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或憲改 跨世代激辯交鋒

民主前輩、中生代學者與太陽花青年共談民主運動 國家意識持不同見解

「哲學星期五@台北」舉辦講座,邀請刺蔣案當事人與太陽花青年分享政治改革運動中的個人主體性經驗。(攝影/邱國榮)

【邱國榮台北報導】2月2日晚上,1970年刺蔣案行動者鄭自才與黃文雄,一同出席「哲學星期五@台北」所舉辦的「歷史運動中的個人主體性──從刺蔣案到太陽花」講座,中生代學者吳叡人、吳豪人,以及太陽花運動當時擔任庶務管理召集人、清華大學研究生許恩恩,都受邀分享自己在政治改革運動中的個人主體性,以及面對當前局勢,個人對台灣獨立的看法。

鄭自才是美國紐約建築師,他表示,根據馬克思所說,人的意識是受到外在環境影響,刺蔣當時,留美學生有支持也有反對,但歷史上的革命成功,都是個體製造事件後變成社會文化運動及歷史轉向的一部分,「我們認為,刺殺蔣經國會使台灣成為國家的機會增加。」台灣遭蔣家獨裁統治,二二八事件及白色恐怖的幕後都是蔣氏父子,所以刺殺對象選擇蔣經國,毫無二念。

刺蔣那年正在康乃爾大學攻讀社會學博士的黃文雄,是前總統李登輝同期校友;刺蔣行動中,黃文雄自願擔任開槍行刺者。他指出,當時海外留學生主張台獨的光譜不盡相同,他個人從來沒喊過打倒國民黨、使國民黨消失這樣的話,想的只是使台灣公民社會有發展空間,當時認為,只要時任行政院副院長的蔣經國死,國民黨內的權力鬥爭就會展開,將弱化及鬆動統治。

許恩恩表示,自己沒有專制下生活的經驗,但讀大學時候是馬英九政府時代,抗爭概念是為了政黨輪替,要國民黨政權下台。目前是民進黨執政,比起消滅國民黨,嚮往進步的價值更吸引眾人從事運動,雖知道進步價值是前人奠立,但她並不是以台獨為目標,而是基於許多社會價值。

此次座談裡出現多處精采交鋒。鄭自才針對許恩恩指出,解決阻礙台灣進步價值的問題不是靠政黨輪替解決,而是要打破充滿中國意識思想的虛構的中華民國。他從許恩恩投入運動的個人主體性,感嘆年輕人從事改革是迂迴找出路,沒有認清中華民國是虛構的事實。

許恩恩則回應,進步價值的運動拘泥在台獨毫無意義,要表態獨立是台獨或華獨是很容易的事情,可是阻礙社會進步的價值就在當前。就好比台獨前輩不能接受憲改運動,但要如何制憲?制憲派的前輩卻提不出方法,修憲是眼前改革憲政的務實之道。她認為,在字面上爭執統獨意識,對關注社會議題的人來說毫無意義。

在中華民國體制下,任何進步的社會議題的發展會非常有限。是建國優先,還是公民社會運動優先?輔仁大學法律系教授吳豪人說,國際法沒有承認台灣是國家,並不是國際問題,而是台灣不承認自己是國家。他認為,建國和公民運動孰先孰後,兩者沒有衝突。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研究員吳叡人則表示,「天然獨」就意味沒有意識的獨,是沒有經過專制下生活經驗後反省的台獨;進步價值繫於台灣獨立,需要思想、需要辯論,天然獨就會變成有意識的台獨,而這層的意識需要有歷史意識,才會有意識該往哪裡去的台獨,否則沒有方向感。他說王炳忠案只是冰山一角,當前台灣危機是中國已侵門踏戶,抵抗侵略必須加速進步價值的辯論,「轉大人救台灣啦!」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