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T人權宣言40週年反思:實踐人權鞏固神權

 40年過去了,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對人權是否仍勇敢堅持?研討會思考公義社會的走向。(攝影/林婉婷)

【林婉婷台北報導】1977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發表〈人權宣言〉,成為風聲鶴唳戒嚴時期新政治願景,時至今日的40年後,長老教會對於公義是否仍勇敢堅持如昔?台北中會教社委員會聯合鄭南榕基金會、台灣教會公報社、玉山神學院等單位,於11月6日在東吳大學舉辦「神權與人權: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人權宣言四十週年的神學反思」研討會,邀請不同專業背景、宗教信仰學者共議,也反思長老教會未來應該努力的方向。

攝影/林婉婷

鄭南榕基金會執行董事、鄭南榕之弟鄭清華開場致詞表示,鄭南榕一生對人權的積極追求,如舞曲般循序漸進,先追求百分百言論自由、勇於批判、呼籲解嚴,又促成二二八公義和平紀念日,接著提出台灣獨立訴求。他回憶,當時沒有多少人敢真正附和鄭南榕的期望,「但現在看來,那些都是正確的。」「鄭南榕肉體燒去,靈魂沒有毀壞。」

主題演講題目為「宗教信仰與人權」,由七星中會濟南教會牧師黃春生擔任主持人,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副教授龔立人、玄奘大學教授釋昭慧、前玉山神學院副院長陳南州、玉山神學院教授Wati Longchar擔任與談人。

龔立人以聯合國人類發展年報來看人權,探討在這些數據統計背後真實的個體情況,檢討人權受重視的程度,並用一位香港75歲婆婆被邊緣化的經驗剖析,排名順序越前面是否真的代表一個國家越幸福?他也以聖經為例:一隻羊迷失了,不是羊本身的問題,是被其他羊排擠了。人權問題要回到整體社會裡探討,才能不受數據左右,看見真正問題所在。

釋昭慧則破題指出「怎麼證明人有權利?」她以自身在高等教育系統的觀察為例,不管學校是不是宗教背景,校園裡仍然存在階級差異,就像一般企業的經營策略是扶植強者。但是,宗教應該要扶植弱者,她強調不僅要重視個人修行,亦要照顧眾生,「消極是不可以傷害,積極則是要幫對方離苦得樂。」她這樣形容人權:「正常情況下的公平待遇,特殊情況下的悲憫寬容。」

陳南州則以南非種族隔離政策和教會作為來說明,為何教會一定要討論神權和人權。當時南非有教會認同種族隔離政策,異想天開表示,不同種族可採分開發展的政策,只要能公平實踐就好;也有教會高舉和諧而弱化批判,始終緘默。陳南州總結:「不是有信仰的人就代表對人權有關照。這跟現在教會狀況不是很像嗎?」以往在政治整肅環境中,不管是長老教會還是華語教會,都選擇了各自的立場。當過去已成往事,現今又有多少反省與改革的勇氣和作為?他說,神權和人權不衝突,因為人權的實踐,就是維護上帝的主權。

Wati Longchar以美國大選、族群獨立等國際時事指出,談論人權時,個人的權利固然重要,但不可為了自己利益壓迫別人。另外,他也提到許多亞洲國家因為政治風氣影響,讓民眾不敢談論敏感議題,他認為若要提倡人權,彼此一定要有大量溝通、對話與傾聽。

攝影/林婉婷

除主題演講外,另外還有三場論文發表,第一場以〈人權宣言〉研究出發,探討教會歷史共同宣言、信仰告白的重要性、台灣過去的政治局勢影響力,以及從〈人權宣言〉延伸看待原住民在基督信仰中的文化流失與自覺自立。第二場分別以舊約記載的猶大國歷史、摩西領以色列人出埃及事件,看待政局更動與台灣持續改革向前的必要性。第三場則以中國拆毀十字架舉動,看待不同政治與文化環境下,基督徒如何定義信仰尊嚴、台灣轉型正義急迫性的呼籲。完整報導請見3430期4、5版,網路版請點下方連結。

反思神權與人權 重振應有作為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