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夥伴的路途──URM

photo credit: 每天來點布農語啊!mapasnava Bunun saikin

Umav

城鄉宣教運動(Urban Rural Mission,URM)是起始於台灣解嚴前後,促成台灣人民覺醒的草根運動,從中可學習社會議題分析和行動策略,延續到如今,培養了許多社會運動者。我有幸與數名長老教會傳道和社運人士,一同接受鄭國忠牧師的帶領,參與2017年梯次的URM。

與我同組的兩位青年,一位是來自蘭嶼,一位來自屏東三地門鄉。研討社會議題的同時,我從蘭嶼青年的口中得知達悟族人如何為核廢存放和土地糾紛所擾,卻因政策和資源的窒礙,使族人備受剝削。也從三地門青年分享中,聽見傳統社群倫理如何被外來文化衝擊,就業與求學的體制下,原青留在部落備受挑戰;他們的真實經驗,對我來說都是珍貴提醒。此外,許多來自原住民教會的年輕傳道師,無論是對各自原鄉現況的認識,或是族語和文化的傳承,都有很深的使命感。我從他們身上學習到,信仰不能自外於社會。

印象最深刻的是,某天播放了1998年「拆除吳鳳銅像」的紀錄片。這是台灣原運的指標性抗爭事件,但那天我卻更深省思。「吳鳳神話」不僅是侮蔑原住民,也為吳鳳的後代帶來創傷;吳鳳真正的為人如何,已埋在無人能追溯的歷史塵沙中,然後阿里山的鄒族人和吳鳳的子孫,都因被冠上標籤而痛苦,這一切的禍首是挑起族群對立的殖民政府。牧師輕輕提醒,在追求真相的同時,我們不要被仇恨綑綁。

「有沒有人想說說話?」影片播畢,牧師問道。我看著身旁一位排灣青年,他沒有像其他人一樣表露激動或哀傷,只輕聲對我說:「影片裡有看到我爸媽。」原來這位青年的父母也曾因URM而參與抗爭,20多年後,與他父母差不多年紀的這時,他也來參加URM。從上一代繼承了關心社會的價值觀和追求公義的信仰。凝聚且傳承,我覺得這是社會運動裡最美好的理想。

我曾有一絲懷疑過URM是否過時,然而這份質疑很快地煙消雲散,經由課程我學到,最重要的不是聚眾、抗議示威,而是與他人交流不同的價值觀,並且在互相尊重和接納中,尋求讓社會更美好的共識,這是一條尋找夥伴的路途,感謝URM所給予我的啟發。

(作者為長老教會青年)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