀三份不同機構的抗議書時,戲劇性的一幕出現。載送報紙的廂型車緩緩駛進市府,群眾頓時歡聲雷動,雖然現場林宗正牧師發現這是「重新印刷」的報紙,最終在總會總幹事高俊明牧師的安撫下,群眾於2點半和平解散。

時任《教會公報》總編輯的林培松牧師回憶,這場遊行由黃昭凱籌備,並安排攝影記錄及記者採訪,不但發起迅速,過程嚴密周詳,顯見聖靈的動工。他後來得知當局在一路上的制高點配置武裝人員監視,市府內也有武裝戒備,所幸抗議活動和平落幕。林培松認為,台灣在戒嚴時期查扣了不計其數的刊物,從來未曾歸還,而這次教會的抗議行動,卻能把被查扣的刊物討回來,對台灣而言無疑是一場突破性的歷史事件。

在抗議行動中,時任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議長楊清源牧師(左)、總會總幹事高俊明牧師(右)積極為此事奔走。(相片提供/黃昭凱)

言論自由來不易 莫讓警總續存留

【特稿/方嵐亭】台灣曾經有個怪物叫做「警總」,它的存在與作為讓現今50歲以上、追求民主與自由的台灣人,嗤之以鼻、咬牙切齒,甚至恨之入骨。

1945年9月,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警總)於中國重慶成立,負責任務是遣返日本在台戰俘、接收與維持台灣治安,1947年二二八事件發生時,總司令為陳儀,同年彭孟緝任總司令,頒布的第一號命令是《台灣省戒嚴令》。

警總的歷史定位可說是威權時期,政府壓迫人權與箝制思想之代表,也是台灣人心中重大陰影。舉凡扣大帽、隨意抓人造成冤獄、查禁與銷毀書籍。「每個人心中都有個小警總」這句話更道出警總作為政府打擊異己工具時,對台灣人造成至今不敢勇於表達的影響。

以家喻戶曉的柯旗化為例。全台灣至今最暢銷的英文參考書是1960年9月就已經出版的《新英文法》(New English Grammar),這本書可說是作者柯旗化費盡千辛萬苦的心血結晶。柯旗化三個字在台灣逾數十年等同「英文法」;他的名字代表的是,母親是高雄「旗山」人,父親是台南「善化」人,而取名為「旗化」,卻被認為是意圖「改換國旗」的叛亂證據。就在出書隔年被以「預備叛亂罪」為由判刑12年。類似的荒謬文字獄,在當時的台灣島國天天上演,雖然1987年7月15日之後,台灣已經解除了戒嚴,但禁錮人心的鬼魅依舊化為各樣的形影,繼續影響人心。

民主的洪流吞噬了警總這類怪獸,台灣在1992年8月1日發布命令將警總改制為海岸巡防司令部(簡稱「海巡部」),2000年,海巡部將部分業務移至新成立之行政院海岸巡防署,之後又經過多次改制,成為今日之國防部後備指揮部。

國家的轉型正義持續進行著,然而以先知自許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眾牧長信徒們,卻好似殷海光教授提到的「獨斷之後的獨斷」一般,消滅了箝制思想的國家警總之後,自己卻樂在自己的王國裡面,「以父之名」的成立一個又一個的警總,不願意理性對話。

良心的文字一直是威權體制的心頭大恨。《台灣教會公報》過去不容於政府當局,遭沒收查禁;如今也經常得罪人,就事論事的態度下,各式威脅與冷嘲熱諷來自多方也不在少數。《教會公報》改為免費索閱後,表明立場不同不願收到報紙者,自然予以尊重;但最難過的是,立場相同時,牧長大加讚揚,不悅時,則整疊報紙隨「少女的祈禱」揚長而去,殊不知心血與所費不貲。

台灣變得多元,我們必須學習更多的包容、對話與尊重。老一輩犧牲青春樹立民主與自由的風範,不僅不希望國家再有怪獸如警總,更希望的是我們不要當起警總,只要是意見相左就加以誅殺與謾罵。

我想起使徒行傳中的迦瑪列所說:「若是出於神,你們就不能敗壞他們,恐怕你們倒是攻擊神了。」唯有保護言論自由才是正道。

(作者為台灣教會公報社社長)

公報新聞多元又開放

超過百歲的《台灣教會公報》是台灣文字宣教事工的濫觴,早年究竟都刊登什麼內容呢?讓我們一起來看!

1.獨家消息

台灣第一份報紙出刊第一年,究竟什麼新聞能引起讀者的興趣?根據巴克禮的回憶,當年他以文字記錄一場座談會內容刊載報紙上,人們看見自己的發言印為鉛字而欣喜萬分;另外當年展開澎湖宣教,人們亦對當地傳來的消息抱持濃厚興趣;二崙客家庄騷亂更成為眾人關注的獨家報導!讓報紙銷量穩定成長。

2.百年前的環保呼籲

森林是地球的肺,今日眾所皆知。然而這觀念在120年前,可是「霧煞煞」。1892年時值清帝國光緒18年,農曆10月出刊的《台南府教會報》,寫起了〈樹木 ê 利益〉文章。
文中提到樹木茂盛則百草興、涼風起、水土保。文末還舉當時的香港為例,明理人前去開墾栽種,讓那裡有涼風活氣,地獄變天堂。
不論古今,伐樹以牟利,時至今日,《教會公報》一以貫之,關心環保議題,責備短視者捨本逐末。

3.邀請大家辯論

巴克禮觀察唐山許多會報設立投稿管道,讀者甚至可以辯論教會規矩是否合宜,他認為這樣很好,因此自1894年正月開始,《台南府城教會報》開始接受投稿,為了擔心初期不知討論什麼,他還先提了2個問題,大意是:1.住得遠的信徒應另外聚會,或盡量一起聚會?2.基督徒常被誤認不孝,所以有人會在家中掛祖先相片來紀念,這樣好不好?後來也開始有許多針對聖經、教義的辯論。
巴克禮還特別聲明,討論不應也不會由教士來回答,應開放給信徒討論。100多年前宣教師辦報,已然有言論自由與開放辯論的心胸。

4.不把生番當人看

1903年8月《臺南府城教會報》的〈埔社消息〉寫到當地獵殺生番、吃人肉的習俗。內文稱生番肉好吃又滋補、心肝與腳腕可製藥、膽能醫外傷、骨頭還可以煮膠質,全身上下都有用。獵殺一名生番,經濟效益勝過耕作一整年!文末反省,自以為受過教化的人,其實在這事上十分野蠻,不把原住民當人看,簡直「比番又卡番」。

5.鐵達尼號沉船了!

1912年4月14日,航行在大西洋上的鐵達尼號沈船,時值明治45年,對於遠在半個地球外的台灣人來說,這件事在6月由《台南府城教會報》披露。內容以白話字寫著:「鐵達尼號在大西洋撞冰山後,2200名乘客僅800人倖存,但眾人在患難因有基督信仰,不自私,禮讓婦女及孩童先由他船搶救,留下感人見證。」

6.宗教改革400週年

今年普世教會大肆慶祝宗教改革500週年,然而100年前的台灣教會,對這件事情的態度又是如何呢?
翻閱1917年10月份的教會報,赫然發現巴克禮牧師親自記下3大頁篇幅,標題為〈路德馬丁〉,以馬丁路德為中心,向台灣人詳細介紹宗教改革的人物與場景。
巴克禮牧師不忘感慨反省,當時的歐洲正陷入一次大戰,要如何同心記念宗教改革呢?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