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克禮寫作營 探討媒體工作者自知

攝影/林婉婷

【林婉婷台南報導】「小時候不讀書,長大當記者。」這句話諷刺當今越來越多娛樂化、無邏輯新聞,也隱含對媒體發揮功能的期待。台灣教會公報社主辦巴克禮文字事奉學校,10月21日華語場課程邀請長期關注媒體、政治與文化議題的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管中祥擔任講師,以「我在現場,我做採訪」為題,探討如何在事件現場感受、接收、傳遞資訊。

攝影/林婉婷

管中祥請學員思考為什麼有這麼多不合理新聞?學員回應,可能是新聞即時性要求變高,短時間高產出,意味編輯端品管不嚴謹。由於新聞是經過剪輯、刪修、強化的再度呈現,各種原因導致媒體工作者不適當選擇與組合訊息。管中祥舉例說,都市開發案的報導中,拍攝混亂城市建築會讓閱聽人認同城市需要重新規劃,而拍攝強迫拆遷的畫面,就會讓閱聽人認為要保障居民的居住權。媒體人自身價值觀影響新聞呈現,管中祥強調工作者「要有自知」,媒體先進入狀況,才能領閱聽者進入狀況。

攝影/林婉婷

管中祥也提到,近來媒體在報導社會關懷新聞,常有汙名化弱勢者的爭議。例如稱精神疾病是社會不定時炸彈,稱新台灣之子是競爭力低弱的源頭等。新聞工作者深信自己的觀點充滿善意,卻暴露了對議題和群體的不理解。管中祥談到,由於世界很複雜,無法深度理解每一件事的人們不斷分類、簡化世界,產生能力夠但思維不成熟的現象,媒體娛樂化、政治化等問題也日益嚴重。

攝影/林婉婷

課程最後,管中祥透過越南移工阮國非被警方槍殺的報導,帶領學員從表相深入地看待事件、找尋報導方向:貼近事實、還原真相,看到移工辛苦的工作環境,與台灣行政體系的資源分配問題等。管中祥建議學員不要帶著個人情緒看待個案表面,而是留意背後全體社會的缺乏與改進方向。

管中祥回憶年輕時第一次參與社會運動,還是菜鳥的他被鎮暴部隊嚇到,跟著群眾逃散衝撞,而現在經驗充足的他不會再手足無措。不過他認為每次現場不一樣,對媒體人來說都可以是全新體驗,「有經驗可能被限制,無經驗也可以有創意。」不分新人老手,投入現場,找到真實參與事件的悸動,都是一則好報導誕生的開始。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