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口無遮欄】什麼都可以很政治

鄭睦群(淡江大學歷史系、馬偕醫學院全人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不論從人類學、歷史學或是社會學的研究角度來看,政治的影響力本來就無孔不入,躲都躲不掉。我個人非常感興趣究竟是何人在何時喊出「政治歸政治,體育歸體育」、「政治歸政治,音樂歸音樂」這類莫名其妙的口號。只是儘管該口號的內涵空洞荒謬,但其鏗鏘有力的氣勢幾乎征服了整個台灣,成為許多人琅琅上口的名言佳句。經常使用這類詞彙的人多半以明理的清流自居,他們不喜歡混亂與失序的場面,對於在現場「搞破壞」的人非常反感。

經過幾年下來的觀察,發現不時將「政治歸政治,××歸××」脫口而出的這類人,如果不是近乎無知的單純,那就是以雙重標準進行選擇性批判。這裡我們要討論的是前者,一種普遍存在的去脈絡化思維,當然兩者兼具者亦大有人在。

台灣經歷了二二八事件與長期間的白色恐怖,形成了多數人民對於公共政治議題噤聲,甚至是無感的本能反應,並且被國家機器單向輸入黨國的意識形態。久而久之,他們過著不碰政治、偶爾喊喊團結口號的太平生活,除非是碰上直接衝擊自身利益的議題(像是八百壯士之流),對於他人干擾自身平靜作息的行動則是直接扣上破壞的帽子。

例如這次在台灣大學體育場舉辦的「中國新歌聲」,不少學生自發性前往發聲,其中主訴之一即為抗議國格被矮化,因為台灣突然多了一間「台北市台灣大學」,多方資訊其實也指出此活動的背後確實有統戰的色彩。姑且不論抗議行動中的旁枝與插曲(如中華統一促進黨毆打學生),果不其然又出現了「政治歸政治,音樂歸音樂」的神奇老梗,指責學生不應到現場挑釁,甚至破壞了工作人員與歌手的準備與努力,因為這只是一場單純音樂饗宴。

確實,沒有人喜歡好好的一個場子被破壞或是亂入,特別是對於單純支持台上歌手,或是想來個愜意夜晚的聽眾來說。只是當他們的期待落空之後,就隨便丟一句「音樂歸音樂,政治歸政治」,完全不加思索事件發生的遠因、近因,更遑論長遠的歷史背景。簡言之,「政治歸政治,××歸××」充滿選擇性的去脈絡化思維,不僅放棄上帝給予的大腦與思考能力,更可以說是種無法自我察覺的自戀與集體失智。

所以請「政治歸政治,××歸××」的愛用者醒醒吧!這種訴求是比孫文的大同思想更不可能達成的囈語,更何況是面對錯綜複雜的兩岸關係,因為幾乎任何事物在這個層面都可以很政治。我從來不知道台北街頭還有甩棍可以撿,如果下次有人再撿到,我很願意高價收購珍藏。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