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理性計算vs.理性思考

由雲林北港武德宮發起的「捍衛信仰守護香火大聯盟」舉辦「史上最大科,眾神上凱道」活動,原因是謠傳蔡英文政府打算進行「滅香」行動,進而引發民間宗教團體反彈,串連上街抗議。然而若仔細審視眾宮廟言之鑿鑿做為滅香證據的一紙公文,發現原來只是環保單位進行空氣品質檢測的通知,事實上這份公文同樣發給如大賣場等其他公共場所,並非只是單純針對宮廟而來。

更明確來說,政府並非要進行「滅香」,而是希望能夠「減香」。這是前朝政府就制訂的政策方向,原因是空氣污染的惡化有目共睹,燃燒線香及紙錢,確實會散發有毒物質損害人體健康,若能減少燃燒數量,勢必能夠改善空氣品質,還給社區居民及信徒一口新鮮的空氣。

雖然有民俗學者提出焚香燒紙錢不可消滅的各種宗教理論,但也有其他學者點明,認為香及金紙的製造、進口等產業背後有著極大的利益,部分地方宮廟之所以不願意減香,其實是因為擔憂無法營造「香火鼎盛」景象,造成收入減少,說穿了其實是「理性計算多於理性思考,利益考量大於環境考量」。有趣的是,對於行天宮、龍山寺等大型廟宇來說,這次不但沒有上街抗議,甚至早已逐步完成減香步驟,有報導指出信徒還因此不減反增。

台南市民政局歷年來推動「宗教優質化」,局長陳宗彥直言這是受到宗教改革啟發,目的就是期盼讓不同宗教能夠彼此尊重、相互體諒。例如與廟方達成君子協定,在活動前提早溝通協調,約定晚上10點至早上7點期間不燃放鞭炮,遶境期間若能配合低碳宣導及推廣,民政局也會頒發感謝狀,以良性互動取代尖銳對立,獲得許多在地廟宇的響應。

回到基督信仰的立場,其實也應當思索如何進行改革,讓信仰能夠不斷的「優質化」。例如每次聖餐時使用的一次性塑膠聖餐杯,能否換成便於清洗消毒以及重複使用的鋼製聖餐杯?台灣教會公報社正在積極尋找在地廠商開發環保商品;其他例如《耕心》、《台灣教會公報》等免費索閱的紙本刊物,在閱讀完畢後是否能以共同分享概念,將刊物廣為傳閱發揮最大效益,都值得教會思考。

以賽亞書43章19節記載:「看哪,我要做一件新事;如今要發現,你們豈不知道嗎?我必在曠野開道路,在沙漠開江河。」維護優質宗教傳統,不是只有一成不變才是虔誠的表現,能夠回應新的時代做新的事,同樣蒙受上主的應許與祝福。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