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城聚珍 顯活百年佳美腳蹤

教會公報社台南門市改造完工 參訪民眾驚呼連連

9月22日上午9點半,兩台遊覽車停在全新改造完工的台灣教會公報社台南門市前,近80位參加「愛的足跡關懷之旅」的七星中會婦女事工部成員,在公報社同工熱情接待下,興奮地與門廊前的裝置藝術合照,亦對富有信仰意涵的陳設與商品興致勃勃。 婦女部長呂明雪表示,北部會友較無機會來到南部,對甘為霖、馬雅各、巴克禮等宣教師較為陌生,透過信仰尋根之旅參訪嘉義、台南、高雄等地,看見早期宣教師願意犧牲來到台灣服事,帶給眾人無限感動。在中會議會時,聽到教會公報社社長方嵐亭牧師報告整修即將完成,心裡埋下感動一定要帶著姊妹前來參訪,特定預約前來,果然看見上帝深愛這片土地,祝福充滿在這個地方。(文/陳逸凡)

【陳逸凡、郭慧姿專題報導】提到台灣教會公報社,除了出版《台灣教會公報》《耕心》《甜蜜親子報》《新眼光讀經手冊》《少年新眼光》等福音刊物,都是免費索取、自由奉獻外,亦有台北、台中、台南、高雄4間實體書房,提供各式聖經、教材、書籍、文創商品。

日前台南總社完成大改造,取名「府城聚珍」,地下室「聚會」是禮拜及藝文展覽空間、一樓「聚珍」為文創體驗區、二樓「聚心」是閱讀靈修區,以台南新地標的氣勢開創出教會書房全新格局,不僅是在地教會的好夥伴,更提供一般市民休憩與閱讀,成為接觸福音的最佳平台。

所謂「文創」,是指融合「文化」與「創意」的產業,兩者缺一不可。若缺少文化內涵,雖美其名為文創,實則空洞而不知所云;若空有文化而無創意,則容易讓人感到內容沉重無趣,無法吸引眾人目光留步察看。唯有在兩者間求取巧妙平衡,才能真正成為「將信仰落實於生活中」的「文創產業」。

  時間軸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

台灣教會公報社1884年創設之初原名「聚珍堂」,緣起於英國宣教師馬雅各有感在台灣推展文字事工的必要,熱心募款捐贈一台二手印刷機,零件分裝11箱飄洋過海來台,經巴克禮牧師趁休假期間,回到故鄉英國蘇格蘭格拉斯哥學習印刷術返台後,於1885年印出台灣第一份報紙,成為台灣報紙的濫觴。

為記念這段印刷機零件分裝11箱飄洋過海來台的歷史,本次整修特地將教會公報社台南門市外的變電箱加以裝飾,以印刷機零件樣式呈現,美化原本突兀的墨綠色電箱,一旁別具巧思的「冊」字造型布告欄以及巨型公報全覽骨牌書裝置藝術,更展現出閱讀的力量。

走進台南門市,左側映入眼簾的是一台造型典雅的印刷機,事實上當年由巴克禮牧師親自組裝的機台,如今已是博物館珍藏的珍貴歷史文物。教會公報社有感於這段歷史不該被遺忘,特地打造復刻印刷機,提供各界預約參觀體驗,不僅重新呈現活歷史,更能透過親手操作體驗印刷辛苦,實踐文創的真諦。

一旁牆上的時間軸,則展現了教會公報社創設以來的歷史,包括草創初期名為《台灣府城教會報》,爾後幾經改名與合併,甚至在戰時被迫停刊,及戰後台語白話字遭國民政府禁用,從此只能改用漢字作為發行文字,導致台語白話字逐漸凋零的文化浩劫,都可以在這面牆上略窺一二。

  白話字 三度空間立體透視

由於早年國民政府獨尊華語政策使然,新生代全然不知道台語除了「聽」「說」之外,還有正式的「讀」「寫」文字。事實上,台灣第一份報紙就是以台語白話字發行。教會公報社台南門市一樓文創空間內,特別以台語羅馬字母及標音,以三度空間拼出「台灣教會公報社」的羅馬字樣,呈現文字的魔力。

事實上,以台語白話字作為創刊文字,背後帶有深刻的文化意義。早年台灣住民以台語作為主要語言,由於在清國統治期間並無系統性教育政策,多數台灣人無法以漢字閱讀書冊。

巴克禮深知漢字艱澀,若要能夠以漢字作為閱讀寫作的工具,可能需長達數年的教育甚至還無法精通,然而透過台語羅馬字,只要學會簡單字母,透過「我手寫我口」的方式閱讀及寫作,三週內就能學會看報紙,進而學習新知接觸世界文化,並且能寫作傳達理念,是最簡便有效的文化傳播方式,也是啟迪民智最快速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學會閱讀白話字,就能自己閱讀聖經,明白聖經的道理。

除了展示台語白話字三度空間外,一樓展場亦展示數台日新牌中文打字機,成為台灣教會公報社橫跨清國、日治、民國三個統治階段的歷史活見證。

  地下室 破洞地板得信仰啟示

「咦,為什麼一群人圍在台南門市1樓右側中文打字機後面?」走近一看,發現有人正低著頭觀看,有人則對著地板指指點點。原來打字機後面的地板竟是空的,目前以透明玻璃鋪設。每週一和週三,倚著圍欄可看見地下室的志工正忙著打包《耕心》和《台灣教會公報》。

為何地板被挖空了一大塊?為何要大費周章記念此空間呢?地板上的大洞乃是舊日時光,為了把體積龐大的海德堡印刷機送到地下室,而留下的痕跡。

事實上,馬可福音2章1~5節裡也有一個往下送的故事:有4個人抬著一個癱瘓病人來見耶穌。因為屋子裡擠滿了人,他們無法把他抬到耶穌面前。於是就在耶穌所在之處的屋頂上拆開一個洞,然後把這個病人連同他所躺臥的褥子,縋了下去。

「縋」的意思是:「以繩索懸綁物體往下墜送」,想像一下,如果沒有這4個朋友如此堅定的信心,想「拉」好朋友一把,病人能夠在這一天,在眾目睽睽下走出去嗎?如果沒有這4個朋友願意使命必達幫助他,他恐怕仍舊繼續癱著,恐怕仍未見識主耶穌的大能。

時代不同,地點不同,然而這地板上的大洞對照聖經中那個屋頂上的大洞,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你也有這樣的好朋友嗎?如果不是他,你無法認識耶穌這位至好朋友。不管你是不是因為好朋友「拉」你一把的緣故而接觸基督信仰,公報社台南門市的地板裝置藝術,值得你來細細體會聖經故事的真義。

  鐵牛車 與部落小農一起同行

在台灣教會公報社台南門市改造計畫之初,便決定以「府城聚珍」形象讓百年老店重獲新生。開工感恩禮拜中啟用「聖靈果子奉獻箱」進行小額奉獻,透過巧思設計古早台灣童玩造型奉獻箱,分設仁愛、喜樂、和平等聖靈所結的果子小格子,只要投入奉獻就可以兌換介紹聖靈果子小卡片,在小額奉獻同時還能熟悉各種聖靈果子的意義,是深獲顧客喜愛的創意風景線。如今這個聖靈果子奉獻箱在整修落成後仍放置於教會公報社台南門市一樓,繼續肩負小額募款的重要任務。

從櫃枱旁登上對稱的螺旋階梯來到台南門市二樓,首先映入眼簾的則是一台農村鐵牛車。對於許多到訪的客人來說,這無疑是一項驚喜,因為這款早期台灣農村常見的鐵牛車,對許多城市長大的孩子來說十分陌生,卻是從鄉下到都市打拚的青壯年,兒時最常見的景致。鐵牛車不僅製作得維妙維肖,還可登上駕駛座位拍照,日後車斗也將真正放置與原住民宣教產業發展息息相關的農產品,真正發揮「農車」功能。不僅只有造型好看,更有滿滿珍惜台灣在地小農製品的心意。

在農用鐵牛車上拍照打卡、選購農產品後,還可以來到一旁的親子專屬區域。在家庭關係日漸疏離的世代,聚珍府城也以木質地板規劃親子閱讀區,讓親子之間能夠以最放鬆的姿態,從小培養良好習慣,共同享受閱讀時光。繪本童書任君選擇,讓信仰教育從小扎根,家庭和樂從心建立。

  閱讀區 愜意閱讀分享恩典

台灣教會公報社長方嵐亭牧師分享,曾有同工問他:「若是客人進來看書、吹冷氣,卻一本書都沒買,該怎麼辦?」他勉勵所有同工:「教會公報社在乎的是客人能因為閱讀而改變生命,而不在乎是否能多賣一本書。」門市二樓左側,特別安排雅緻的個人沙發閱讀區,提供舒適座椅與柔和燈光,讀者只消取書就坐,就能放下煩心俗務,享受宛如聖經中「逃城」般的寧靜放鬆時光。

在二樓正前方,特別訂製一張十字架造型長桌,並配置典雅的銀行燈,供讀者使用。在這裡能夠閱讀書寫、輕聲討論,在相互腦力激盪、吸收知識的背後,十字架更重要的意義在於提醒使用者,每當閱畢起身看見眼前的十字架,就會想起所學一切都是上帝的恩典,若失去了信仰,則再多的知識也是枉然。

位於十字架桌旁,則有兩台自助式咖啡機,隨手沖上一杯,就能讓咖啡香氣瀰漫整個閱讀空間。咖啡機特別選用公平貿易咖啡豆,書房內亦有販售,除了強調有機無毒、幫助地球,也避免經濟貿易過程中產生的剝削,幫助咖啡農能夠得到相對合理的利潤,不至於成為跨國企業談判下的犧牲品,讓喝咖啡這件再普通不過的事,也能成為參與社會改造運動的實踐。

教會公報社台南門市二樓,同時也有小型藝文展演空間,透過各種新書發表及座談會,讓書房不是空有其表,而是能夠以豐富內涵打造真正的心靈歸所。循著側邊的樓梯下樓,路過鑲嵌於一樓樓梯間、德國教會1983年奉獻主體建築給教會公報社的友好紀念碑,就可來到地下室可容納百人的展演空間,這裡平時除了是公報社同工週間大禮拜的地點,更是舉辦研習與座談的場地。每次聚會,都是一次的信仰告白,提醒我們乃是通過愛與分享而凝聚。

  銷創意 結合在地產業顯關心

「產品除了是文化創意以外,背後也存在信仰精神。」方嵐亭說,教會公報社所販售的商品,除了賺取利潤作為文字事工之用外,更重要的是還必須有信仰的意義。例如來自台南西港區的手工藺草包,不僅與在地產業結合,也是社區營造的成果。

早前英國宣教師甘為霖牧師來到台灣從事盲人教育時,看見盲人的辛苦,不是在路邊乞食,就是在踩水車、編草席。透過西港的藺草編織品,想要提醒宣教是要看見苦難人的需要。看見藺草包,就想到當年甘為霖看見盲人辛苦編織之景,藺草包除了產品實用美觀,也對社區發展有實質幫助,更能結合宣教意義,促發人回想起早年宣教師的用心,讓承受苦難的人得到改變。

除此之外,台南門市二樓亦打造友善身障者的廁所,除了通道變寬,還裝設免治沖洗馬桶,這對公共空間而言是很大的突破,更可能是台南地區首創,期盼帶來正面影響,讓教會也能營造友善身障者的空間。

「或許一般人看到也會覺得奇怪,為什麼公報社有在賣內褲?」方嵐亭說,這其實是一項有「疼心」的產品,由台灣本地廠商開發,含有膠原蛋白成分,能有效防止臭味、改善異位性皮膚炎,是出國展覽的產品,平常更贊助社福單位使用。「這項商品主要在提醒教會,我們時常將長照2.0、關心長輩掛在嘴邊,但是關心是否有實際行動?」透過一件簡單的內褲可以穿得舒服,就能喚回人性尊嚴,讓長輩出門不再覺得自己身上有尿騷味,就能擁有自信。這是體貼、關心長輩的表現。

此外,公報社也規劃安排,期待所有的產品都能夠與事工結合,收入直接回饋需要的社福機構,「不是因為公報社很有錢,而是希望讓社會充滿良善。」方嵐亭說,這些改變只能算是讓公報社接近及格邊緣,因為除了硬體改變之外,更重要的是人心等軟體的改變。

在琳瑯滿目的商品中,包括意象書法家陳世憲揮毫落筆的書包,有「台灣人」「高雄人」「台南人」等款式,透過簡單文字表達釘根本地的認同。還有與當地產業配合,由台南合成帆布行生產印有台灣第一台印刷機圖案的帆布包等產品,歡迎親自前來尋寶。(本專題攝影/林郁珊、陳逸凡、郭慧姿、張原境)

勃興四文 聚珍全台

【陳逸凡專題報導】帶領一間擁有130多年歷史的書房迎接當代挑戰,絕非一件簡單的事。台灣教會公報社長方嵐亭牧師坦言,一開始進行改裝,是因為感受到危機。2005~2010年間,台灣實體書店關閉了超過1000間,於是他開始思考一個問題:「難道書賣不好只是因為受到網路發達的衝擊?還是台灣沒有提供一個好的讀書環境?」

方嵐亭舉例,如果要求大家使用公共交通運輸工具,卻沒有完善的設備;鼓勵大眾騎腳踏車,卻沒有一個安全的騎車環境,一切都只是空談。所以公報社就必須思考,如何讓人從閱讀重新開始?最後決定要提供良善的閱讀空間,提倡「四文運動」。

所謂「四文運動」,指的是公報社從「文字」宣教開始,目的是要改善人們的「文化」,透過互動提升「文學」素養,讓人得著信仰、生活得到改造後,現在推展「文創」產品,則是讓信仰與生活得到結合。方嵐亭表示,目前看來空間改造是成功的,甚至台南市觀光旅遊局也決定從2018年開始,將台灣教會公報社放在主題旅遊地圖中,推薦為台南市值得深度旅遊的地方。

公報社希望透過宣教歷史,讓所有的產品、文化與事工做結合。除了將台南門市改造為「府城聚珍」外,期待在接下來幾年中,也讓現有的書房做出改變,包括將高雄門市改造為「打狗聚珍」、雲林嘉義也有可能成立「斗六門聚珍」、台中門市改造為「大墩聚珍」、新竹成立「竹塹聚珍」、淡水成立「滬尾聚珍」等,這樣的空間改造,就是希望透過環境改變刺激讀書的風氣,不只對教會有幫助,對社會也起向上提升的作用。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