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口眺望】多元是神創造萬物的啟示

(相片提供/Freepik)

◎張睿銓(非營利組織研究員)

日前嘉義一家小吃店掛出「老闆是東北人,請不要講台語」的店頭告示,引起軒然大波。許多人認為這樣的告示過於針對性,而且在台灣歷史中也曾是一種歧視性言語。另一方則認為,一定是因為先前有很多人去質疑老闆為什麼不會講台語,老闆忍無可忍才會這樣寫。

對我來說,這個告示真正引起我注意的部分,並不是老闆從哪裡來,而是那句「不要講台語」。畢竟,我也曾聽聞本地人店家因為聽不懂台語而要求客人「不要講台語」。在自由、自然的情況下,語言的使用與演化其實應該是一個雙方彼此摸索、包容誤解、互相調適、最終達到溝通共識的有機過程。這個現象,我們在國外旅行時應該特別有感。然而,台灣的語言經歷過長期國家權力和政治暴力的干預,讓許多人以為要求別人「只能講這個語言」或「不可以講那個語言」是很正常的事。而讓我更驚訝的是,在這次事件的討論中,有文化藝術領域的青年工作者強力支持這種唯一標準的語言限制或統一。

我想起美國曾有近一世紀「White Only」(僅限白人)的時代。1865年廢除奴隸制後,南方各州反而紛紛執行《吉姆克羅法》,禁止非白人使用白人專用的餐廳、公園、學校和交通工具等,直到1964年《民權法案》的通過才終止種族隔離。然而,或許在太平洋的這端,我們有比族群和語言更複雜的問題。例如有些人看到前述這個店家告示,立刻認為是「中國人」在台灣先被欺負了。其實從部分人士的文字特徵和從業經歷可以注意到,他們有可能在工作或情感上已經跟中國有很深的連結和依賴;店家被批評,就彷彿自己也被批評,自我防衛機制啟動,便把批評者一概貼上「霸凌者」的標籤。只是,對很多人來說,事件討論的核心並非業者是中國人,而是他要求客人「不要講台語」。

自然情境中,語言使用從來就不是遵循「White Only」這類政治力排他的唯一標準。使徒行傳中也記錄,神讓門徒們有能力用不同的語言向來耶路撒冷朝聖的各國人傳福音。願這樣的語言多樣性,能透過上帝的力量,讓更多人學習尊重與珍惜,也讓更多人體會到,這樣多元的台灣,既自由也民主,才是能永久安居樂業的應允之地。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