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宣》與《新使者》兩份雜誌均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發行近一甲子的刊物,從信仰角度切入女性及社會等議題,是福音的傳承,也是歷史的見證。

《女宣》雜誌

為新時代女性發聲

◎楊莉玲(《女宣》雜誌編輯)

《女宣》雜誌創刊於1958年12月,由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婦女事工委員會的前身「女宣道處」編輯發行,現為婦女事工委員會的重要文字事工。《女宣》雜誌創刊時原名《女宣道會月刊》,1960年正月號為記念南北女宣合一而改名《女宣月刊》,分為白話字版和華文版。由於白話字、華文分開排版,1968年底有兩期遭政府查禁,遂改為華台對照,並自1969年第114期起完全改為華文版。1977年6月起將「月刊」更名為「雜誌」,正式定名為《女宣》雜誌

目前《女宣》每逢單月出刊、一年發行6本免費贈閱,由讀者可來函或來電索閱,經費來源由讀者自由奉獻、中區會奉獻支持及婦女事工委員會提撥預算。目前索閱的讀者多數為長老教會的牧者以及女性基督徒。

從反映現況到引領思潮

台南東門巴克禮紀念教會婦女團契定期分享《女宣》,討論閱讀心得。(相片提供/台南東門教會)

《女宣》起初的功能是做為女宣道會的刊物,目的在於連結各教會與婦女團契,內容包括靈修日記、活動指引範例和教育美化人生等文章。1988年普世教協(WCC)推動「眾教會與婦女團結10年」運動,《女宣》開始加入婦女意識覺醒、婦女權益和婦女神學的思考反省。而隨著女性教育程度及性別意識提高,《女宣》關心的議題更加面向國際與社會時事,自許不只是一本反映現況的刊物,而是能進一步引領思潮、創造對話空間的宣教媒體。

若以單元欄目的設計來看,每一期的「主題探討」是《女宣》的重頭戲,除了自行閱讀之外,也非常推薦團契或讀書會討論分享。每期不同的主題都是經《女宣》編輯委員開會討論,選出值得讀者關注並思考的議題,再根據主題邀請適合的專家學者和牧者執筆。希望藉由不同專業角度的切入分析、深入淺出的內容,幫助讀者認識和思考該議題,並進而行動,成為改革的力量。

以5月出版的429期主題「經濟公義與簡樸生活」為例,讀者除了了解經濟公義在此時此刻的重要性、社會企業是什麼,也學習如何從上帝的眼光看待經濟公義和世代正義的議題,並反省身為基督徒能夠做什麼來實現上帝國的經濟公義。

或許讀者對這些議題並不陌生,一般坊間雜誌也會觸及並討論,然而《女宣》是以信仰為核心,不論議題為何,總要回到上帝的真理和耶穌的教導當中。當代的基督徒女性各具專業、才華洋溢,不再只是扮演順服的次要輔助角色,而是能夠發揮影響力的主要行動、領導者,《女宣》正在見證這些精采的女性生命。

記錄歷史與經驗傳承

同時,《女宣》做為一個宣教文字出版載體,還有兩項非常重要的功能,即記錄歷史和經驗傳承,因此在「中區會長短波」、「肢體交通」等欄目中,我們鼓勵各中區會的部長、婦女、牧者,以及參與國際會議的代表撰文,透過分享籌辦事工的經驗,或是參與國際交流的心得,互相學習、拓展視野。

必不可少的還有靈命與生命的分享,《女宣》的「婦女新眼光」專欄,以婦女的視角研讀聖經,非常適合做為教會婦女查經聚會的靈修、討論教材。「生活見證分享」則是由讀者投稿,分享個人遭遇的難處或挑戰,以及上帝在其生命中的帶領與恩典,這樣的見證總能帶來感動與信心,十分寶貴。

此外,《女宣》也希望鼓勵女性發揮恩賜才賦,成為分享、發表創作的園地,因此除了文字撰寫之外,「發生/發聲」專欄收錄圖文並茂的作品,「原來是女聲」則是原住民女性音樂創作的見證故事,透過繪畫、詩歌,我們領受上帝創造的豐富與美好。

在影音媒體、通訊軟體日漸取代文字媒體的此刻,《女宣》不免也面臨許多挑戰,然而,正如詩篇127篇1節所述:「若不是耶和華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勞力;若不是耶和華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枉然警醒。」《女宣》必須持續努力更新進步,努力使內容更充實、更能滿足讀者的需要,同時,也盼望讀者為《女宣》代禱,求上帝帶領這項文字事工,成為祂合用的器皿。

《女宣》這座花園全年無休、24小時開放,邀請您一起來灌溉耕耘。

歡迎來信或傳真「女宣雜誌索閱回覆單」,並為《女宣》奉獻。
電話:02-2362-5282 #350 (索閱)
傳真:02-2363-2669
Email:lusoan@mail.pct.org.tw
劃撥帳號:50210971
戶名:財團法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宣教基金會女宣雜誌
社址: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新使者》雜誌

勇於面對時代挑戰

◎張德麟(《新使者》雜誌總編輯)

從使者到新使者

1963年12月第六期的《使者》

《使者》雜誌從1963年3月出版第一期起,一直努力站在信仰的立場,對我們周遭的社會與人群傳揚上帝國的福音。1963年預設的讀者是大專生,到1990年《新使者》出刊時,擴大原來的範圍,轉成「青年、大專、社青、教會領導者、平信徒領袖,甚至是一般的知識分子」的雜誌。

為了達到這樣的期待,讓上述對象都能訂閱、認同這份刊物,我們一群人在雜誌出刊前開了好幾次會議。第一次會議我還有記憶,當時有人認為《使者新刊》到後來已毫無吸引力,乾脆改名;但我是堅持不改名的一方,因為我認為,《使者》從出刊至當時,她的顏色鮮明。時代的浪頭飛到哪裡,我們的信仰反省就跟到哪裡,這一點始終如一。即使改名,也會做同樣的事,讓原名留下來,讓她成為有歷史溫度的雜誌,不是很好嗎?就這樣,我們取名《新使者》,出發向前。

轉守為攻積極行銷

張德麟當總編輯所製編的第一期《新使者》雜誌

剛開始,經濟上我們一無所有。總會幫我們付了第一期的印刷費,然後告訴我們:「以後的一切開銷,你們自行負責。」我們在這種背景下前進,從1990年12月第一期起,只要是「信仰的、理性的、本土的」,我們一律刊登、討論。不管是教會與社會的議題、台福教會回台設教會的事情、「敬拜讚美」引起的討論以及同性議題引起的攻防……我們都請人深入撰寫,而且正反並陳。

我當然也注意到,何以這麼好的一份刊物傳到我們手裡訂戶只剩300個?依我的觀察,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美編還不夠強;另一個是,長老教會出版的書籍、刊物幾乎都忽略行銷。前一個問題,我們請陳亮全老師負責;後一個問題,跟我的生涯規劃有關,容我在此略述一二。

長老教會的報刊雜誌早期的行銷方式,幾乎就只是靜態地躺在書店等人來閱讀、購買,簡單地說,就是報紙刊物的「能見度」太低。比方說,一年一度的「文字事工主日」連續三年願意讓《台灣教會公報》去推廣、介紹的教會,全台共有多少?如果連《教會公報》所受的待遇都已如此,《新使者》處境之艱難是可以想像的。

於是,我從接總編輯的職務開始,就主動出擊,帶書到現場推介。除了喪禮的場合外,只要邀請我去主理的聚會,不管是聖歌隊、青年團契、社青、夫婦團契、松年團契、主日禮拜、培靈佈道會、結婚典禮,我都帶著書到現場推介。就這樣,《新使者》雜誌從原先的300位訂戶,1990年12月出第一期後,1991年6月躍升至1000份,1994年10月到2000份,1997年2月攻到3000份,同年10月,破4000份。

多方支助

為了增加能見度,也為了廣籌財源,《新使者》在1995年跟《教會公報》合作,出版「新使者叢書」。我們請來資深的《使者》雜誌負責人陳南州牧師擔任總編輯,一本、一本編出《解惑之窗》、《男與女‧情與愛》、《台灣教會歷史人物檔案》……等。雙連教會百週年紀念時,還特別購買了《台灣教會歷史人物檔案(一)、(二)》送給會友,作為節慶的活動之一。在此,特別感念林建德長老,上帝讓我在文字工作中認識他,是我生命中特別的恩典。

賣了10萬冊的聖誕特刊

「新使者叢書」之外,我們也出版「聖誕特刊」,第一期賣出6萬本,然後7萬、8萬、9萬,最高紀錄是,一個聖誕節活動,賣到10萬本。

在這樣忙碌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要教書、研究,參與學生事工,又一天到晚為《新使者》想點子,體力與精神已不堪負荷。當我覺悟自己必須放棄某些東西時,就決定不升正教授,也不擔任行政工作(擔任中山醫大系主任是例外,因全系只有我是副教授)。回想這件事,我要特別提兩個人:康來新教授和方菊雄長老。來新姊在中央大學要我擔任中文系系主任、研究所所長時,知我有難處,幫我扛了起來。方長老在籌設馬偕醫學院時,一直屬意我接共同科(今「全人教育中心」)主任兼校牧。回想此事,只能向花蓮的方向一鞠躬:「方長老,謝謝你看得起我這個卑微的肢體。不過,很抱歉,讓你失望了。」其他要我去當總幹事、系主任、主任秘書、校長之類行政工作的,容我在此一併說:「對不起,我的能力、體力真的有限。」

要感謝林淑芬、王昭文兩位中繼投手,所有同工、所有社編委,因著大家的努力,讓《新使者》至今沒出現赤字。要特別提陳錦生和林益仁兩位社長,你們「敢」長期擔任社長的職務,有膽識!要特別感謝奉獻者、廣告刊登者、榮譽會員,你們不離不棄,《新使者》才能走到今天,也要感謝盧俊義牧師一路情義相挺。最後,特別感謝三位基督徒──林元生、吳道昌長老長期經濟的援助,我衷心感謝。林元生、江聰亮長老甚至還關心到我的家人和2002年以後我身體的病痛。要對你們說,你們讓我讀懂馬太福音25章40節:「我鄭重地告訴你們,既然你們為我的跟從者中最微小的一人做,就是為我做!」

 

繼續擦亮信仰、理性、本土的價值

◎王昭文(《新使者》雜誌執行總編輯)

《新使者》雜誌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大專事工委員會支持發行的刊物,目前以80頁的規模、雙月刊紙本雜誌形式發行。1960年代初創名為《使者》,是青年事工的一部分。1990年12月後,易名為《新使者》,改由大專事工來支持。

《新使者》是一本信仰的、理性的、關懷本土的雜誌。我們以基督信仰的眼光,思考周遭的人、事、物,包括教會內部及整個社會大環境,以期見證上帝權能的作為,並藉此反省自身信仰。

《新使者》是理性的。期待通過系統的探討、研究,更深入詮釋基督救恩對今日世界的意義。

《新使者》是關懷本土的。我們深切體驗台灣是上帝所賜予我們的立身之地,我們有責任關懷我們的家園,也期待通過雜誌的影響,使台灣這個國家有更新的國民與更新的文化。

每期編委會討論出一個主題,或是教會內部議題,或是社會大眾關心的議題,邀請牧長、專家、學者、長期關心者來討論或撰文。觸及議題廣泛,例如:這個時代的宣教觀、青年貧窮問題、經濟公義、生態環境與我們的生命、原住民處境、人權、性別議題、教育、禮拜、聖經研究等。

特色專欄

還有許多具特色的專欄,例如「台灣教會人物檔案」每期刊出台灣教會人物傳記,已結集出版兩冊《信仰的記憶與傳承——台灣教會人物檔案(一)、(二)》,是台灣教會公報社的長銷書。

「母語葡萄園」是母語作品的發表園地,現有李南衡先生的「讀經筆記」和張德麟牧師的「台灣教會史台文筆記」兩個精采的系列。

「文化藝術」專欄,包含美術、音樂、電影等專論;「神學淺說」乃針對聖經神學、系統神學、教會史等領域提供深入淺出介紹;「潮流脈動」忠實記錄社會潮流、教會與社會互動;「厝邊頭尾」介紹教會故事,以及富有創意的宣教點子。

另外,《新使者》是一開放的園地,「成長部落格」、「信仰‧生活」,特別歡迎讀者提筆寫下你們的故事、信仰心得。「大專世界」歡迎大學生(特別是長青團契的成員)投稿。

論壇及演講活動

2016年2月起,新使者推出「新使者論壇」,陸續舉辦了「再思政教關係」(姚立明、鄭仰恩對談)、「面對青貧時代」(葉大華、王道一對談)、「原住民與轉型正義」(馬躍比吼、歐蜜偉浪對談,及青年論壇)、「2000年之後PCT宣教回顧與前瞻」等場次,還有葉浩、林立青的演講。歡迎教會、團契和我們一起籌劃、合辦。

每年《新使者》會在聖誕節前發行桌曆,作為一種「福音禮物」,用故事與祈禱文陪伴我們關心的人們度過一年的時光。特別在監獄福傳與關懷事工上,這份「福音禮物」有極美的果效,每年與更生團契合作,將聖誕特刊桌曆送進監獄贈送受刑人。鐵窗中的人們喜愛聖誕特刊的故事,陸續有受刑人寫信給主編表達感動與感謝。為了把聖誕特刊送進監獄,我們需要足夠的奉獻者支援。今年希望更多朋友為此奉獻代禱。

聽說有人無意間拿起別人桌上的《新使者》聖誕特刊閱讀,深受感動,桌上擺著這份桌曆是很好的福音工作。貴教會若要在聖誕節前後做福音聚會,可訂購聖誕特刊作福音小禮物。聖誕特刊立座上可加印自選經文、教會(公司)名稱、地址、聯絡方式等資訊,是送禮宣傳的好工具。

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更需要基於信仰的明澈眼光,與深刻的論述,讓福音成為這個時代的明燈。以這樣的使命感,《新使者》向著台灣社會和教會發言,渴望能接觸更多飢渴慕義的心靈。

當前的環境中,經營紙本雜誌並不容易。雖說是總會大專支持的事工,但在財務上是獨立運作。期待更多人來訂閱、提供廣告,或為這項事工奉獻。

行政信箱:messenger@mail.pct.org.tw
投稿信箱:new@mail.pct.org.tw
劃撥帳號:50210956
戶名:財團法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宣教基金會新使者雜誌

♦網站

♦臉書專頁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