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工人權 同理哀愁與悲苦

攝影/林婉婷

海海人生講座

【林婉婷高雄報導】難道把悲劇視為個案,就不會那麼不堪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平安基金會海員/漁民服務中心於8月19日選在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舉辦「海海人生講座:《漁聲The Cries of Sea》外籍漁工之哀愁與悲苦」,邀請印尼華裔紀錄片導演袁瑋鍵,與宜蘭縣漁工職業工會秘書長李麗華專講,以案例討論的方式讓大家看見漁工們為求生存的掙扎。

攝影/林婉婷

袁瑋鍵花費3年拍攝紀錄片《漁聲 The Cries of Sea》,記錄外籍漁工在工作環境、階級對立、薪資條件與文化衝突中受到的壓迫。他談到自己在印尼曾擔任記者,來台工作時透過電視新聞學華語,卻發現媒體時常為了收視率,扭曲、醜化社會事件中外籍勞工的形象,於是他萌生拍片想法。由於無法上遠航漁船取鏡,袁瑋鍵給漁工們器材並教導拍攝,讓他們更真實記錄自己的生命。

今年獲頒美國國務院「打擊人口販運、終止現代奴役英雄獎」的李麗華,分享她因為常接觸職災住院的漁工,後籌組外籍漁工專屬的宜蘭縣漁工職業工會。台灣境外漁工管轄歸漁業署,境內漁工歸勞動部,兩者規則和保障不同。因為認定漁船不是國土延伸,外籍漁工沒有任何保障,直到我們的漁業報告在歐盟拿到黃牌警告,才催生《遠洋漁業條例》,但如何被實行卻很有挑戰。

李麗華看過許多「權宜船」:雖是台灣雇主,但船登記和插旗都是法律管制較鬆的南美與非洲小國。這樣就可以躲避課稅、漁獲限制和其他人權保護規範。「台灣漁業模式破壞生態,還剝削勞工,這是很扭曲的。」李麗華建議大家可以學習美國的安全食物機制,如果公司虐待勞工,就一同抵制。

海員/漁民中心主任王文秀表示,台灣人會覺得幫外籍勞工爭取權益是「胳膊向外」,但大家都是人,想要有好的生活,「不要想這些事情是個案,一個個案都不該有。」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