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未來找解方

劉炳熹

逛書店時看見一本封面令人感到驚悚的書《未來年表》,作者敘述著少子高齡化的日本社會在未來將會發生的實況:「2020年,女性有半數超過50歲;2027年,血庫嚴重缺血,重要手術無法進行;2030年,銀行、醫院、安養院漸漸消失;2033年,每3戶就有1戶空屋;2039年,火葬場嚴重不足;2050年,食物缺乏,捲入世界糧食戰爭。」這是一場「寧靜危機」,沒有察覺的人,終將被它腐蝕。許多朋友看見以後都紛紛表示,感覺好可怕,看起來絲毫沒有未來;想當然,也有很多人會問,台灣也會照書裡所說的發生嗎?

坦白說,到新港服事9年觀察下來,台灣社會真的沒有樂觀的本錢。從各方報導,我們確實感受到少子化現象的嚴重性,大專院校學生短缺的狀況將逐年增加,到最後有大量的學校勢必得關門。整體社會老年化,從偏鄉來看更是明顯,北源村村長提及整個村子500多人,300多人超過65歲。拉到整個東海岸來看,儼然就是超高齡社會無誤。走在街道上,越來越多的空房子,除過年外,人煙越來越稀少,勞動人口日益下降,大量倚賴外籍移工,僅存的年輕族群,得一肩扛起整個社區的壓力,什麼事情都要他們做,終必有累垮的一天。

我們並不是會去思考「未來」的社會,或者更準確的說,我們是個不會、也不願意「思考」的社會。人們很容易專注於眼前能抓住的,而忽略到底未來的子孫會過什麼樣的生活。也就是說,我們缺乏「永續」、「永恆」的觀念。

台灣走過經濟起飛,今天大約80%的財富集中在55~75歲的族群,伴隨著少子、高齡化,年輕人低薪過勞的現象是顯而易見。教會是整體社會現象的縮影,鄉村教會斷層的問題日益嚴重,僅存的年輕人被要求承擔所有的服事,卻得不到栽培成長的機會,加上生活壓力,最後不得不出走離開教會,惡性循環的現象越來越嚴重。

目前能想到的解方唯有「創造更多的連結」,是人與人的連結、人與土地的連結、世代與世代的連結。把責任都交在特定人手裡的時代已經過去,需要每個人串連起來,紛紛貢獻自己的力量,才有可能從此刻開始,去改變一點點「未來」的可能性。一年多來,教會學習在面對每個問題時,是用群體的力量去克服危機,就如同原先負責教會清掃工作的姊妹隨著年紀與職業傷害,不堪負荷工作後,我們轉向讓各團契分工合作,從老到小一起來負責被分配到的區域,補上缺口。從微小之處開始轉變,會累積成一股面對未來困境的能量,教會得以帶動社會一起學習永恆的功課。

教會需要走出自己的大門,與周遭每一股新的力量對話,攜手找出對未來的解方,否則持續關注內需,當危機到來,可是連反應的機會都沒有。把握現在才有未來,失去了現在就不可能有未來!

(作者為東部中會新港教會牧師)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