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宰族群過傳統新年 傳承文化融合各族群

攝影/林家鴻

【林家鴻苗栗報導】苗栗縣巴宰族群協會11月11日於鯉魚國小舉行巴宰族傳統過年活動,協會理事長潘英琦受訪表示,活動邁入第15年,每年此時凝聚族人向心力。經協會調查,族人約40年沒講族語,而許多50歲以上的人從小聽長輩講母語,「母語絕對不能在我們這一代消失」,勉勵族人繼續傳承母語、文化及特有技藝。

主辦過新年活動的苗栗縣巴宰族群協會,由新竹中會鯉魚潭教會長老潘大州創立。平地原住民巴宰族1870年集體改信基督教,姓氏「潘」由清國皇帝乾隆所賜,主群分布於台中后里、神岡、南投埔里、苗栗三義鯉魚潭村等地,全國約8000人。今年除按往例邀請泰雅族、賽夏族及客家等族群共舞,首次邀請高雄西拉雅族大滿舞團、台中海線拍瀑拉族沙轆社聯誼,再現族群融合之美,並見證文化復振成果。

活動由巴宰族人跳傳統「銅鑼舞」熱情迎賓,青年潘穎哲在上千人面前上台以母語宣讀祖先交代的話,叮嚀子孫要和兄弟姊妹「和好相處,父母才會快樂。我們敬拜上帝,獨一真神」,要持續虔誠並謹守仁愛之心。當天並在聚會所展示古文書和傳統農業生活器具、雲科大創意生活系學生的巴宰文創特展,象徵英雄與光榮的「走鏢」路跑競技、母語歌謠傳唱、眾人圍圈唱Aiyen祭祖歌的「牽田」儀式。

台中神岡大社里早期是巴宰族權力核心所在,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盛士譯是台中中會大社教會會友,他驕傲地介紹協會今年考究台灣歷史博物館文物製作的正統族服,另外還特製月曆推廣在地文史,介紹受清廷重用的頭目潘敦仔、中部第一間教會大社教會及首任牧師李庥、彰基前身位於大社教會內的大社醫館等。大社社區雖然漢化嚴重,但仍有約300位族人。

拍瀑拉族沙轆社祖先曾被鄭成功軍隊屠殺到剩6人,現族人在沙鹿地區以宮廟為據點,努力傳承文化和歷史。台中市沙轆社文化促進會理事長潘明燈受訪表示,參與感受同為平地原住民的親切。20幾年前,其父潘通寶曾和巴宰族群協會理事長潘大洲在台北街頭參與還我土地運動。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