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怎麼教小孩?認識全面性教育

AI生成示意圖,與真實人物無關。(相片提供/Freepik)

【林婉婷採訪報導】「性教育」不只是生理知識,還包含性別、權力、情感關係、社會文化等。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家庭教育中心攜手高雄市女性權益促進會,在今年度推出性平教育系列線上課程,以「跟著全面性教育一起談青少年的性」為主題,邀請五位相關領域學者、教育工作者擔任講師,暢談網路交友、陰莖迷思、非安全性行為風險、非預期懷孕、月經文化等議題。課程於6月、7月進行,首場在6月6日晚間登場,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游美惠主講「不知道怎麼與青少年談性議題?——認識全面性教育」。

事實上,施行20年的《性別平等教育法》中明定學校要安排性教育、性別平等教育、情感教育等課程,旨在提升學生的性別平等意識。但是性教育究竟要教什麼?怎麼教?游美惠指出,在台灣,性教育並不是單獨課程,而是搭配健康或健護課程。

若進一步檢視「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綱要」,當中強調以愛為本的性,並且與個體的人格發展、關係的和諧與婚姻/家庭的幸福綁定。然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導發展的「全面性教育」(CSE),則強調兒童與年輕群體的健康與福祉促進、尊嚴和權益保障,偏「人權」導向。

《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CEDAW)第三次國家報告結論性意見與建議,與《兒童權利公約》(CRC)第二次國家報告國際審查結論性意見,分別指出台灣缺少「性健康與生育健康權」的受教育權保障。由於「全面性教育」概念來不及納入課綱,因此採取補充說明方式收錄在《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手冊》中。另由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邀集多位專家合力完成的《中學全面性教育指引》,已在6月正式上線,可於國教署網站下載全本。

游美惠說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9年就出版《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並在2018年出版修訂版。當中定義「全面性教育」是一項以課程為本,探討有關性的認知、情感、身體和社會層面意義的教與學歷程;其目的是使兒少具備一定的知識、技能、態度與價值觀,進而確保其健康、福祉與尊嚴。而「全面」是指主題具備廣度、深度和連貫性。

「全面性教育」重要精神是強調性別平等,並「以權利為基礎」,強調包容、尊重、平等、同理心、責任與互惠等價值;也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讓教學重點回到學生身上。該技術指導綱要也呼籲重視文化、性別的多元與少數保障。

「全面性教育」的八大核心概念依序為:「關係」,「價值觀、權利、文化、性」,「理解社會性別」,「暴力與安全保障」,「健康與福祉技能」,「人體與發育」,「性與性行為」,「性與生殖健康」。各核心概念底下又有多項學習要點,以及四階段的適齡學習目標,例如「健康與福祉技能」所教導的包含社會規範和同伴對性行為影響、性的決策、溝通、拒絕與協商技巧、媒介素養、如何尋求幫助與支持等。

游美惠補充介紹「身體完整性」(bodily integrity)概念,指每個人擁有和控制自己的人身權利,不受他人的限制或干涉。這當中有「積極自由」,指身體自我決定性,也有「消極自由」,指不可侵犯性。她認為現在性平教育重視「身體自主權」,而在「全面性教育」要開始發展的當下,或許也可以進一步探討何謂身體完整性,讓學生不只是學習說「不」,也能思考自己究竟「想要」怎麼樣的對待。

游美惠在講座中分享《中學全面性教育指引》的內容與應用。該手冊有十大單元,包含生理現象認識、流行文化影響、第一次性行為、愛滋病防治等等;她以第一單元「月經教育」為例,內容不僅包含傳統上的生理知識和衛生保健,也可以帶領學生認識月經貧窮、月經汙名、多元生理用品,並藉由認識陰部探討陰道冠正名、處女情結等議題。

游美惠表示,對教育現場的工作者來說,有爭議性的內容往往難以開口。但「全面性教育」鼓勵教師們不要迴避探討具挑戰性的內容。重點不在於給予答案,而是找尋答案的態度;她強調,老師不必是全知的,而是可以和學生一起找答案。

問答時間,眾人討論到在「學齡前」就應該開始性教育;事實上「全面性教育」以「58歲」為第一階段。而針對家庭性教育,游美惠點出,雖然沒有完整的課堂時間,但可以透過時事或情境來進行教育,並且當孩子有疑問時,家長就要與孩子討論、不要迴避。她也提醒,性教育不是父親或母親一方的責任,也不一定只能透過口語表達,例如推薦書籍、分享影片給家人,這都是教育的方式。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