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公義 共同建立友善空間

終結男女差別待遇 尊重上帝創造本質 提升平權意識砌築教會事工

(攝影/林婉婷)

【林婉婷專題報導】每年11月第1主日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的「性別公義紀念主日」,為了配合政府性別平等政策,總會最早在2008年第53屆總會年會成立性別公義委員會,主要針對家庭暴力、性騷擾、性侵害事件等進行調查處理。但因著信仰的教導,與長老教會支援社會需要的期許,2013年第58屆總會年會上,又再將性別公義委員會轉型為倡導組織,增加教育、預防的功能。

在性別世界裡,感情交流與相處如此美好,卻仍有恐懼與傷害的事件,這也是性別公義之所以重要且需要被教會討論教育的原因,好讓人學會在完全的愛裡彼此疼惜。由總會性別公義委員會主委、中布中會望鄉教會牧師乎乎姆與總會婦女事工委員會幹事連嫦美兩人所參與、規劃辦理的總會第6屆婦女查經營,是教會提供女性透過讀經方式交流、分享生命的難得機會。乎乎姆與連嫦美兩人皆表示,希望營會後,參與者能將能量帶回教會與中會,影響更多人,並且教育孩子,使他們長大後能脫離性別差別待遇的惡性循環。

總會性別公義委員會主委乎乎姆

乎乎姆‧哪海抒嵐,因為自己以往主要關注原住民文化與部落婦女地位保障,因此將2016年所舉辦的研討會主題定為「成為重要他人:家庭暴力防治」,不只是導正「家醜不外揚、為維繫婚姻容忍」等不當觀念,也針對輔導目睹兒少、知情旁觀者,進行專講和討論。

近幾年來同志議題熱議,總會性別公義委員會秉持「建立和平、開放、對等討論平台」的初衷,於今年5月8日舉辦為期兩日的性別平權與信仰反思研討會,透過重新審視聖經性倫理觀,探討教會如何面對現代社會議題。雖然各中會代表參與人數不多,但乎乎姆有感受到學員們願意理性對話的心意。

最近性別公義委員會發揮最早成立性質,研擬可以給各中會與教會參考、執行的性平法規。這個需要也是政府規範,對各組織單位有可能發生的性平案件,主管機關要有相關規範。目前研擬會議順利進行,乎乎姆期許等到規範推出,各中會與教會能透過明文規定更認識、更重視性別公義。性別公義委員會未來將持續發揮作為交流意見平台的功能。乎乎姆分享經驗故事,談到因為教會界敏感同志議題,一聽到性別公義委員會,就容易激進質疑。她呼籲,性別公義相關議題眾多,都值得、也需要教會界一起關心。

總會婦女幹事連嫦美

連嫦美在性別公義中最關心的是,如何建構女性主體意識,尊重每個獨立個體的人格尊嚴,達到實質上的性別平等。她以自己同輩的婦女為例,從小女性被教育要為他人而活。這個他者可能是自己家族、另一半家族、另一半事業、孩子、孩子成年後組成的家庭……。連嫦美感嘆,「好像沒有這些,女性自己的成就、學歷、才能,都沒有價值。」

在教會裡,也有這種歧視與壓迫,雖然不少教會都強調內部平等關懷照顧會友,但連嫦美擔心長老教會整體趨勢都是男性居多,像是各委員會、中會代表、小會長老、教會長執等代表,幾乎都由男性擔任,從教會性別圖像統計就一目瞭然。

例如62屆總委會幹部、正議員、牧師、長老4個項目皆有八成是男性,各地中區會裡,男牧者比女牧者多3倍。雖然有規則訂定保障女性名額,然而女性從小被限制意見表達,忽然將發言權交還給她們,她們也無法適當表達自己,反而還有可能被其他男性認為是尸位素餐。

針對性暴力與性別歧視事件,連嫦美觀察到教會不談論、不重視的原因是:信徒認為這不是美好的見證。她認為教會若要真正落實性別公義,可以先從觀念情感教育下手。透過適當表達真實情緒,來理解男女性別氣質不是絕對,每個人都有獨特性。

擺脫傳統價值觀  男女互成為幫助

【林婉婷專題報導】本次性別公益專題報導特別邀請到排灣中會議長、排灣中會文樂教會牧師竹嫵‧法之山接受訪問,她表示排灣族性別議題認知與傳統長嗣文化密不可分。北排文化裡長子不分男女都是家族領導者,稱為Vusam(種子)或Venlend(當家、掌權的人),「家族會給Vusam很多期待、教導,希望他/她成為好的領導人。」竹嫵說。

回顧竹嫵的成長經驗,「平等」是她努力追求的。身為家裡第六個孩子,她看著哥哥在父母期待與愛護中順理成章地就學、求職、結婚,但其他孩子、包含自己,童年多半要看長輩臉色。小學時,面對爺爺生病、小妹出生,家族經濟負擔大,除了大哥和二姊,其他的孩子必須放棄學業、幫忙賺錢養家。當時竹嫵仍想升學,於是找上大她3歲的小哥求助,最後小哥與家人溝通,由自己去做工,讓竹嫵得以繼續在校學習。

20幾年前,保守的教會環境中,規定女性牧者就如同師母,且以維繫婚姻為由要求女牧者要跟丈夫同住、一起牧會。雖然被告誡女性不能多意見,但竹嫵仍勇敢提出不願被犧牲強迫的想法,要求教會要看見女牧者本身的造就和需要。因為這些舉動,她被貼上不順服的標籤,很長一段時間,竹嫵服事的單位與丈夫牧會的教會都距離遙遠,不論職務如何調動,他們都是分隔兩地。現在竹嫵回想起來,推想或許是上級試圖用制度逼迫她承認女性是需要丈夫保護的弱者,「用外在環境去挑戰女性的韌性,其實滿殘忍的。」

目前排灣中會議長、總幹事都是由女性擔任,竹嫵表示曾聽聞男性表示不喜歡被「統治」,「這個字眼很沉重。」竹嫵認為議長不僅要理解議會規則,還要面面俱到,她不會只專注個體,而是留心整體均衡成長。

實際上,中會長久以來議長、總幹事多是男性,婦女卻很少對此表達意見。由於曾經歷「女性要安靜、聽丈夫的、要順服」的性別差別待遇,竹嫵不否認在接受信仰裝備後,她會多留意中會性別比例,例如開會時常適當提醒事工人員安排要注意男女、年齡、區域的均衡。秉持適才適用,她從沒想過因為自己是女性,就要讓女性掌權整個中會的事工並踐踏男性價值。「要看恩賜來進行事工,不是只用性別。」竹嫵談到未來,希望婦女與兄弟事工部彼此派員當顧問,以更完整的眼光來看待事工。

竹嫵深信,如果不同聲音造成意見衝突,就要去解釋。她分享剛牧會時,一位在部落有頭有臉的男性長輩找上她,質疑自己為何不能當長老,態度是:怎麼能讓小女生來質疑我?另外教會裡也有不能接受女性牧者講道的會友。然而經歷長時間相處、溝通,竹嫵最終與本有誤會的會眾和解。

「性別問題,要花時間。」竹嫵表示,成長背景不同,教會內很多人沒有性別平權認知。「不用急著當下起衝突,而是拉長時間,就能看見盲點,就會有理解。」竹嫵回想以前牧會時受挫,絕不會懷著消極想法,反而更積極向會友提出教會發展理念並確實履行。時間久了,女性意見也可被男性主義當道的部落傾聽、認同、採納。竹嫵另外提醒,長老教會在部落裡不是絕對團體,要學習融入,與部落其他團體建立關係也能使牧者更能被接納。

受訪當日適逢排灣中會性別公義事工部舉辦同性戀關懷牧養研討會,邀請台南中會鹽行教會牧師梁哲懋進行分享,會中提到婚姻平權、性別教育等議題。在場近60位學員有牧者、長執與青年,都願意敞開心胸討論。梁哲懋談到聖經裡女人被造,是為成為男性的幫助。「幫助」一詞在聖經裡是稱強而有力、拯救人走出無法自身脫離困境者。女人應該是可與男人相配的創造,而不是低下卑微配合男人。他也提到台灣性別平等教育缺乏,恐導致人不能真實看待、認識自己。

竹嫵也回應研討會討論內容,說明排灣族婚姻裡,階級連帶關係存有差異。例如排灣族人結婚,若其中一方階級不比另一半,孩子會降格;但排灣族跟外族結婚就沒事,孩子可以維持權貴身分。在竹嫵眼中,這種差異挑戰信仰價值,也無助落實婚姻平權。竹嫵認為牧者的困境在於溝通,面對新挑戰,牧者也是在學習,會友若是因為立場不同就離開教會,或許避開了衝突與傷害,但也等於失去討論尋求共識的機會。
竹嫵表示上帝給人尊嚴、能力與智慧,並擁有改變的潛力。性別平權實踐是旅程,不是標準,她相信面對議題、勇敢溝通,教會會往好的方向發展。

身障朋友性需求  同理對待不漠視

【林家鴻專題報導】台灣特殊教育發源地的台南啟聰學校,2011年曾爆發震驚社會的校園連續性侵害和性騷擾事件,40多名教育部官員和教職員遭懲處與彈劾之後,身心障礙學生的性教育引起外界關注。近幾年,性義工組織「手天使」成立,主張恢復身心障礙者的「性權」,挑戰國人長期以來將身心障礙者視為「無性」個體的歧視文化。

2011年,台南啟聰學校被揭露8年內發生164起性侵害和性騷擾事件,被害人共有92名,高達學生總數的1/3,年紀最小的受害者僅小學2年級,地點遍及學校、宿舍、圖書館、校車、老師家。此外,不只老師變「狼師」,學生也互相侵犯,令家長痛心疾首。然而,「他們只是在玩而已」是校方合理化性侵的說詞,高層為求自保,長期放任性侵發生、隱匿不報,對受害學生的求救不予理會,引發社會群情激憤。整起案件最後以國賠收場,由納稅人共同承擔。

事件遭披露後,南聰校校務一度由教育部中部辦公室及台南大學接管,2014年管理權才回歸。新任校長陳秀雅9月對媒體表示,外界一再提起往事,對師生都是傷害。儘管苦不堪言,陳秀雅不迴避醜聞,致力落實性平教育,2016年獲得「台灣防暴聯盟」頒獎肯定。

南聰性侵事件讓國人關注到身心障礙學生性平教育的重要,「特教生和一般人的感知不一樣 」、「特教生聽不懂」不能再作為師長懈怠的藉口。教育部《特殊教育學生性教育教材手冊》指出,身心障礙青少年和一般同齡青少年擁有相同的情緒和性動機,但所能獲得的正確性知識卻更少,導致面對性需求和刺激時,更加脆弱,無法保護和面對自己。傳統觀念老是將「性」與罪惡、不道德連在一起,其實性教育本身也是品格教育,培養學生對自己的抉擇負責、不傷害和侵犯他人的性行為普世價值、合適地表達情感、男女平等。

除了性平教育,近年身心障礙者的「性權」也隨著媒體報導「手天使」設立而受到關注。「手天使」遊走法律邊緣,對重度殘障、男性肢障與視障者提供自慰服務,協助解決「性福問題」, 看似禁忌的議題背後,凸顯出社會長期漠視身心障礙者性需求的事實。

「手天使」行政志工指出,手有力量的身心障礙者尚能透過自慰解決需求,但重障者在家人長期看管下,情慾完全被封鎖,許多父母對孩子「去性化、去性別化」,不願正視他們有性慾、愛情的想像與需求。一些智能不足的女孩甚至在發育期就被父母強迫帶去結紮或切除子宮,為的是防止孩子性衝動或被性侵受孕。

性是人類的基本需求,有健康的性才有健康的生、心理。1980年代歐美國家開始為身心障礙者提供性服務性福利規劃,世界性學會主張性權乃普世人權,為確保人與社會發展健康,社會須竭盡所能承認、促進、尊重與維護每個人的性權利。目前台灣無論嫖娼皆罰,「手天使」服務無對價關係,不算違法,但未來能否普及推廣此理念,仍得視政府的態度和法規支持。

單身族群非公害  尊重選擇不責難

【林家鴻專題報導】「雙雙對對,萬年富貴」,這句台語俗諺道出主流社會對人們進入婚姻的高度推崇。然而現實總是殘酷的,單身人口與日俱增已是全球普遍現象。在台灣,2000年起,單身家庭取代三代同堂,成為第二大家庭類型;官方統計,2016年20歲以上的男、女性未婚者共560萬人,20歲至40歲的適婚族占440萬人。

單身者的形貌相當多元,有因為工作、經濟、性格等因素而未婚者,也有喪偶無子女陪伴的長者、離婚者,以及滿足於單身或因宗教等緣故的不婚者等。然而在主流社會高舉「人生以結婚為正常」的價值觀之下,單身者無論自願或非自願、生命階段停留在單身階段的時間是長是短,當下都很難逃離被視為「異類」的命運。單身往往被定位為一種不光彩的、不能算是理直氣壯、成功的生涯規劃。

被逼婚、催婚、受邀參加聯誼,是單身者的日常,社會上瀰漫一股「厭單身」的文化,人們千方百計地脫離單身,彷彿稍作停留就會變成「人生失敗組」。社會上對單身者的不友善,性別平等運動團體稱之為「單身歧視」。婦女新知基金會秘書長林秀怡指出,「不管政府或文化裡都以消滅單身為目標,所以做不出符合單身者需求的事。」敏感的單身族群也會發現,商家以家庭多人為預設的消費不友善,以及台灣許多福利政策、稅制的設計仍以婚姻家庭為主,皆忽略單身人口已居主流的事實,被視為對單身者的結構性懲罰。

細看單身歧視,當中也存在性別歧視。例如媒體稱30歲以上的未婚女性被媒體稱為「敗犬」(與女性競爭鬥敗的狗)、「剩女」(被挑剩的女生),但同樣未婚的男性則被稱為「黃金單身漢」、「愈老愈值錢」。而「女性應當進入家庭、負擔家務事」的傳統父權觀念深植人心,則使得許多傑出的女性政治人物、主管因為單身身分飽受歧視與質疑。早期呂秀蓮當副總統時被獨派大老批評「穿裙子的不適合當三軍統帥」,蔡英文去年競選總統遭對手攻擊,單身者不了解家庭的需要、做起事來更「絕情」。

一般人對單身存在許多悲劇式和單一的想像,諸如單身者不快樂、孤僻寂寞終老、自私只圖享樂、缺乏另一半人生有缺憾。但事實上,單身者交友圈可能更廣泛,只是以非戀愛模式經營感情和人際關係;單身不一定是孤單或條件差,「自給自足」對某些人是種圓滿;愈來愈多單身者成為年邁父母最穩固的倚靠。

婦女新知基金會常務董事李佩雯指出,社會大眾對單身的印象需要被翻轉,她鼓勵單身者不要吝於在日常各種人際網絡的對話中,傳達單身者的質感生活,滴水穿石才有可能破除單身汙名;單身原因千百種,「無論單身與否,我們能不能試著去尊重每個人在不同生命階段所剛好經歷的身分(單身、已婚、未婚、離婚、約會中),而不去評斷?」

聖經中不乏「獨身恩賜」的教導,對獨身或婚姻也無是非優劣的評判,然而當教會過於偏重聖經對婚姻的教導,單身者來到教會可能還是無法從各方關切的壓力中解脫。七星中會古亭教會牧師陳思豪認為,「藉著婚姻,上帝要讓人的生命更完全」,這雖然是上帝美意,但不代表每人都必須進入婚姻,生命才能成熟完美,教會與其擅自將單身者送做堆,不如陪伴其檢視生命特質,幫助他們當下的生命活得更自在成熟。

民主社會價值多元  性別教育仍可努力

【林婉婷專題報導】今年才剛從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畢業的排灣族青年董晨晧,身為第三代基督徒、從小在教會成長,就讀研究所前他對聖經上的每字每句每行都深信不疑。

隨著多元價值意識抬頭,並在研究所經歷分析思辨與媒體釋讀課程後,董晨晧學會思考信仰本質,「字面意思背後有可能是另一種意思。」他不再害怕與自己不同想法和信仰的人群,也更懂得何謂愛,「耶穌也一直挑戰藩籬,為的就是傳播、實踐愛。」

董晨晧的碩士論文選擇研究「姊妹」在北排灣族長老教會的處境,研究內容除了關懷原住民族的性別氣質多元性,也注意部落以往共同生活、共享情緒的文化,受現代社會結構衝擊而逐漸沒落。當各種議題面臨強制定義、分化、對立,教會缺乏討論的空間,會眾就失去表達的勇氣。當除掉「性別」的框架,大家的本質都是「人」,獨自個體本就各有特殊。

董晨晧認為性別公義討論在公領域探討中,例如女權釋經、婦女神學,普遍都被大眾接受,但一回到教會內的「私領域」,從男女能討論的話題不同,到能從事的事工區分,實際上女性發言權與影響力仍受壓迫。儘管排灣族女性地位較高,但整體而言還是不足。

對於有不少教會注意到問題卻不敢真正去面對,董晨晧推斷,主要還是擔心立場影響奉獻與形象。青年團契對多元性別者似乎較為包容,但多數還是因為當事人選擇忽略不友善的眼光才能安心聚會。他也反思教會內與社會上存在各種性別差別待遇;主流社會的想像導致男女被分在界線兩端,一旦有人跨過刻板印象限制,就會被批評,然而事工應該按照能力來分配。

綜觀教會信徒女性居多,他分析,女性被訓練「主內」,但又因不被認為是家中經濟支柱,而以信仰作為愛家、持家的補償,「女性覺得自己不夠辛苦,卻忽略自己在家庭有很多無薪付出。」董晨晧認為教會要擁有幫助家庭的機制,一遇到有人求救,就能提供協助。

學校師長對男女表現要求不同,無意間也助長了歧視,如認為女生體力差,體育測驗標準就較寬鬆。董晨晧笑說:「體力不好不是要更多訓練嗎?這種弔詭就是父權紅利。」不用工作養家、不用當兵、出門可以接受請客等父權觀念,使女性們有獲得好處的錯覺,接受了就是間接鞏固父權體制。

董晨晧提到,青少年在學校所接受的性別教育普遍不足,造成大家對性別議題只存在神祕、好笑與危險的感覺,缺乏危機應變能力。他鼓勵教會帶領青少年認清身體界線、認識多元性別,而非一昧停在守貞宣導。他並表示,教會若需要性別教育教材,《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季刊》是很好的入門,也有許多優良繪本可參考,他期許教會在學習、認知性別平等議題後,可以積極建立更友善的性別空間。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