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驛耕新 述說日治老屋故事

交通不便、資源不足 新港教會守護歷史資產不易 籲眾人關心2000萬修繕經費

劉炳熹至迪化207博物館分享。(攝影/陳怡萱)

【陳怡萱台北報導】10月14日上午,台北迪化街「迪化207博物館」舉行一場特別的演講,館方邀請東部中會新港教會牧師劉炳熹分享他和會友守護、活化教會歷史建築的經驗。迪化207博物館本身同樣是由私人買下而得以保留的歷史建築,館長華安綺搜尋相關案例資料時,由網路新聞得知新港教會的故事,認為在資源、交通相對不足的東部能守護老屋實屬不易,因而主動邀請劉炳熹前來分享「一棟老屋的神展開」。

劉炳熹原本要從台東搭飛機到台北,但14日颱風外圍環流帶來驚人雨量,飛機臨時停飛,他只好改道開車3小時往高雄、然後從高雄搭高鐵上台北。「我幾乎是環島三分之二才來到台北!」他以此開場白具體指出台東交通不便,在偏鄉保存歷史資產是難上加難。

劉炳熹至迪化207博物館分享。(攝影/陳怡萱)

位在新港教會腹地的85歲老屋,為日治時期新港支廳長菅宮勝太郎所建,他因熱愛台東不願調職,辭官留居新港,1932年建造這棟兩層樓木造建築作自宅。1946年長老教會信徒高端立醫師買下作住家並開立高安診所,他開放住家一樓,以家庭聚會形態開始宣教。1995年高安診所休業,新港教會於1997年購入這棟老屋成為靈修會館。2003年,會館列為台東縣歷史建築,但2014年受麥德姆颱風重創後幾乎不堪使用,因此新港教會自2015年與台東縣政府及學者展開修復計畫,雖教會經費有限,過程並不順利,但始終不放棄。

劉炳熹從老屋的歷史談起,講述它走過日本時代、私人診所、靈修會館到今日永續的「心驛耕新」計畫,如此「一宅四生」的老屋不僅是私產,也早在時間流逝中成為教會所在成功鎮民共同記憶、鎮上的歷史地景。演講尾聲他強調:「教會應該要考慮到社會責任,」長老教會已在台超過150年,許多禮拜堂或教會建物不僅是教會財產,也是社區的一部分,「教會必須要對公共事務有負擔。」面對建物老朽、無法容納會友聚會等現實問題,教會是否想過如何承擔深化文化力的責任?

為修復老屋,新港教會展開「心驛耕新」歷史建築夢想計畫,近一年來陸續舉辦多場與老屋活化相關的社區募款活動,近日正積極籌辦期間限定二手書店,預定12月開幕。劉炳熹始終認為,修復老屋活用於社區是「福音具體化」的呈現。根據建築團隊評估,完整修復經費近2000萬台幣,不是偏鄉小型教會負擔得起,但他深信有故事的老房子自己會說話,會告訴人們什麼是福音,讓人看見「上帝在這個地方做了什麼事情」。

華安綺則認為,台東保護文資是大難題,具有古蹟修復資格的營造廠都在西半部,古蹟修復的歷程往往耗費一到兩年,哪間營造廠願意呢?而政府補助也很有限。希望透過這次分享,能連結更多人協助新港教會。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