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普世教會十大新聞

Hosted by Methodist Church in Fiji and Rotuma, a WCC member church, a WCC delegation headed by the general secretary Rev. Dr Olav Fykse Tveit attended the Methodist Church in Fiji's Festival of Praise and Gift?giving around the Church Annual Conference. The visit also included an ecumenical roundtable with the Pacific ecumenical instrument, a meeting with the COP23 presidency, and with the government including the President of Fiji.

南蘇丹等4國陷饑荒 本世紀最大危機

南蘇丹教會協進會(SSCC)呼籲國際組織積極投入人道救援。(相片來源/WCC, South Sudan, Yirol, July 8, 2002. )

【曾菀妤編譯】經過3年內戰兵燹,南蘇丹政府於2月20日正式宣布國內部分地區陷入饑荒。這是6年來首次有國家正式宣布陷入饑荒。根據聯合國全球調查報告,指當前正面臨二戰以來最嚴重的人道危機。包括葉門、索馬利亞、南蘇丹和奈及利亞等4個國家尤其面臨嚴重饑荒威脅。

聯合國人道事務官員奧布賴恩(Stephen O’Brien)警告,這是1945年以來最嚴峻的全球危機,恐有逾2000萬人面臨饑荒,估計將有140萬兒童死於饑饉,至少需要44億美元的援助才能度過難關,籲請各界關注人道議題。

南蘇丹的饑荒,一般認為直接肇因於內戰。多方的軍事角力,直接造成了法治的崩壞和基礎建設的破壞,打劫事件更是層出不窮;這些都導向了嚴重的糧食短缺。美國國務院因此稱這次危機為「人為的饑荒」(man-made famine),並批評南蘇丹的政治領袖不願放棄政治野心,忽視人民的利益。目前,南蘇丹總統薩爾瓦·基爾(Salva Kiir)已承諾對人道救援工作不加設限,但由於部分地區交通中斷,物資運送仍有相當困難。

南蘇丹教會協進會(SSCC)呼籲國際組織積極投入人道救援。普世教協(WCC)總幹事戴維德(Olav Fykse Tveit)3月7日於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上表示,基督徒除了應尊重他人的信仰和認同,也應致力於他人基本需求的滿足。

阿拉伯世界喜迎女性牧師

【曾菀妤編譯】阿拉伯世界日前迎來第一位女性牧師。2月26日,黎巴嫩的黎波里長老教會(Presbyterian Church in Tripoli)依大會23比1的投票結果,正式封立蘿拉.蘇萊曼(Rola Sleiman)為首位女性牧師,打破了中東基督教會向來奉行男性牧者的傳統。

在封牧禮拜的證道中,蘿拉.蘇萊曼稱許教會做出為女性牧者封牧的決議是「愛與正義」的體現,會後也向記者表示這是「基督公義終於實現」的一天。蘿拉.蘇萊曼表示,「基督是愛,而愛不區分男人和女人。」在中東地區,女性社會地位遠低於男性;許多教會在神學教義上僅限男性擔任牧師,在地方和國家政治中,婦女也代表性不足,沒有投票的權利。不只國家機制合法歧視女性、削弱女權,社會傳統和文化相對主義也被用來否定婦女和少數族裔的人權,以加固男性權威。

而此次女性受封牧師,背後也展現重要的性別平權意義。在家父長制保守主義的社會中,蘿拉等同是向未來想追隨成她為牧者的年輕女孩和女人樹立下新典範。

同性議題各教會做法不一 進一步研擬方案審慎以對

從右至左為Principal Clerk Very Rev Dr John Chalmers, Very Rev Professor Iain Torrance, Rev Mike Goss and Rev Scott Rennie
Photo credit:Church of Scotland

【曾菀妤編譯】過去一年,各國教會對於同性議題皆有突破性作為,但並不一致。

美國聯合衛理公會司法委員會(The United Methodist Judicial Council)4月25日召開公聽會,聽取正反雙方的意見,討論經選舉選出同性戀牧者擔任主教是否違反戒規?最終美國聯合衛理公會司法委員會決議,學校或機構任命同性戀者為主教違反教會法。美國聯合衛理公會(UMC)表示面對同性議題爭議,UMC主教委員會也已發出公文,預計2019年2月23~26日在密蘇里州舉行研討會,希望藉由共同討論同性議題,不排除修改立場,以尋求出教會合一的行動方針。

5月25日,蘇格蘭教會(Church of Scotland, COS)總會年會進行中,「神學論壇」(Theological Forum)向大會提交「同性婚姻報告」,並在會中開放對話,經過3小時的理性辯論後,最終在場正議員以二比一的比例接納此報告,並做出結論,將為同性戀者過去在教會中遭歧視的歷史,向同性戀者道歉,並將於2018年會中繼續探討是否允許神職人員主持同性婚禮等相關問題。

12月7日,澳洲聯邦眾議院通過婚姻平權法案,成為第25個保障同性戀婚姻合法的國家。澳洲聯合基督教會(UCA)隨即呼籲教會成員在澳洲議會改變婚姻法之後,繼續尊重教會對婚姻定義的考量。UCA坦承教會內看法兩極,將在2018年7月澳洲聯合基督教會第15屆大會上,就同性伴侶於教會內締結婚約一事,做進一步的正式研討,期待過程中,持不同意見者互相尊重,繼續彼此同工。

宗教不自由 中東、亞洲10國上榜

【曾菀妤編譯】美國國務院8月15日發布2016年《國際宗教自由報告》,內容概述全球200個國家和地區的宗教自由狀況,報告中,同時也將包括伊朗、沙烏地阿拉伯、土耳其、巴林、中國、北韓、巴基斯坦、緬甸和蘇丹等10國共同列入「特別關注國」(Country of Particular Concern,CPC)。

美國國務卿蒂勒森在報告序言中表示,自1998年《國際宗教自由法》頒布以來,美國一直將促進宗教自由列為美國外交政策的核心要素,並且是該為為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立法。宗教自由是美國崇尚的價值和普世人權,也是川普政府在人權議題上」的首要事項。蒂勒森並強調,美國肩負宣揚宗教自由的道義責任,因其能有效維護一國家的人權穩定、經濟活力與和平,若一國政府未能保護宗教自由,便會造成國家內部不穩定、恐怖主義猖獗和暴力橫行,進而影響國際社會。

中國連續18年被列為「特別關注國家」。報告指出,包括登記和未登記的宗教團體信徒皆受虐待、拘捕、折磨、判刑和騷擾。基督教、法輪功、天主教等團體受宗教事務官員和安全機關不同程度審查、限制和迫害。新疆和西藏的壓制最為嚴峻;維吾爾穆斯林及西藏佛教徒在就業、住房等方面遭受嚴重的社會歧視,族群間關係持續緊張。

台灣部分,勞基法未保障家政服務工作及照護者的休假權益,尤其影響外籍勞工週末參與宗教活動權益;2016年2月「亞太宗教自由論壇」,因政府考量兩岸關係,西藏流亡政府總理洛桑森格及維族領袖熱比婭無法獲得簽證赴台。

緬甸政府鎮壓羅興亞人 鄰國孟加拉成難民庇護處

photo credit: Pope Fracis’ Ig

【曾菀妤編譯】8月25日,緬甸政府稱警方哨站遭到「羅興亞救世軍」(ARSA)襲擊,軍方旋即展開反擊,形成混戰。這起衝突事件是自2016年10月,緬甸軍隊對與信奉伊斯蘭教的羅興亞人發動軍事鎮壓以來,最嚴重的一次。

據統計,此次大規模軍事鎮壓共造成至少6700名羅興亞人慘遭殺害,其中71.7%的受害者是死於暴力攻擊,其中有730名是5歲以下兒童;65萬名羅興亞難民循水路路逃往孟加拉,尋求闢護。緬甸境內種族衝突近來急速惡化,世界糧食計劃署(WFP)9月2日宣布,即刻暫停對緬甸若開邦(Rakhine State)實行糧食援助計畫,預計25萬人受影響。國際社會更責難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的翁山蘇姬對政府近乎種族清洗(Ethnic cleansing)一事毫無作為。

12月1日教宗出訪孟加拉,展開跨宗教對話,也邀請了16名由緬甸逃往孟加拉的羅興亞難民出席,並請求這些羅興亞人對於社會作為的寬恕。

12月23日,緬甸與孟加拉簽訂諒解備忘錄,讓數十萬名滯留孟加拉的羅興亞難民得以安全返回緬甸居住。

諾貝爾和平獎 廢核武組織獲獎

photo credit: WCC

【曾菀妤編譯】2017年諾貝爾和平獎由國際廢除核武運動(International Campaign to Abolish Nuclear Weapons, ICAN)獲得。挪威諾貝爾委員會表示,之所以授獎予ICAN,「理由在於其吸引各界關注任何使用核武的災難性後果,以及達到以條約為基礎,禁止核子武器的開創性努力。」

ICAN是由101個國家、468個NGO合作組成,2007年初創於澳洲墨爾本,目前總部設於瑞士日內瓦,10年來致力廢除核子武器,普世教會協會(WCC)也是其合作夥伴之一。ICAN更是今年7月7日紐約聯合國會議中,122國共同簽署《禁止核武器條約》(Treaty on the Prohibition of Nuclear Weapons)的重要倡導者。

12月10日在挪威奧斯陸舉行頒獎典禮,ICAN邀請20餘位二次大戰「被爆者」(Hibakusha)前往觀禮。85歲的廣島原爆倖存者瑟羅節子(Setsuko Thurlow)和 執行長費恩(Beatrice Fihn)一起受獎,1945年廣島被轟炸時,她只有13歲,如今致力反核。瑟羅節子在演說中針對北韓和美國互相以核戰叫囂的現況提出警告,「只要一次未經思考的震怒,核武便能導致城市毀滅和數百萬平民死亡。」瑟羅節子並強調:「我們有機會選擇終結核武,或是讓核武終結我們。」呼籲各國領導人應該盡速放棄持有核子武器。

諾貝爾和平獎頒獎儀式結束後,被爆者也與人群一同走上奧斯陸街頭,共同參與和平晚會。會場中,這群高齡的被爆者與民眾大聲地喊出「Yes, I Can」,向世界宣告終結核子武器的決心。

關注氣候災變 跨教派發表章程

【曾菀妤編譯】第23屆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締約國大會(COP23)11月6至17日假德國波昂(Bonn)舉行,此次大會主辦國為斐濟,旨在討論如何落實2015年簽署的《巴黎協定》。

跨宗教團體發表《COP23跨信仰章程》(Multi-Faith Charter),內容指出人類必須改變消費模式,在各自的信仰團體內致力於保護生態多樣性,並有所節制地運用資源。基督教團體如普世教協(WCC)、全球教會共同行動聯盟(ACT Alliance)和世界信義宗聯盟(LWF)也共同呼籲氣候正義,期盼COP23的決策者能落實巴黎協定的目標。

ACT總幹事法里亞(Rudelmar Bueno de Faria)表示,聯盟內的許多專家於大會上反映「最弱勢群體的需求與權益。」LWF總幹事楊格(Martin Junge)也認同劇烈的氣候變遷是必須正視的現實,並指出教會團體都有「聽到(受害者們的)故事、痛苦和掙扎。」WCC總幹事戴維德(Olav Fykse Tveit)強調「讓我們再次藉由COP23的機會,做出引領我們走向正途的決定。」

斐濟衛理公會(Methodist Church in Fiji,MCF)亦在11月2日發表聲明,號召全球衛理公會替斐濟,及COP23的協商、對話(talanoa)過程禱告,期盼各國能以具體行動減少碳排放、共同為為全球升溫低於1.5°C努力,並促進低碳排放的產業發展。斐濟衛理公會也派牧師巴格望(James Bhagwan)代表參與大會,盼號召世界各國為太平洋島國和太平洋沿岸城市等潛在受害地方發聲。

 

獨裁者下台 辛巴威獲重生契機

【曾菀妤編譯】辛巴威前總統穆加比(Robert Mugabe)11月15日遭到軍方政變,11月21日宣布請辭下台,結束他對辛巴威政壇長達37年的掌控。辛巴威軍方12月18日宣布,將結束軍事干政;12月28日主導政變的辛巴威國防軍總司令奇文嘉(Constantino Chiwenga)被任命為副總統,宣誓就職。

針對國內動盪不安,辛巴威教協(ZCC)隨即發表〈辛巴威的危機與機會:教會面臨當前局勢〉的牧函呼籲眾人為辛巴威的和平、尊重人的尊嚴、過渡政府和民族團結代禱。聲明中寫道:「教會的任務就是作為希望的標誌。我們是神呼召來實現和解精神的子民。」而對於政治摩擦損害社會凝聚力,教會充滿盼望表示,危機就是轉機,認為「目前的安排是一個新國家誕生的機會。」

2007年,英國聖公會約克大主教約翰‧森塔穆(John Sentamu)接受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主持人安德魯‧馬爾(Andrew Marr)專訪時,於節目中剪斷了自己的牧師領片,他表示,辛巴威領導人無視並嚴重傷害當地人民的行為,促使他做出此舉,直到穆加比下台以前,他都不會再穿戴上代表牧師身分的白色領片,並宣布要等到穆加比下台後,再把牧師領黏回來。2017年11月26日,約翰‧森塔穆接受專訪時,重新戴起白色牧師領,終結對辛巴威前總統穆加比(Robert Mugabe)長達10年的行動抗議。

川普政策引各界矚目 美神學家簽波士頓宣言譴責福音派

photo credit: Peter Heltzel

【曾菀妤編譯】美國總統川普自就任以來,雷厲風行兌現選前政見,一舉一動都是全球焦點,其中在性別平權、移民改革、種族公義等面向最受各界關注。對於川普的施政改革屢屢與聖經教義違背,美國宗教界領袖也紛紛為此發聲。

11月20日,在美國宗教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Religion)及聖經文學學會(Society of Biblical Literature)年度會議上,逾300名神學家共同簽署〈波士頓宣言〉(The Boston Declaration),譴責美國保守派基督徒濫用基督信仰,扭曲聖經教導;發布記者會選在著名的波士頓老南教會(Old South Church)。

〈波士頓宣言〉的主要發起人之一、波士頓神學院(Bos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Theology)副院長潘蜜拉.萊特西(Pamela Lightsey)表示,耶穌教導基督徒要「愛鄰如己」,今天眾神學家願意連署〈波士頓宣言〉,是因為把好撒馬利亞人的比喻放在心上,不願意讓基督教變成一群支持性別暴力、對有需求者關閉移民大門的人所認同的信仰,希望國家能夠聽見神學家的聲音。

以巴衝突屆滿50週年 川普認耶路撒冷為首都引國際爭議

【曾菀妤編譯】美國總統川普12月6日宣布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並下令將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館遷移至耶路撒冷。國際社會紛紛表示反對,憂心中東局勢恐進一步蒙上暴力與衝突陰影。宗教領袖警告,美國對耶路撒冷的政策改變,將可能造成「仇恨、衝突、暴力和痛苦」及「無可挽回的傷害」。

適逢以巴衝突50週年,普世教界聚焦衝突區域局勢發展,舉行活動尋求緩解之道;1967年,以色列向周邊阿拉伯國家發動「六日戰爭」,大獲全勝,從此取得了耶路撒冷控制權,並逐步占領周邊地區。耶路撒冷同時是三大主要宗教的聖地,是推行和平解決方案「兩國方案」的一大挑戰,也是以巴衝突的關鍵。普世教協(WCC)持續呼籲以色列終止不當占領,並指出占領行動「斲喪了雙方藉由政治共識來解決衝突的可能性。」

聯合國應阿拉伯和穆斯林國家的要求,召開緊急特別會議,12月21日通過決議案,表示任何關於耶路撒冷地位的決定是「無效的」,必須取消──等同要求美國撤回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的決定。這項無約束力的決議得到了128個成員國的支持、35個國家棄權,及9個國家投票反對,包括美國、以色列、瓜地馬拉、宏都拉斯、馬紹爾群島、密克羅尼西亞、諾魯共和國、帛琉和多哥。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