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編列預算 台語台有望

文化部司長表示明年度提撥6千萬 盼能充實台語公共電視台製播內容

公聽會中,民間團體代表表達意見,交流對台語電視台設立的看法。(攝影/林宜瑩)

【林宜瑩台北報導】台語電視台設立初露曙光?立委陳曼麗10月3日舉行「設立台語公共電視台」公聽會,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發展司司長王淑芳表示,目前文化部支持透過公廣集團播送台語節目服務,也已展開公共電視法的修法作業,最快在年底前送行政院,由於修法需較多時間,目前文化部107年度預算中,已編列6000萬元,期望透過製播台語節目方式,讓公共電視內容更充實。

王淑芳說,為徵詢各方意見,之前已舉行公共電視法修法相關的諮詢會議,以多元族群的傳播需求,研議能納入公廣集團的業務範圍,期望達到文化平權與多元性的目標,目前文化部也已著手修法條文的擬定,之後還會進行跨部會的協商及辦理公聽會。

主辦這場公聽會的陳曼麗表示,文化部長鄭麗君在今年9月初的全國文化會議上承諾,要設立台語公共電視台沒什麼問題;行政院長賴清德也表示若文化部有規劃,行政院會支持。

陳曼麗指出,在台灣有八成是台灣人,可是過去在國民黨執政時代,很多人在學校都會因為講台語被懲罰,導致台灣人被迫使用華語,至今,除非家裡有講台語的長輩,大家現在漸漸都不太講台語,讓人擔心講台語的人會漸漸減少。她說,現在公廣集團有客家台,原住民電視台也獨立設置,就是沒有一個台語電視台,若要復興台語成為大家使用的語言,很多人期待能有台語公共電視台的設立。

公聽會也邀請到許多民間團體代表發言。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陳豐惠表示,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都有客家或原住民相關事務的委員會或局處,獨獨缺少台語,她指出,台灣是多元族群文化社會,在公共資源的分配上似乎並不平均,台語人口高達七、八成,卻因過去國民黨執政為推行所謂的「國語」遭受無情打壓,甚以講台語就是沒水準、沒知識加以歧視,連電視節目裡若使用台語的,都讓人有此刻板印象,因此才認為台語公共電視台的設立有其必要性。

為何要稱為台語電視台,而不稱為閩南語或河洛話電視台?台灣教授協會南區召集人蔣為文拿出許多文獻資料佐證指出,「台語」這一詞在百餘年前就有存在、使用,甚至蔣介石時代的1958年,國防部出版的《注音臺語會話》一書也是使用台語一詞,他也拿出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的解說,所謂閩南的「閩」字,是蛇種、野蠻民族的意思,而「河洛」一詞指的是,來自福建底層粗俗的人,是廣東人在歧視潮州人的用語,所以還是以「台語」稱之最為適當。

催生台語公共電視台聯盟參與者、也是公視台語新聞製作人呂東熹指出,有些人認為,推動台語只要地方政府以補助款去推動就好了,可是他認為萬萬不可,因為往往「人去政息」讓好的政策就此胎死腹中;另外為了爭取補助,受補助單位難免會被給錢的政府單位有所要求,甚至有「置入性行銷」之虞,而客家台目前在公廣集團內,是必須每年招標一次,程序上非常複雜,這也是為何客家台要申請行政法人的原因。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