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工記者簡心怡英國倫敦報導】適逢醫療宣教師馬雅各在台宣教160週年,馬雅各墓園修竣感恩禮拜於5月13日在英國倫敦普萊斯托公墓(Plaistow Cemetery)舉行,包含新樓醫院院長劉啓擧及董事等約50人到場。修繕工程由新樓醫院撥預算,委由倫敦台灣光鹽團契成員蔡昱筠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PCT)派駐英國的宣教師陳郁分牧師執行。

感恩禮拜以台語講道及吟詩,主禮為牧師宋信喜,司禮為牧師吳典林。宋信喜引用啟示錄14章12~13節,提到馬雅各即便面臨攻擊仍堅守誡命,持續推動醫療宣教,並投入教育、栽培台灣在地青年、促成《台灣教會公報》發行、推行白話字及協助台灣神學教育。他強調,新樓醫院應承續馬雅各的醫療宣教使命。
世界傳道會(CWM)宣教執行幹事葛拉漢.麥喬克(Graham McGeoch)牧師指出,馬雅各夫婦是英國長老教會(Presbyterian Church of England)派往台灣的宣教夥伴,而英國長老教會的宣教事工組織是CWM歷史淵源的一部分。他們的付出對PCT與台灣的醫療發展有重大貢獻,新樓醫院即為最實質的遺產。麥喬克肯定倫敦台灣光鹽團契與新樓醫院修復墓地的努力,並對CWM能參與這次紀念禮拜感到榮幸。

馬雅各第四代、外曾孫威廉.史甸(William Steen)偕女兒梅蘭妮(Melanie)共同出席。高齡92歲的威廉.史甸甫於今年初經歷喪偶之痛,這次是他首度親臨馬雅各墓園,他對台灣方面持續記念馬雅各事工並修繕墓地表達深刻感謝。
年過八旬、協助整理馬雅各書信的英國聯合歸正教會(URC)退任牧師杰弗里.羅珀(Geoffrey Roper)亦到場。他表示,從馬雅各的書信中,他能深刻感受到他無畏艱難的宣教精神,值得敬佩。
普萊斯托公墓位於倫敦近郊,距市中心約一小時車程,自1893年啟用。墓園,入口處有一座宏偉樓門(gatehouse),兩側松樹林立,旁有綠地,占地4英畝,擁有逾4000墓位,為倫敦布羅姆利區(Bromley)第二古老的公墓。修竣前,馬雅各夫婦的合葬墓歷經百年風霜,加上土壤自然下陷,不僅墓身歪斜半陷土中,碑文亦模糊難辨。
提及修墓的過程,蔡昱筠表示,過程有諸多挑戰,包括尋找可靠的修墓公司Kenwood & Son,該公司憑藉專業的經驗,指導她向政府各部門取得修墓所需的文件。然而,因年代久遠,馬雅各的直系親屬多已不在,她必須與政府部門多次溝通,尋得馬雅各後代簽署墓地修繕同意書。此外,工程亦受修墓公司檔期與天候影響,直至今年3月初,仍無法確定完工日期。
蔡昱筠提及,3月中旬主體工程完成後,發現墓穴下方需額外填土並鋪設新草皮,這些項目未包含在原合約內。為此,陳郁分額外撥出時間與心力,多次長途往返倫敦與墓園間,親自填土、種草、澆水,最終使墓園修繕、草皮與點綴的小花皆於感恩禮拜前順利完成。

台灣方面對馬雅各的紀念未曾間斷,無論文獻記載或教會牧者探訪,均持續有人至墓地緬懷。2011年,適逢馬雅各醫生逝世90週年,PCT派駐英國宣教師鍾淑惠牧師曾帶領倫敦台灣光鹽團契成員,從孩童至青壯留學生,至墓前舉行紀念禮拜。當時一位參與者分享,她的家族長輩即為馬雅各當年播下的信仰種子,至她已是第五代基督徒,家族亦有成員獻身牧職,見證信仰的代代傳承。
馬雅各於愛丁堡大學畢業後,受英國長老教會差派,1863年12月先抵上海,後至廈門學習閩南語,繼而於1865年6月抵達福爾摩沙。他前後兩度來台服務,1885年4月返回英國,退休後居住於倫敦布羅姆利。他的妻子瑪麗.安妮.古德(Mary Anne Goodall)於1918年1月23日逝世,享壽83歲;馬雅各則於1921年3月6日安息,享壽85歲,夫妻同葬於普萊斯托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