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紀之住的病房好像有一道光,大家會從旁邊向著那道光集合。」許多家屬疑惑楊雯華為什麼看起來總是很喜樂,甚至誤以為她的女兒治療很順利,但她說:「是因為有上帝。」
文圖◎陳昊儀
17歲的黃紀之皮膚白皙、身形瘦長,乍看和一般少女沒太大不同,但她的日常很不一般。
台大兒童醫院一樓,媽媽楊雯華陪著黃紀之辦好住院手續,接著便搭電梯直上五樓的血液腫瘤科病房,準備入住接受化療。

走出電梯後右轉是護理站,見到熟識的護理師,母女倆揮手致意。一名護理師說:「我要在這裡貼一張紙寫『黃紀之在××(病房號),不要再問了,請直接去』。」原來,許多病童家長心情沮喪時,喜歡找楊雯華聊天。「上帝讓我很願意傾聽。」楊雯華說,除了傾聽,她盡可能在對方的憂傷中找到福音可以切入的地方,有機會就分享耶穌、信仰書籍,或者為對方禱告。
久而久之,醫療人員也知道上帝話語的影響力。某次護理師眼見一位母親因18歲的兒子罹患白血病而瀕臨崩潰,便邀請楊雯華來陪伴她,幫助她轉換心境。當那位母親抓著楊雯華泣不成聲,楊雯華彷彿看見過去的自己,便靜靜地陪她哭完,然後緩緩地說:「神在我們身上安排的都是好事,一定有美意,不用擔心。」後來,那位母親常常去找楊雯華聊天,並且告訴她:「跟妳講完話,心情就會變好。」
「我和紀之住的病房好像有一道光,大家會從旁邊向著那道光集合。」許多家屬疑惑楊雯華為什麼看起來總是很喜樂,甚至誤以為她的女兒黃紀之治療很順利,但她說:「是因為有上帝。」

喜樂是良藥,骨癌化療不枯乾
2023年3月底,黃紀之因膝蓋疼痛前往骨科診所就醫,醫師判定是青春期常見的「成長痛」。就在母女倆轉身準備離開診間時,醫師卻突然說:「不然,我們照張X光好了。」
沒想到,X光片顯示黃紀之膝蓋下方脛骨長了腫瘤,診所醫師遂將她轉至馬偕紀念醫院。為進一步評估腫瘤情況,馬偕的醫師要求黃紀之做磁振造影檢查,但因檢查人數眾多,需排隊等待一個月。期間,黃紀之持續喊著「腳很痛」,楊雯華只得詢問亞東紀念醫院,恰巧遇到有患者臨時取消隔天的檢查,黃紀之於是即刻遞補。「那一剎那我真的很感謝主,完全忘記害怕的感覺。」楊雯華說。
檢查報告出爐,確診是骨癌,腫瘤大小4.5公分。亞東腫瘤科醫師研判,開刀後可能還得接受漫長的療程,為確保黃紀之受到最完善的照護,便讓她轉診至台大兒童醫院腫瘤科。過程中,楊雯華數度恐慌落淚,但想到一路遇到值得信任的醫生且轉診順利,憂傷又轉為喜樂,「感謝上帝沒讓紀之延誤到治療時間。」
然而,提早發現並不等於治療順利。台大的醫師原本預估整個療程約為九個月,但黃紀之膝蓋骨開刀後,癌細胞不僅未消失,還轉移到了肺部,而且因擴散範圍太廣而無法動手術切除,只能不斷注射各種藥物。兩年多下來,更換了20幾次新藥,每次療程均得臥床至少三週,黃紀之頭髮全部脫落、嘔吐、沒食慾、小便失禁,甚至曾因藥物副作用而昏迷了三天。「差點以為她就要回天家。」楊雯華心有餘悸地說。
除了病情難以控制,人與環境也存在種種變數。黃紀之曾住在一個三歲幼童隔壁床,幼童整晚哭鬧,黃紀之也跟著徹夜未眠,身體更加虛弱。楊雯華向護理長詢問能否換病房,對方卻認為她不夠體諒護理人員,雙方皆有滿腹的委屈和壓力,充滿情緒張力的溝通終告無效。事後,上帝光照楊雯華,屬靈的人應當避免憑血氣行事,她反省自己的確不夠有耐心,於是主動向護理長道歉。悔改後的隔天,隔壁床的幼童即因檢查報告一切良好,辦理了出院。「我真的是被神提醒,之後凡事都得更謹慎。」楊雯華說。
此外,有些家屬得知黃紀之治療遇到諸多瓶頸,會熱心地邀請楊雯華去附近據傳相當靈驗的地藏庵拜拜,她坦承:「我難免會動搖。」畢竟,每天在病房裡與無數病痛擦身而過,有人因孩子離世而肝腸寸斷,有人抄寫佛經祈福,有人不擇手段爭取資源,生怕孩子無法得到最好的醫療,種種做法都在考驗楊雯華的信心。但當她回望信主之後一路走來的恩典,上帝便堅固她的心,使她能笑笑地婉拒對方說:「謝謝,沒關係,我相信我的上帝。」她清楚知道,雖然看不見上帝,但祂知道她所有的需要。
事實上,上帝不僅知道,而且預備祂兒女所需的一切。黃紀之剛出生時,楊雯華和先生各自向朋友買了黃紀之的防癌險。當時初衷不過是為了幫朋友衝業績,卻沒想到15年後,兩張保單支付了女兒所有的醫療開銷,「天父真的給我超過所求所想!」楊雯華說。

天父疼愛,從被遺忘到被顧念
楊雯華的精神與物質生活曾經極度匱乏。幼年時家境貧窮,經常搬家,生活極不穩定,又因成績不好,在學校總是被老師忽略,讓她感到相當自卑。讀小學時,爸爸說中午要幫她送便當,一個禮拜可以忘記三天。她常站在門口等到同學都不見了,再到校園裡閒晃,就這樣撐到午餐時間結束後才敢回到教室,「因為覺得很丟臉。」
幸而,一次次經歷天父的愛,讓楊雯華建立信心。當過往記憶裡的創傷隱隱作痛,她就會收到親友傳來的經文和禱詞,敷在她的傷口上,「上帝很理解我,祂一直都在身邊,很像一位爸爸在照顧我。」慢慢地,她決定信耶穌並受洗。由於從小在傳統信仰家庭長大,她從未踏進任何一間教會,2020年當時又因COVID-19疫情而無法外出,於是她接受「禱告時光」團隊舉辦的線上受洗。受洗後,待疫情趨緩,她旋即加入板橋住家附近的實體教會,穩定參加聚會。
信心試煉,女兒從抗拒到受洗
然而,信心的試煉未曾停止,甚至善意的關心也會造成壓力。女兒生病後,小組員的禱告一度讓楊雯華覺得恐慌,因為每項重要檢查結果揭曉前夕,小組員都會特地到黃紀之身邊為她按手禱告,但每次檢查報告結果都是惡化。某天,黃紀之不由得喪氣地說:「可以請妳的小組不要來嗎?」
一次禱告中,楊雯華被提醒這是屬靈爭戰,撒但企圖讓她選離上帝。之後,黃紀之做檢查前夕,即使傾盆大雨,楊雯華仍堅持去參加小組聚會,向組員坦承女兒的狀況不是很好,必須去國外求醫,「但是我們憑信心一起為她宣告,上帝已經讓紀之得著醫治!」後來小組長告訴楊雯華,組員們其實不是只在意禱告是否蒙應允,更多是出於關心聆聽她分享女兒的病況,「因為妳才是那個真正站在刀口上的人。」
「妳的神在虐待我!」當癌細胞轉移至肺部,化療遙遙無期,黃紀之情緒跌落谷底,憤而如此控訴。楊雯華無言以對,只能不斷向上帝呼求。不久後,一個兩歲女孩入住隔壁床,她的父親班尼是基督徒。班尼夫婦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向黃紀之傳福音,幫她抽恩典卡,卡上寫著:「孩子,我會救你出死入生。」讓她深受震撼。之後,便常聽到她抽恩典卡時讚嘆道:「上帝太懂我了!整個起雞皮疙瘩。」另一方面,黃紀之的父親因目睹上帝對女兒的眷顧,請走了放置家中50多年的神明桌。2025年2月,黃紀之決心將生命交託給主,在班尼和教會友人協助下於病房受洗。
「看得見的治療儘量配合,看不見的交託給神。」楊雯華鼓勵自己和其他家長每天數算恩典,「恩典會越數越多、越數越大。」譬如治療難免影響到黃紀之的學習,但師長相當照顧女兒,醫院指派的床邊老師也幫助她找到讀書方法。而為了打發時間,黃紀之也意外發現自己組裝樂高的天分。雖然上學時行動不便,黃紀之卻苦中作樂地說:「同學喜歡和我在一起,因為我可以搭電梯!」
即便在病房,上帝也激發母女倆的創意。黃紀之常住的三人病房有靠窗、中間及廁所旁三個位置,靠廁所的床位布簾不夠寬,無法完全遮擋,較缺乏隱私,也容易聞到廁所異味。楊雯華便自行加掛一塊布簾,讓病床有完整遮蔽,引來護理師和其他媽媽驚嘆:「哇,妳把病房住出新高度!」並開始仿效她的做法。雖然不能選擇床位,但能選擇如何面對,楊雯華說:「神的美意本是如此。」
多少生命在兒童病房重生,多少生命又在這裡逝去。無論如何,上帝永遠與祂的兒女同在,祂顧念每一片布簾拉開後等待得醫治的那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