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亦晴

一直都很喜歡小鎮輕旅行,輕裝簡行、漫步緩緩地認識一個小地方,總讓人感到既愜意又充實。關西,這名字會令人直覺想到日本,但新竹縣也有個關西鎮,說起來這關西鎮的名字也確實和日本有關。據說關西鎮早期名稱為「鹹菜甕」,客家人擅長製作的「鹹菜」,與日本「關西」的讀音相似,因此於日治時期改名為關西。

關西鎮位於新竹縣東北方,牛欄河與鳳山溪於其界內匯流,三面環山,身處其中頗有在山谷中的寧靜感。此次拜訪,周圍群山雲霧繚繞,呈現深淺不一的墨藍綠色,彷彿被水墨畫環抱,心情也跟著文青了起來!

 

四寮溪步道。(攝影/方亦晴)
百年茄苳樹。(攝影/方亦晴)

親溪步道珈蟌飛舞

一早出發,趁著太陽未高掛之時,先前往四寮溪生態步道,呼吸芬多精,醒醒腦袋和身子,為一天揭開序幕。四寮溪步道總長約460公尺,兩處入口分別位於竹28鄉道1.7K處及2.3K藥師佛禪寺,考量停車方便,我們選擇從藥師佛禪寺進入,步道入口即在停車場旁邊,非常方便。

步道一開始為木棧階梯,可見到一旁溪水清澈見底,魚兒悠游,溪中、河岸遍布的大小石頭,增添溪流變化風光,不時還有顏色鮮豔、呈現藍色金屬光澤的白痣珈蟌圍著我們飛舞。

步道本身高低起伏並不大,空心磚鋪設的步道非常接近溪水水面,途中並須跨越水泥攔沙壩過溪,算是可體驗進入自然懷抱但又不難行走的一條步道。

走著、走著,來到了「關西後花園」,此園是強調無毒有機的生態園區,今日前來,卻見荒煙蔓草,似久未整修,並且要再往前推進,竟難以找到適合的道路,果真自然得很徹底!想想也罷,此為今天的景點之一而已,對於自然的體驗也算盡興,就按原路返回。

回家後,對於四寮溪再上網做些功課,發現若從另一入口處、也就是竹28鄉道1.7K處起程,似乎更能體驗完整的生態步道,沿途昆蟲、植物均設有解說牌,是誠意十足的戶外生態教室,然而因為竹橋中斷,是否仍可通至藥師佛禪寺就不可知了。這樣一查,也給了我再次拜訪四寮溪步道的理由。

關西文人巷。(攝影/方亦晴)
文人巷內百年土确厝。(攝影/方亦晴)

紅磚小巷歲月荏苒

正義路和光明路口,有一極具特色的地標──關西耶穌聖心天主堂。這座1956年落成的天主堂,尖拱形窗戶及玫瑰花窗等哥德式建築特色,為這小鎮增添了異國風味,青、白相間的洗石子壁面外觀,則為其穩重肅穆的宗教建築氣息,抹上了幾許活力色彩。如此具特色之教堂,難怪被幾齣偶像劇挑中為場景。

大同路上,太和宮對面,有一不起眼、容易錯過的小巷入口,即為「文人巷」。據說以前許多客家詩人行經這條紅磚小巷,會一路吟詩作對,因此而有「文人巷」之雅稱。紅磚瓦舍延伸出一條恬靜清幽的小巷,巷弄內尚有一間百年土确厝,時間,在此靜止。百年土确厝對面是建於日治時代的關西分駐所所長宿舍,典雅的日式建築,應是已做整修,但當日未開放,僅能遠觀。

出了文人巷,沿著博愛路走,會從舊的關西分駐所旁穿出。關西分駐所建於日治時期,正面有三角形山牆的設計,搭配日本瓦屋頂,「關西分駐所」幾個字,無論是顏色或字體,均散發濃厚的日本味道,彷彿隨時會有身著日本警察制服的員警從正門走出一樣。原本剛硬形象的分駐所,被歲月抹上了一股溫厚的韻味,令人忍不住駐足觀賞。

關西分駐所。(攝影/方亦晴)
關西分駐所所長宿舍。(攝影/方亦晴)
關西第一戲院。(攝影/方亦晴)

石板路踩踏故事

關西分駐所前的中正路即為關西老街,舊名「石店子街」,路長約200公尺,大概是全台最短的中正路了。一整排百年紅磚拱廊老屋,與對面的現代建築相映成趣,走在街上,似乎也走在歷史的長廊。這裡,不見一般老街常有的攤販店家,居民生活如常,呈現的是一種在地生活的實在感。

街上偶有一些文創店家進駐,為老屋注入創新的活力感,這裡的店家名稱,似乎多與門牌號碼結合,如,二手書店「石店子69有機書店」、咖啡館「Dream Theater 52」,以及茶室「石店子冶茶四九」等,另有一番趣味。

惠愛路上有關西第一戲院,可前往駐足。它是關西鎮第一家娛樂場所,歷經放映日本殖民政策宣導片及無聲電影的時期。1960年代,隨著國片市場蓬勃,不算大的關西小鎮同時擁有了兩家戲院,每月放映超過20部電影以上,真是繁華一時啊!

走在惠愛路,夥伴提及兒時這裡曾是極具味道的石板路,目前我們腳下所踏卻是重新鋪設過的新石板路。原來2016年時,這關西鎮最後一條石板路上的百年石板被挖除,柏油路取而代之,百年砌石工藝就這麼被時間淘汰。後經相關團體大力奔走,才又重新以石板鋪設,腳步踩踏著歲月,踩踏著故事。 (待續)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