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報廣場】要注意禮拜中必須有的信仰告白

給今年即將畢業的傳道師的信-14

(相片提供/Freepik)

◎盧俊義

不少教會的主日禮拜,會將〈十誡〉、〈使徒信經〉、〈新的誡命〉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放入程序,有些還加入〈主禱文〉,這五項輪流使用。其實,〈主禱文〉也可由司會者在帶領會眾祈禱後,順口帶領會眾一起念。而〈十誡〉、〈使徒信經〉、〈新的誡命〉和〈信仰告白〉外,也應該加入〈尼西亞信經〉。這些都蘊含對信徒很重要的信仰內涵。

若願意花時間,也可將這些信仰告白條文作為講道的資料,必定大有助益。舉例來說,單單十誡,就足以安排超過15個主日講道,這能幫助傳道者建立有系統的講道,必對信徒大有幫助。講十誡時,若採用出埃及記20章,也請務必對照申命記5章的十誡,其中關於守安息日為聖日的理由已有所轉變。從申命記形成經典的背景說起,便能解釋此一轉變,這對建立信徒的信仰認知非常重要。

咱長老教會的〈信仰告白〉,於1986年4月11日經總會通過,適逢咱長老教會設立120年,頗具歷史意義。可惜的是,現今有些教會已不再帶領信徒誦讀〈信仰告白〉,只有在封牧或授職等由中會主持的特別禮拜中才使用。其實,〈信仰告白〉若好好講解,至少能作為20場主日禮拜的講道。這篇告白從起草、分發全體教會閱讀、回應到討論,前後歷時十年之久。當時總會信仰與教制委員會的成員幾乎都是神學家,他們很用心,每句都有聖經依據。查閱當年總會通常議會的《台灣教會公報》,就會清楚整篇的解說。當深入研讀〈信仰告白〉,並搭配經文講解時,我深信這過程本身,也是對傳道者自身信仰非常助益的反省。我也同樣深信,當傳道人將〈信仰告白〉所引用的經文有系統地解釋給信徒聽,對信徒信仰品質的提升肯定大有幫助,特別是在這動盪不安的時代和環境中,更是如此。至於〈使徒信經〉與〈尼西亞信經〉的重要性,便毋須我多言了。切記,別讓信徒停留在背誦,而是知道內容的意義。

我受邀至海外台灣人教會巡迴培靈演講時,曾遇到幾間教會,因經歷過分裂的傷痛,在痛定思痛後,決定訂定明確的教會〈信仰告白〉,並由全體會眾表決通過。凡想留下的,便需認同此告白;不接受者,可選擇離開。當時中會也派專責牧師協助指導,因此教會的紛爭才逐漸平息。

由此可知,即便在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唯一合法宗教的初期,教會內部也非風平浪靜,反倒是各派山頭林立,各種相異的信仰認知紛紛出籠。事實上,這也不是到主後4世紀才如此,教會在初創時期便已屢見不鮮。使徒保羅需費盡心神,寫書信處理教會問題,其中有不少就牽涉到對信仰認知的差異。

咱台灣是個很開放又自由的社會環境,有實力的信徒動輒就脫離教會自己去開創新的教會體系。有的教會確實吸引了大量年輕人,回過頭來卻羞辱、戲謔我們長老教會,說咱是「既長又老」。每當聽到這樣被羞辱,我都將之承擔下來,既不做任何反駁,也不做任何解釋,只能感嘆咱長老教會傳道者無能外,我們真的是輸人家,被羞辱是應該的。因此,逼得我更認真學習聖經的教導,而不是去學他們禮拜的樣式和花招。

我堅信長老教會禮拜的每個程序都具有非常深厚的神學意涵,而所唱的聖詩,每一首都是非常有信仰意義。也因為這樣,我牧養的教會從不採用什麼「敬拜讚美」之類的。我只帶領信徒練唱聖詩,讓參加禮拜的所有信徒都能順口入心。(作者為長老教會牧師)

延伸閱讀:給今年即將畢業的傳道師的信

1.歡迎以信仰角度回應社會、教會現象及本報內容。公報廣場鼓勵不同觀點對話,刊登文章不代表本報立場。 2.投稿信箱:write@pctpress.org。可用筆名,惟須提供真實姓名與聯絡方式。限750字,本報保有刪改權,請勿一稿多投。兩個月內未獲採用通知,請自行處理,恕不退稿。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