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語寫有路 不怕傳承找無路

2017年巴克禮文字事奉學校 台文作家王昭華鼓勵以母語記錄心情

王昭華與寫作班學員分享台文創作心路歷程。(攝影/陳逸凡)

【陳逸凡台南報導】由台灣教會公報社主辦的寫作班「巴克禮文字事奉學校」今年首辦台語場「台語寫有路」,9月23日上午於全新整修完成的台南門市開課,由台文作家王昭華分享使用台語文寫作的心路歷程,下午則有自選附加行程,由教會公報社長方嵐亭牧師親自導覽體驗復刻版台灣第一台印刷機。

王昭華分享,自己1990年就讀淡江大學中文系一年級時,因參加社團而接觸台文寫作。傳統教育告訴人要做「有用的人、有用的事」,因此習慣凡事以「有沒有用」的價值觀來進行思考,若以此來看,27年前學台語可能會被認為一件沒用的事,當年無法想像如今大學已沒有台文社團、年輕人也不再會講台語,台語的未來讓人感到十分悲觀。

王昭華說,剛開始用台文寫作時,雖非用華語思考再翻譯成台文,但華語化問題非常嚴重。直到寫作第二年有一天醒來,發現自己夢中使用的語言是台語,才真正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她指出台文與華文在詞彙、語法、觀點上的差異,例如「草地」一詞,華文會想到「青草地」,台語指的則是「鄉下」。

「台灣如果是正常國家,有正常的教育,照理來說每一個都應該受台語文的教育。」王昭華感嘆,很多人拘泥在台語怎麼寫,但是更重要的是「想要寫什麼」,以想要用母語把東西寫下來的心情來進行寫作,才有辦法持久。她現場教導學員使用「教育部台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台日大辭典」「台文/華文線頂辭典」等實用網路工具。

有寫作班學員分享自己出身眷村、曾任國小老師,雖然參加台語場次備感壓力,仍鼓起勇氣報名,事前做了許多功課;也有學員表示,雖會說台語也學過羅馬字,但因書讀不多不知如何寫作。

王昭華鼓勵學員每天固定練習,最好組織讀書會彼此激勵,成效就會顯著。她指出語言文字化不夠普遍,很多豐富的生命經驗與故事無法寫出來,常要用中文才能流傳,而讀者從作品中感受的世界卻是經過翻譯的。她說,或許有人自謙教育程度不高,但這樣書寫的內容反而是最未受中文教育體系影響的,只要學會台語輸入法,就能寫出好文章。

下課前王昭華自彈自唱分享台語詩歌創作,並坦言自己雖然多年接觸台文,但沒有完全投入,因為同樣對美術、音樂有熱情,壞處是成果不夠豐碩、好處是寫作的東西能有自己吸收的題材,現在想做的是把鋼琴練好,能夠用音樂表達自己想說的事。

巴克禮文字事奉學校華語場將於10月21日舉辦,邀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管中祥主講「我在現場,我做採訪」,歡迎報名參加,詳洽:06-2356277轉152 。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