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論壇】百寶箱怎會是解方

生育率低下,政府社會皆有共識,近年來更將其視為國家安全問題,積極尋求因應之道。

為了解決少子化現象,衛福部於前瞻計畫預算編列6億元經費,打算學習北歐國家的社福政策,補助提供每名新生兒家長「育兒百寶箱」,試圖拯救迫在眉睫的低落出生率。不過卻引來立委批評錢沒有花在刀口上,有發等於沒發,最後在社家署承諾將盡速調查全國家庭育兒需求,並做出調整下,百寶箱議題才暫告一個段落。

依內政部人口司的統計,台灣在1981年有41萬5000名嬰幼兒誕生,出生率為23%,但隨著社會發展,人口結構產生改變,高齡化、少子化的態勢已然不可擋。至2017年9月前,本年度的出生率約6%,僅有14萬名嬰兒降生在台灣。

現今造成台灣年輕人不想生或不敢生的因素,與近來社會脈動息息相關。近20年來,女性因學經歷提升、工作環境考量,結婚和生育時間延後早已是常態。此外,經濟發展減緩,年輕人處於整體薪資結構的後段班,個人追尋加上經濟結構議題的雙重影響下,使得社會中最具「生產力」的青年,在低薪、窮忙、青貧現象中自顧不暇。

另外,台灣還有與嬰幼兒托育相關的社會福利問題、職場工時偏高的勞動力議題以及學童教育制度改革的議題需要面對。端視之下,政府目前所祭出的鼓勵生育政策,誘因實在有限,年輕人實在很難因為「育兒百寶箱」而有想要結婚或是生小孩的念頭。

少子化會如此嚴重,最主要的問題還是因為台灣社會普遍把生小孩的相關成本及照護事務,都劃分在私人的家庭事務中。此次「育兒百寶箱」政策所借鏡的北歐福利國家,對於養育、教育孩童,與台灣有著截然不同的思維,採取全人思考。例如在瑞典,雙親可請育嬰假長達16個月,配套措施也有妥善規劃,因此執行率相當高。普及公共托育與充分就業條件,使得北歐爸媽可以安心地暫停工作,在孩子幼小的時候陪伴其成長。反觀台灣因思維侷限,政府難以大量輸入國家資源,只能處於被動地位,意思意思以津貼補助嬰幼兒養育。

官員有心正視社會問題,我們當然應該給予鼓勵,但在政策規劃前,應該先了解當前社會的根本需要為何,而不是以東施效顰、揚湯止沸的方式來尋求解決,不僅徒勞無功,也浪費社會資源與人民納稅錢。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