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任何醫院開不了的藥

台灣在宅醫療學會於台東新港教會辦「在宅醫療」講座 日本醫師談偏鄉照護網路

在宅醫療訴求讓人可「在家生活到人生最後一刻」。(相片提供/新港教會)

【陳怡萱採訪報導】根據內政部統計處資料顯示,台灣已邁入高齡化社會,推估明年將邁入高齡社會,10年內將進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數的20%。面對這樣的「銀髮海嘯」,有什麼可能的解方?8月24日下午,台灣在宅醫療學會利用東部中會新港教會的老屋,由日本長野縣推動在宅醫療的佐久醫院醫師北澤彰浩與成功鎮居民、教會會友共同探討「在宅醫療」可能為偏鄉帶來另一種醫療出路。

相片提供/新港教會

長野縣的佐久醫院致力於推動在宅醫療,實行「醫師到宅出診」,讓醫生護士拜訪各農家,診後還由醫生護士擔任演員,以話劇代替演講幫助農民更容易明白醫療保健知識。這次北澤彰浩受邀來台灣演講,除了到醫院與專業醫療團隊分享長野的農村照護網絡,特別來到台東,分別在新港教會及台東市晃晃二手書店,帶民眾認識並思考在宅醫療在偏鄉社區中實踐的可能性。

北澤彰浩提及,有一種藥是任何醫院都沒辦法開的,那就是「家」;在宅醫療是盡力去支援每個人能在自己所熟悉的家裡及社區生活直到生命的最後,是以個人為主體的醫療照顧方式。台灣東部是醫療資源相對不足的地方,北澤彰浩指出,在宅醫療的重要不僅是提供不便就醫者能在家接受服務,更重要的還有「家」的治療,以及從「家」得到更多與受照護者相關的有利資訊,這可能勝過於一切的醫療資源。

北澤彰浩提到「見守」一詞,從字面可理解為看「見」與「守」護,中文的意思為「看顧」,意思是我們必須對他人有更多的關懷,每個人如果能從自己做起,願意成為鄰居的看顧者、有需要者的看顧者,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付出,會讓整個社區出現不一樣的改變。

「在宅醫療」的起點也切入一個核心議題,就是人們期待如何面對臨終?新港教會邀請長老李守得擔任與談人,李守得提到父親罹患失智症初期,家人花費相當長的時間去接受長輩的狀況,他們居住在沒有醫生的山區裡,長期照顧失智患者確實很辛苦;不久前母親自行離家說要出去玩,沒想到卻被發現在海邊過世,對整個家庭來說是非常深刻的經歷。北澤彰浩說,要在眾人面前分享關於父母親罹患失智症的事,在日本社會不太容易,或許這就是台灣農村的特色,大家能夠互相關心與照顧,成為在宅醫療很重要的基礎。

這次使用新港教會的歷史建築作為活動地點,也是活化老屋的行動之一。新港教會牧師劉炳熹表示,這場「長照2.0之在宅下午茶」,讓一棟看似快要朽壞、凡遇大雨就漏水更嚴重的老屋,搖身一變成為「在宅醫療諮詢站」。他期待教會和老屋成為社區在宅醫療的連結平台,成為「社區的守護者」。

相片提供/新港教會

「在宅醫療」在台灣還算是很新的概念,這次由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余尚儒醫師引薦,劉炳熹說,希望讓民眾對在宅醫療有所認識,提升人人「在家生活到最後一刻」的機會;未來會以「在宅沙龍」形式,在晃晃二手書店帶民眾認識符合人性需求的居家照護與醫療。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