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柏威(諮商心理師)
有時會聽見家長煩惱地說:「怎麼辦!我的孩子對成績一點都不在乎,要考試了都還不讀書。」但我聽完時,有不同的看法。孩子臨近考試卻不讀書,未必是他不在乎成績,相反地,說不定是他太在意成績了。
我知道這聽起來有點弔詭,一個在意結果的人,應該會更努力才對吧?怎麼會因為在意,反而就不努力了呢?
關鍵就在於你在意的結果是什麼?如果你在意的是自己的成長,那麼你會比較願意去努力。但若你在意的是他人的評價,反而有可能會失去努力的動機。
試想想以下四種狀況,可能會得到的評價:
一、有讀書,考很好:「應該的,這是你努力的成果。」
二、沒讀書,考很好:「哇!你簡直是天才!沒讀書還考這麼好,你真的好聰明、好厲害。」
三、沒讀書,考不好:「應該的,你就是不努力,你太懶惰了。」
四、有讀書,考不好:「你真失敗!不是讀書這塊料。」
所以,你會選擇讀書,還是不讀書呢?似乎不讀書是個好策略,因為只要憑運氣考好一次,大家都會覺得你是天才,覺得你充滿潛力。不努力而考好的人,反而會得到好的評價。即使考差了,好像也無傷,畢竟本來就沒努力,考差是正常的,頂多就是被罵懶惰、不認真而已,而不是沒有能力。
如此說來,不努力其實是有好處的。它幫我們逃避失敗的痛苦,幫我們保全比較好的自我形象。不是我不好,只是我沒去試;不是我不會,只是我沒努力去做。反過來,努力好像沒太多好處,因為努力而有收穫,好像會被視為理所當然。更慘的是,萬一努力過後失敗了,好像就真的代表我不行,即便努力也沒有用,徹底沒有希望了。因此,有些學生在考前不太讀書,或是有些選手在練習時變得隨便,不一定表示他們不在乎。相反的,這其實是他們逃避失敗的「超前部署」,因為他們很害怕失敗帶來的自我價值感低落。
想被人當作「天才」的人,不努力是最簡單的策略。只要他不努力,他的能力在別人眼裡看起來就深不可測、充滿想像,但當然,如此一來,他的人生很容易原地踏步,難以成長與進步。只有能夠承擔失敗的人,才有勇氣持續嘗試去努力,因為持續的投入與努力,我們的人生才能獲得豐富的經驗。
求神賜給我們面對失敗的勇氣,幫助我們不活在害怕他人評價的光景裡。幫助我們不去追求虛幻的冠冕,而是謙卑地面對自己的有限與軟弱,接納真實的自我,並在自己的欠缺中,學習學習仰望神、倚靠神,靠著祂剛強。在挫敗之中,我們依然可以經驗神豐富奇妙的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