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心字會辦國際研討會 關心受刑人的人權議題

相片提供/紅心字會家庭服務部

【邱國榮採訪報導】紅心字會主辦「遙遙返家路──2017受刑人之人權暨家庭議題國際交流研討會」於10月5、6日在台北登場,各國關心獄政與受刑人人權的學者及社福機構共同從受刑人家屬服務、受刑人的處遇與人權、受刑人與子女的連結、更生人復歸等幾個面向,進行經驗探討。研討會結尾也建議台灣政府應更有系統地連結資源,多方協助犯罪者復歸,民眾應放下歧視,給予犯罪者及犯罪者家庭重生的機會,如此一來才可能避免犯罪循環地重複發生。

紅心字會理事長蕭玫玲指出,犯罪者家屬受到社會責難與異樣眼光,是受到無形監禁的族群。紅心字會主任江雅筑則分享紅心字會嘗試以受刑人兒少為服務核心,讓兒少成為家庭關注重點,打破舊有的慣性,重生新的家庭能量。

從事受刑人家屬服務的日本組織WorldOpenHeart理事長阿部恭子表示,在日本,犯罪事件發生後,大多數犯罪者家屬會因恐懼鄰里眼光而選擇搬家,所承受的壓力可見一斑。日本北九州市立大學社工系教授深谷裕則表示,人習慣會用「主流故事」來理解眼前所看到的資訊,卻缺少對事情的「同理」,無論是一般社會大眾或受刑人家屬本身,都應該更理解犯罪狀態,才有機會解決犯罪循環問題。

台灣大學法律系教授李茂生指出,假釋評估機制並不能作為假釋依據的重點,應該思考「矯正處遇」與「社會內處遇」連結的多元化是否已經完備。台北大學社工系助理教授蔡春美則以愛滋收容人的處境探討,提醒國內應對於受刑人隱私、醫療資源、醫療敏感度、醫療資訊的教育等層面有更多關注。

丹麥法務部監獄緩刑局高級顧問Lea Holst Reenberg分享,採用監禁觀點無助於受刑人出監後的社會化,應鼓勵受刑人多談論自己在家庭內的責任,並透過不同方法鼓勵受刑人與家人互動。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月琴觀察女性受刑人攜子入監的現況表示,監所應思考如何提升孩子生活的品質保障,而此議題放置到現行法令中,需要更多的討論與關心。

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教授周愫嫻,針對更生人復歸提出建議,指出更生人就業制度仍有整合空間,另外,社會看待更生人的眼光也應有更開放的調整。挪威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Sturla Falck,及挪威藥癮者及受刑人教會社會服務資深顧問Gitte Svennevig都指出,對於更生人出監後的社會整合,應該要從犯罪者入監後就開始啟動,而非出監才開始。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