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唯一報刊沒收後歸還 教會公報爭言論自由

教會公報社於台灣文學館(前台南市政府)舉辦新書分享會,回顧《台灣教會公報》被沒收後重印歸還的事蹟。

【本報訊】戒嚴時期沒收報紙不稀奇,政府重印空運歸還才驚奇!臺灣文學館將於7月18日推出「天賦人權?解嚴30主題書展」,為了暖身,今日(7月13日)特與台灣教會公報社合辦《那一年,寄不出去的教會公報》新書分享會,本書記錄了30年前解嚴前夕,臺灣警備總部沒收《台灣教會公報》,逼使教會牧師首次上街遊行抗議,最後官方重印發還一事。

當年由黃淑貞小姐第一線與警總人員接觸。

分享會請來當年《教會公報》總編輯林培松牧師、前國大代表也是組織動員遊行的教會長老黃昭凱回憶那個邁向解嚴人心浮動,威權卻企圖反撲的年代,長老教會如何透過遊行表達言論自由、宗教自由的訴求;林培松提到當年接任《教會公報》編務的情況,在教會內外有不同的壓力,沒收當天,心情極為氣憤,本想自己前往市府抗議,但被黃昭凱勸下說,這應該是全教會的事,要一起抗爭。

林培松牧師回顧當年編報的壓力。

黃昭凱則回顧遊行策劃時的點點滴滴,決定要發起七路遊行,「圍攻」圓環上的市政府。而第一線與警總接觸的職員黃淑貞則談到當年持續被警總監控的害怕,每年228前夕就會覺得很惶恐,持續了好幾年,這些壓力不是今日開放的社會所能想像的。

會中邀請周定邦以皇帝琴唸歌講古,談論228事件,並穿插搭配當年《教會公報》遭沒收、經過抗議而歸還的場景,突顯30年前那場史上唯一一次警總查扣報刊卻重印歸還的事件。台灣教會公報社社長方嵐亭牧師特別提到,台灣教會公報社有兩個無法被打破的紀錄,一是1885年創刊的台灣第一份報紙,其次就是台灣報刊唯一在戒嚴時期被警總沒收,後來重印歸還的紀錄,對台灣出版、印刷史及言論自由,均有貢獻。

臺灣文學館副館長蕭淑貞指出,我們要正視歷史、回顧歷史,但需要往前邁進,不能停留在緬懷。她強調,解嚴30主題書展呼應文化部注重轉型正義文化的政策,透過這些書籍、事件的重述,期望能為台灣社會的帶來和解與釋放,很高興今天看到這本書出版,書展也歡迎大家來參觀。

1987年2月20日警備總部台南市文化執行小組突襲台灣教會公報社,將剛從印刷廠運回的1825期《台灣教會公報》及副刊第4期《活路》通通運走,只留下一張借閱條。起因於該期公報報導228紀念相關文章,警總認為有損國家顏面,因此全數查扣、銷毀。

警總以借閱條查扣公報,隨即焚燬。

此舉引起全台長老教會牧長信徒的不滿,串連於4月5日發動七路遊行,集結於當時的臺南市政府(今臺灣文學館)前廣場。經過市府斡旋,警總連夜於青年戰士報報社重新印刷,空運歸還。此為解嚴前爭取言論自由、宗教自由的一里程碑。

府前廣場抗議!

遊行當天還有一段插曲,黃昭凱提到,4月5日為國定假日,空軍放假無法載運重印之公報,因此只好改搭民航機自台北運往高雄,再走陸路送抵台南。原本約定在遊行前若能見到公報,則遊行將取消,然而陰錯陽差不僅延誤約定送返的時間,使遊行師出有名,重印之報刊也因為紙質不同,部分副刊來不急打孔,遭眼尖民眾發現引起騷動,直喊「這不是我們的報紙!」

《那一年,寄不出去的教會公報》精裝本定價400元,書中記錄了幾位當事人回憶2月20日至4月5日間的過程,並集結了當年特別為了教會外的台灣人民發行的副刊《活路》1~9期,及期間的媒體報導,實為一解嚴前夕重要的歷史紀錄,值得所有關心台灣近代史、教會史、言論自由、宗教自由與人權進程的朋友們珍藏。

《那一年,寄不出去的教會公報》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