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語讀劇 喚醒語言傳承心

【邱國榮台北報導】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1月7日下午在不鳥穀北車文創基地舉行20週年活動,少見的台語讀劇演出是這次活動的焦點,故事從二二八講起,描寫基金會的發展脈絡。

基金會執行長、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台灣族群母語推行委員會台語組專員陳豐惠表示,台語讀劇是相當適合民眾體會台語之美的表演形式,這次基金會積極籌備投入,將推廣台語的心路歷程,改編成讀劇,並且以形容生生不息的台語「生湠」為名,期望鼓勵藝文創作者以台語作為創作語言,喚醒社會對語言傳承的熱情與關注。

《生湠》述說基金會的成立及發展,故事背景貫穿了台灣幾個重要的歷史,二二八事件、高雄美麗島事件、勞工運動、農民運動、解嚴,以及基金會倡議《國家語言發展法》、催生「台語電視台」。讀劇演出是介於演出與文字間的表演閱聽形式,沒有華麗服裝、豐富的肢體動作,卻更能從演員的聲音表情,聽出語言的幽微處,透過《生湠》,感受社會運動者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

總會母語委員會台灣族群母語推行委員會委員陳金泉長老,代表委員會出席。看完《生湠》後,陳金泉表示,讀劇演員們雖年輕,但台語表現非常好,由此可以看見台語發展的希望。不過,地方教會不夠積極推動台語,卻令他擔憂,相較社會團體推廣台語的態度積極,教會要努力的空間還有很多。

陳金泉說,母語是具有象徵長老教會宣教運動的重要基礎,但地方教會為了福音與宣教的緣故,陸續不看重這項基礎。他指出除了是教會沒有自信用母語宣教以外,傳道人本身沒有母語文化意識,這更是教會逐步放棄母語的主因。

雖然母語是長老教會的特色之一,雖然長老教會傳道師必須通過母語鑑定才具備成為牧師的資格,但是考試畢竟可以應用技巧去通過鑑定,因此他期待,培育長老教會傳道人的神學院,可以加強母語教育,然而這還是又回到是否有母語的文化意識這層問題,沒有母語的文化意識的神學院,依舊對母語教育意興闌珊。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