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婷專題報導】你想過心智障礙者如何行使公民權嗎?視覺障礙者又是如何欣賞展覽呢?平安基金會經管屏東縣身心障礙福利服務中心在5月16日於中心七樓會議室舉行「易讀概念認知暨實作工作坊」,受邀專講的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助理教授郭惠瑜指出,事實上不僅心智障礙者、視覺障礙者,包含認知退化或識字不多的長輩、不熟悉旅居國家語言的外國人、新移民等,都經常被資訊爆炸的時代遺忘,進而影響他們的權益;這也是推動「資訊無障礙」的重要性。
這場工作坊是由平安基金會主辦,屏東障福中心、平安基金會承辦屏東縣身心障礙者自立生活支持服務中心、社團法人屏東縣社會工作師公會協辦的「綻放生命光彩~我可以!」《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教育訓練系列課程第三場。當天邀請郭惠瑜,以及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社工專員翁亞寧為講師,上午聚焦易讀理論,下午邀請心智障礙青年參與各組實作。
【新聞小辭典】
「易讀」(Easy Read)是簡化資訊的方式,以簡短且明確的文字,搭配圖片、清晰的版面設計,幫助閱讀困難者更容易理解內容。這種方法起源於20世紀中期的歐洲,特別是英國。
易讀價值 鋪理解路
在第一講「資訊平權:易讀服務概念與實務」中,郭惠瑜強調,生活中充斥各樣資訊,從租屋、採購日常用品,在社群平台與朋友交流、瀏覽新聞,到以電子郵件處理工作、聯繫客戶,甚至落實公民權的選舉。若資訊流通管道和形式有限,資訊過多、用詞不夠大眾化,都可能造成民眾理解困難。她表示,實際上早在2013年就有身心障礙者發起抗爭行動,訴求「資訊與文化平權」。行動特別點出「資訊排除」導致他們不能理解新聞、影視、報章、文化場館和網路平台的內容,那麼身心障礙者的生命只是活著,卻沒有尊嚴、沒有品質。
郭惠瑜分享自己在幾年前去拜訪日本友人的經驗。她與視障朋友走訪知名景點「兼六園」,發現園方有提供免費的點字版導覽,另也有易讀版導覽。郭惠瑜詢問友人,這些導覽是否幫助到障礙者?而友人表示,這確實讓他對環境更有掌握感,也不用一直打擾、依賴朋友的解說與指引。
郭惠瑜透過這個例子進一步說明,很多時候社會大眾有「身心障者需要被幫忙」的印象,但其實依賴是被「製造」出來的;若社會系統有先給予足夠支持,他們就不需要仰賴別人。她提醒,事實上,《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明定資訊近用與表達意見自由相關保障,原則包含不另收費、推廣手語等;該公約已經在2014年國內法化,也促使易讀服務在這些年獲得重視與落實。
近用挑戰 資訊無礙
郭惠瑜指出,身心障礙者在接近資訊時可能遇到三種障礙:
一、資訊取得的有限性。也就是資訊沒有針對各障別需求提供多元版本。
二、資訊取得的延遲性。包含點字書、有聲書、口述影像、易讀版本等,轉換第一手資訊需要時間,卻也導致身心障礙者接收資訊時效性落後。例如疫情期間,身心障礙者若無法第一時間接收到相關資訊,可能會影響到個人健康;或是學校需要提早預備將教材轉換為有聲書或點字書,以避免損及視障學生的受教權。
三、資訊轉換的高價性。點字書、有聲書、手語和聽打服務等成本,身心障礙者無法獨自負擔。
郭惠瑜表示,所謂「無障礙資訊」是針對不同對象的需求,發展出對應的溝通形式,提供對方可以理解的訊息,例如手語、點字、放大字體、易讀、不同語言翻譯都屬於無障礙資訊。除了常見的視覺和聽覺,現在也發展出應用「多感官」的無障礙資訊,例如國外有美術館推出畫作浮雕,讓視覺障礙者可以藉由觸摸感受畫作的構圖;也有許多兒童喜歡以觸覺來觀展。
郭惠瑜提醒,雖然易讀是為讀寫障礙者所設計,但製作時還是要聚焦在某個群體。例如,是為了心智障礙者、識字不多的長輩還是非母語使用者?思考受眾是因為即便同樣有讀寫困難,但每個群體接收資訊的困境、理解資訊的程度皆不同,聚焦特定需求才便於實際製作。
郭惠瑜特別以位處英國、由心智障礙者主導、發展易讀20年的非政府組織「改變」(CHANGE)的經驗,分享究竟如何推動易讀。「改變」原先發展易讀是為了內部的心智障礙者員工,後來才轉變為重點服務項目。他們製作包含開會流程、研討會簡報、滿意度調查表等易讀版。其他還有英國非營利組織「聯合回應」(United Response)自2013年起出版為心智障礙者設計的《易新聞》(Easy News)雜誌,幫助心智障礙讀者掌握重要社會議題,包含選舉、政策變化,提升參與公共事務能力。
【新聞小辭典】
《台灣易讀參考指南──讓資訊易讀易懂》是衛福部社家署於2022年2月出版,協助政府機關、社會團體及大眾製作「易讀資訊」。該指南邀請各領域專家學者、實務工作者、心智障礙者及其支持者共同合作,確保內容專業性與實用性。
精準轉譯 友善編排
在台灣,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網站有「易讀專區」,可以發現易讀服務涵蓋就業、法律、投票、旅遊、藝文、衛教等,不只是社福領域,只要可能接觸到身心障礙者的領域都需要認識、推動易讀。郭惠瑜表示,若想推動易讀,可以於社家署網站下載、參閱《台灣易讀參考指南──讓資訊易讀易懂》。
郭惠瑜提醒,易讀重點不在於美觀,也不是要創作講述故事的繪本,而是「資訊傳達」,例如選舉資訊本身沒有故事性。並且資訊並非全部轉譯,文字改寫的守則包含:不能改動的專有名詞要搭配解釋;難字需要轉換;抽象概念以生活化具體案例幫助讀者理解,例如「週年」換成「每年」,「惡化」換成「狀況變糟」;轉譯過程要留意是否造成原意偏差或錯誤,需要專業人員在場協助檢視。
圖文編排方面,採取排列一致、文字段落偏短、一段一個重點、字體偏大且不要過於花俏、避免分割詞彙、避免使用紅色和綠色(色盲者難以辨識)等原則。其中,「一段一個重點」是方便後續配圖。插畫風格方面,郭惠瑜建議要反映社會真實樣貌、回應新興議題;綜觀目前台灣的易讀手冊插畫偏可愛、溫馨風格,但國外為避免將心智障礙者「幼稚化」,所以多偏向寫實風格。
郭惠瑜也以實際案例(參見下方表格)帶領眾人思考如何轉譯文字、配圖。
原 文 | 易 讀 |
---|---|
養魚跟養狗養貓一樣,需要用心去照顧,不論體型大小,每條魚都是生命,所以要先知道自己生活的模式是否適合養魚,主要影響比較多的就是出遠門,像孔雀魚可以七天內沒餵食,但其他的魚就不一定。 | 養魚跟養狗養貓一樣,需要用心去照顧,不論大小,每條魚都是生命,所以要先知道自己的生活習慣是否適合養魚。 主要影響比較多的是很多天不在家。孔雀魚可以七天內沒餵食,但其他的魚就不行。 |
智青顧問 共創手冊
翁亞寧接續「易讀手冊製作」這個主題,說明實務程序為:討論主題、轉譯文字、搭配圖片、形成初稿、召開審議會、稿件修改。最後兩個階段經常反覆來回,直到定稿。
翁亞寧補充幾項易讀設計重點:轉譯文字時不使用縮寫、複雜數字、外來語和網路流行語、隱喻或成語、童言童語、代名詞等。資訊呈現上,數字以阿拉伯數字為佳,專有名詞的字體加粗,日期(年月日等)和時間以完整的格式呈現。
而易讀搭配照片或插畫的重點,在於畫面的背景不雜亂、主題明確,視需要取圖片特寫或去背。翁亞寧提醒,搭配圖片與文字內容相符,避免同樣的圖片卻搭配不同文字。單頁不要排太多組圖文,適當留白。印刷時選用不會反光、透光的紙材。
易讀審議會組成包含:心智障礙者青年、熟悉心智障礙者的支持者(工作人員、家人、志工皆可)、委託方、製作方、專業領域顧問。支持者負責協助溝通,讓智青在一次次會議中學習;委託方可能為公部門、藝文場館等,邀請加入會議是讓他們認識智青的考量;邀請專家擔任顧問,是當智青對內容有疑問、疑慮時可以即時說明、澄清。
複雜的易讀手冊需要五到七位智青與會,簡易的易讀手冊則約三到五位;同案邀請同一批智青與會,因此安排會議時要考量智青能夠參與的時間、地點、所需要的個別支持等。會議中,眾人共讀並確認智青能理解易讀手冊的文字、圖片,以及文中所提到的情境經驗;若發現智青有理解困難的狀況,則需要思考與討論怎麼替代原先的呈現方式,並針對圖文、版面呈現提出看法或修改建議。
翁亞寧舉例:有一年,地方選舉綁多個公投案,針對「年滿18歲能投公投票」這個議題,原本圖片是「一個人騎著機車」,原因在於「18歲可以考駕照」;但智青認為,這樣會讓人聯想到「要頭戴安全帽去投票」,於是後來將圖片改為「一個人拿著身分證和插著『18』蠟燭的生日蛋糕」。
翁亞寧強調,不論是喜愛表達或性情內向,不同特質的智青都可以邀請參與,他們會有各自的角色;有些障礙者或許不那麼活潑、不會踴躍發言,但觀察細膩;而識字能力較弱者也可以擔任品管員,專注於檢視圖片的呈現。事實上,每次參與易讀審議會的經驗,都是在開闊智青的視野、累積經驗,更讓他們學習在團體中表達、傾聽;甚至有智青因此把易讀概念融入自己在超商的工作,自製調配飲品的流程圖文。
翁亞寧表示,智總過去就會帶領智青認識自身權益、認識社會議題等;有易讀手冊能減輕服務團體預備教材的負擔,不過實務上還是要考量服務對象的特質和程度。有時手冊過於簡化、無法完全解答他們的疑問,有時手冊過於困難、需要刪修後才能使用。除了手冊,現在也有單位製作易讀影片、播客(Podcast)。
實戰演練 說出收穫
下午為實作,主辦單位邀請多位智青前來協助。這些智青分別是來自社團法人屏東縣葡萄樹身心障礙及弱勢家庭支持協會的劉佳宗,社團法人屏東縣自閉症協進會的簡慧菁、歐貞青,社團法人屏東縣啟智協進會的林昱昕、林小琄、范詩婕和陳小卿。
智青在自我介紹後加入各組討論;眾人擬定主題、構思文字,並以圖庫素材為圖片。完成後,各組上台分享;智青們在這時轉變身分為評審,透過舉牌來回應各組的分享是「易懂」還是「不易懂」。
第一組「佳宗的水煮高麗菜」,以智青拿手菜餚為主題。組員分享實作心得時表示,配圖要符合智青的生活經驗,例如「一匙鹽」不能只是「一湯匙」和「一勺鹽」,還要有「鹽罐」才符合智青的生活記憶,使他能一眼理解。
第二組「一起來跑步」,介紹跑步機的基礎操作。由於涉及有數字、英文、符號的操作介面,因此有智青不理解加減符號與速度、體力之間的關係,也不理解面板上以英文表示的速度、開始、暫停等按鈕意思。講師與智青建議要加註說明,例如「按加號」代表「速度加快」、「按減號」代表「速度放慢」。
第三組「小琄今天要搭火車出去竹田找朋友」,特別使用實體照片更貼近生活情境,其中有一張是人工智慧(AI)生成。講師表示確實可以善用工具來輔助設計,讓成果更符合需求。
第四組「製作藍莓餅乾」,組員提到,最初花了一些時間與智青確認是否能辨別食材與工具的差異,也依循智青建議修改字詞、圖文擺放順序,避免閱讀時順序被擾亂。
第五組「保護我們的環境」,聚焦在資源回收,並列出居家生活常見的回收品為例子。組員指出,原本主題是「環保愛地球」,但發現「愛地球」這個概念對智青來說較為抽象,於是改為「保護環境」。
第六組「石蓮花需要專業土」,分享石蓮花的種植與照顧技巧。其中「專業土」名稱正確應為「專用土壤」,由於配圖明確,因此智青們可以看出種植多肉植物還需要含有石粒、排水性佳的土壤。這組的智青特別以手機繪圖做出範本,幫助組員想像畫面。
第七組「我喜歡去教會」,介紹智青參與主日禮拜的過程。由於涉及專有名詞如「講道」和「小組分享」等,組員們反覆討論如何轉譯,最終選擇最簡單且直接的方式,例如「小組分享」改寫為「大家坐在一起說出今天的收穫」。
本專題攝影/林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