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契中看見不一樣的馬可福音

The Sermon on the Mount Carl Bloch, 1890

花宇甯

這學期偶然有機會參加成大團契聚會,一起查考馬可福音1~4章。我自己印象中的馬可福音與其他福音書「差不多」,大概就是耶穌基督的生平事蹟,然而與不同夥伴再次查考,擦出許多過去我不曾思考過的問題,以下分享。

首先,馬可福音一開始並未提及耶穌的誕生和家族史,直接以「上帝的兒子」作為開頭。這樣的破題,與創世記「起初,上帝創造天地」上帝為主語的風格相似,用「說」的方式使事物成立。此外,不同於其他福音書,馬可福音並沒有耶穌誕生以及童年的記載,直接從耶穌受洗開啟耶穌生平。這部分也連結到創世記中沒有加以敘述亞當的童年,是亞當受造之時即為成人呢?或者是作者的年代價值觀重視成人事蹟過於兒童時期的經驗呢?

緊接著馬可福音記載「上帝的兒子」耶穌受洗。當耶穌從水裡一上來,馬可福音1章11節記載又有聲音從天上來,說:「祢是我的愛子,我喜悅祢。」難道耶穌原本不知道自己是上帝所喜愛的兒子嗎?為何上帝需要在這裡對著耶穌再說一次呢?以洗禮開啟接下來耶穌經歷試探,不禁讓大家又疑惑:「聖靈立刻把耶穌催促到曠野裡去,祂在曠野四十天,受撒但的試探。」難道耶穌受到試探,是聖靈和魔鬼的合作?

馬可福音1~4章的耶穌像是在趕進度似的,不斷地呼召門徒、行神蹟,然而行了神蹟卻又不讓宣揚。1章34節說,耶穌治好各樣的人趕出許多鬼,「不許鬼說話,因為鬼認識祂。」是怕眾人視自己靠鬼王趕鬼嗎?而在44節耶穌潔淨了痲瘋病患者之後,囑咐他「千萬不可告訴任何人」。這樣做的用意到底又是為什麼呢?是要宣揚耶穌是主,或是不要宣揚呢?

這個討論延伸到撒種的比喻──4章12節耶穌解釋用比喻的目的:「要他們看了又看,卻看不清,聽了又聽,卻不明白,免得他們回轉過來,獲得赦免。」那麼,究竟是要人們獲得赦免,還是不要獲得赦免呢?
查經的過程,大家鼓起勇氣提出自己的疑問,有時候疑問換來的不見得是立即的解答,反而是更多的疑問。許許多多的疑問,好像漸漸地在拆掉以往對聖經慣性地堅信不疑;然而,拆毀卻不僅僅是拆毀,反而刺激我們對於重建、探求真理的渴望。

除了勇於提問,大家也試圖提出自己的解釋與答案,並且一起對照其他福音書、註釋書探討。即使被挑戰的過程很不踏實,但是在彼此團契中,卻越來越清晰地凝聚我們共同的目的──我們都更加渴望明白自己所信為何,去發現不同的觀看聖經的層面與角度,學習跳脫字面義,理解當時的族群文化脈絡、作者意圖、文學手法、受書人立場等等,建立屬於自己的信仰觀。

(作者為長老教會青年)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1條評論

  1. “難道耶穌受到試探,是聖靈和魔鬼的合作?” 約伯記也有類似問題. 耶和華與魔鬼合作, 試探約伯. 歌德小說浮士德也是上帝與魔鬼合作, 試探浮士德.
    魔鬼聽命於上帝, 危害人類, 這是難以理解的.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