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報廣場】敬舊約學神僕布魯格曼

(相片提供/Freepik)

◎羅光喜

美國時間6月5日,哥倫比亞神學院榮譽退休舊約教授華特‧布魯格曼(Walter H. Brueggemann)蒙主恩召,在世92歲。他畢生奉獻神學教育,婉拒知名大學邀聘,建立「雙柱修辭舊約解經法」(bipolar-rhetorical approach)與神學,著作過百,貢獻卓著。台南神學院自2003年起,使用其《舊約神學》為教科書。他對詩篇、創世記、歷史書與先知書的註釋,以及對土地的神學論述,則散列在各種舊約課程中為重要參考書目。

布魯格曼師承紐約協和神學院的舊約教授麥能堡(James Muilenburg),把舊約研究從原先側重生活場合與口傳形式的形式批判,帶向了注重修辭分析的解經路線。這條解經路徑,避開歷史考證的諸多分歧,也閃過推敲口傳形式時,因假設性太高的不可靠性。布魯格曼在麥能堡指導下取得神學博士學位後,數十年間,便將修辭分析法廣泛應用於舊約經卷的詮釋、專題的論述,乃至整體舊約神學的建構,讓人更專注於經文本身取得經義與信息。其影響力與耶魯大學的正典解經法互相輝映,甚至更勝一籌。

布魯格曼的雙柱修辭解經法,猶如聖殿門前兩旁的銅柱,提醒進聖殿服事或領受上帝旨意的祭司凡事需兩面思考。他在著作《土地神學》中,道出以色列人在無地與有地的歷史中擺盪,土地既是滋養與安定,卻也帶來試探與墮落。《先知式的想像》一書,則提出審判與感傷──受感於上帝的先知一方面宣告審判,另一方面卻為受罰的子民哀傷不已,展現了對當下主流的抗爭,也寄託了對未來新社會的想望,如同耶穌基督的死與復活所帶來之功效。

詮釋詩篇時,布魯格曼簡潔地使用三種樣態:根源於神、斷根於神、重新根源於神(orientation, disorientation, reorientation)。根源於神的詩篇,多為讚美感恩,頌揚萬物有序、福樂安康;斷根於神者,深陷病罪仇敵之害,哀歌嘆求上主再憐;重新根源於神者,是蒙神救贖而重生,再次獻上感恩與讚美。在《舊約神學》中,前述三樣態分類也被用來說明神的創造與拯救:以色列的被揀選、被擄與再聚集;人類的被創造、墮入深淵與重獲新生。雖然有三樣態,但根源於神與重新根源於神在本質上有其一致性,所以生命或社會在樣態上,主要是根源於神與斷根於神兩種。

由於布魯格曼採雙柱修辭解經法,使得他對經文或人世話語的了解都會正反順逆兩面兼顧,以致於在解經與神學上避開單面絕對化的剛性特質,會向多面兼容並蓄打開空間。這使解經與神學的建構上,除剛性一元教導外,也會有多元了解的關懷特質。因此,布魯格曼的書不論在對個人或社會的講道上,均具啟發反省與提供牧養信息之效能。如今雖然上主已接他去,相信他的書還會繼續服事諸多神僕。 (作者為台南神學院神學研究所副教授)

1.歡迎以信仰角度回應社會、教會現象及本報內容。公報廣場鼓勵不同觀點對話,刊登文章不代表本報立場。 2.投稿信箱:write@pctpress.org。可用筆名,惟須提供真實姓名與聯絡方式。限750字,本報保有刪改權,請勿一稿多投。兩個月內未獲採用通知,請自行處理,恕不退稿。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