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懷都市原民 點燃信仰曙光

原鄉族人遷徙謀職就學 禮拜聚會成心靈依靠 台美人教會共感奉獻支持

美國柑縣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秉持同理心,奉獻支持泰雅爾中會新泰教會建堂。(攝影/林宜瑩)

【林宜瑩專題報導】據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月底止,台灣原住民共有55萬9918人,住在都會區的已有26萬3025人,占46.98%。為此,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原住民宣教委員會與各原住民族群中區會合作,協助設立都原教會,並積極與平地中會締結夥伴教會關係。

據了解,原住民族往都市發展的趨勢中,泰雅爾族的地域分布最廣,阿美族則是徙居都市最多人數。因此,總會原宣與泰雅爾中會合作,從2017年8月19日派任Yubah Sayun(劉莉麗)為新北市新店、深坑、安坑等區域的都市原住民開拓教會,另有包括鄭光博、江雯欣、鐘嵐馨、何惠珍、Pasan Watan(范守義)等5人為她的開拓同工,並安排玉山神學院實習生在週六、日配搭家庭禮拜的服事,也不定期進行探訪、開拓職場小組以及尋覓教會處所。

經半年籌備後,新泰教會確定設立,並將於3月31日舉行設教感恩禮拜,成為泰雅爾中會第119間教會。透過網路,也有許多人為室內裝潢進行獻工與獻金;從事室內裝潢工作超過45年的蕭鋒銳為改造總監,花很多心思與時間投入,讓許多原住民牧長兄姊心存感激。

1月29日,總會與泰中的幹部,都前來參加新泰教會與隸屬美國長老教會(PC(USA))Los Ranchos中會的柑縣台灣基督長老教會(Formosan Presbyterian Church),簽署夥伴合作協議儀式。未來柑縣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每年奉獻7000美元支持新泰教會房租與宣教基金,至2020年12月31日止,為期3年。另外,總會原宣也與泰中簽定「都會區宣教合作陪伴方案」協議書,每月補助新台幣1萬5000元、為期4年來支持泰中開拓教會。

也因著柑縣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同為移民教會,與都原教會處境極為相似,秉持這樣的同理心,確定在新泰開設初期給予支援,「我們是移民教會,可以將心比心體會到原住民都市教會的需要,因為我們的處境一模一樣。」柑縣教會牧師許明遠表示,當原住民從部落到都市,想保有文化、語言與信仰,這與台灣人移民美國的處境一模一樣,可以體會到在陌生環境重新適應的感受,教會想要用信仰、母語把同一群信仰、母語的人聚集起來,身為美國台灣人教會,非常了解都原教會的用心。

目前新泰教會穩定聚會人數只有10多人,Yubah Sayun與Pasan Watan期望,透過大家訊息的傳遞,在新北新店、深坑、安坑等區域工作的原住民,知道後,能一起來聚會。

根據總會原宣資料,目前布農中會新香農教會(夥伴教會為新竹中會新竹教會)、布農族恩惠教會、排灣族彰鳳教會(夥伴教會為彰化中會彰山教會)、魯凱族屏南教會(夥伴教會為屏東中會麟洛教會)、達悟族群區會達悟佈道所等,總會原宣都積極給予支持並安排平地教會成為夥伴教會。而台北中會支持的百加教會、彰化中會支持的美光教會、西美中會玉成教會,及魯凱中會南凱教會,都是為了都市原住民的信仰需要而設立;另外,還有豐山教會的宣教努力,都值得大家一同來關心。

北中一領一助流移布農

台北中會百加教會

【林宜瑩專題報導】為關懷並堅固大台北地區布農族人的基督信仰,並響應總會一領一‧新倍加宣教運動,在台北中會傳道部協助下,百加教會在2015年6月28日於大稻埕教會舉行開設感恩禮拜,成為台北中會第100間教會。

百加教會起初是布中退休牧師劉定安、邱見恩夫婦,跟邱進榮、顏秀妹、顏雲英、邱文隆、林信榮、余家蓉等兄姊組成的團契,一開始輪流在三個家庭聚會,後來由iM行動教會牧師松慕強提供場地聚會,人數才增至30名左右。

不過,劉定安等人心中仍期望與本宗平地中會合作,於是與時任台北中會議長莊恩中洽談後,剛好北中傳道部也想開拓都市原住民教會,雙方便在北中中委會時決議評估開拓事宜;後組成「百加教會開拓籌備委員會」,並借用台灣女子神學院場地,由大稻埕教會成為百加教會的母會。

「信心應該走在危險的路上,走在安定的路上顯不出信心來。」劉定安表示,當初是因為邱進榮一家人的邀約,加上親戚無償提供住處,他就與太太一起搬到新北市,「我只是陪他們走!」原來邱進榮幾年前生病時向上帝禱告,若上帝留他性命,他願意全然擺上,成功度過危險期後,邱進榮便邀約劉定安一起投入百加教會的開拓事工。

劉定安說,百加教會會友以布農族人為主,多來自花東及高雄地區布農族部落,會友多數職業是基層勞工或是族語教師,經濟收入不是不足就是不穩定,生活壓力都非常大,禮拜天時,有的兄姊也因工作無法參加聚會,這是多數原住民搬遷到都會區生活的實際現況,因此教會特別鼓勵在週間舉行家庭禮拜,劉定安也會輪流前往參加,藉此堅固會友的家庭信仰生活。

目前百加教會在台灣女子神學院聚會,母會大稻埕教會連續3年每月奉獻新台幣3萬元,幫助百加教會的宣教事工,在扣除租金及牧師繳交給傳福會的負擔金後,幾乎所剩無幾,劉定安盼望大家一起為都原兄姊守望禱告。

資源回收攢錢成就建堂

彰化中會美光教會

【林婉婷專題報導】彰化中會美光教會2017年底成功建堂,從和美鄉搬遷至伸港鄉中興路一棟3層樓透天厝,「建堂讓教會內更有向心力。」美光教會牧師蕭資明表示,這條建堂之路走了2年,事成全靠主的應許。

美光教會最早屬於排灣中會,後因提升牧長關懷效益、在地資源協助等考量,10年前轉入彰化中會。蕭資明回憶2年前實際派駐牧會,才發現教會有很多需要:30多人的教會不大,長期缺乏固定牧者牧養,沒有穩定聚會場所,多數會友因工作與學業因素搬遷至此,對現居地缺乏如家鄉、部落的親密認同,對教會生活較為冷漠。

蕭資明初來乍到,卻有強烈的建堂意象,開始帶著會友們四處尋覓。過去會友們靠著資源回收攢下2萬元作為建堂基金,一開始大家也跟著他東奔西跑,但日子久了發現地價、房價之高,信心漸失,認為存了許久也只有2萬元,若依照所見價格,建堂不知是幾年後。

但蕭資明不放棄,幾位長執也始終陪伴。直到發現伸港地價與房價比和美便宜,加上有一半會友分布在伸港,決定貸款買下屋厝並裝潢。蕭資明現在時常四處募款,但他相信建堂是正確的決定,因為會友改變了,過去因為沒有歸屬感而不願建堂的會友,現在告訴他,就像做夢一樣美好。

都市的原住民面臨族群認同的挑戰,尤其是年輕一代。蕭資明身為美光教會少數漢人,明白年輕人的掙扎。「出生在這裡、生活在這裡,對他們來說這裡才是家鄉。」蕭資明曾勸家長們要為子女的信仰著想,在帶領會友上給予很多尊重與配合,「就算族群不一樣,在主裡可以是一家人。」蕭資明認為,信仰的教育不用急,建堂奇蹟就是大家真正體驗神,正是因為被感動,現在會友們會主動來整理教會環境,服事更積極。

有了安定的家,美光教會未來將注重同工訓練,蕭資明盼會友更團結,雖然早出晚歸的勞力工作讓人勞累,但倚靠上帝必不致缺乏。

正視處境深化都市認同

泰雅爾中會豐山教會

【邱國榮專題報導】「豐山教會不是單一族群的教會,而是一個跨族群宣教的教會。」泰雅爾中會豐山教會牧師鍾豪俠(Bay Yupas)說,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強調扎根在地,在都市裡的原住民設立教會,理當是跨族群的教會。

1980年,來自苗栗泰安鄉梅園村到台中豐原工作的泰雅爾族人,先以家庭禮拜方式聚會,後因人數漸多,於1987年設教。鍾豪俠接下牧會棒子時,聚會人數約10人,教會存款約20萬元。鍾豪俠表示,教會設立之後,曾經借用其他教會做禮拜,但因語言隔閡,所以都沒有久留,後來眾人選擇承租一間工廠閣樓聚會,教會的弟兄姊妹們反而因此更顯自在。2011年豐山教會升格為堂會,在資源幫助下,2016年以1750萬買下一棟2層樓的透天厝。

鍾豪俠表示,都原教會若要自立、自養、自傳,一開始就要向下扎根,並且對生活處境有所認同。「我認為都市原住民教會應該需要更深的認同,」他進一步解釋,認同並不是僅限於原民身分,還必須正視、認同都市原住民於都市的日常生活,特別是都原孩子的生活是跟著都市一同脈動,因此「更深化認同」背後的意涵,與宣教息息相關。

鍾豪俠指出,將部落老一輩的觀點套用在都市出生的孩子身上,並不恰當。主流社會下的原住民常沒有自信,否定自己的族群文化,因此在信仰教育這個區塊,他強調肯定自己的族群文化,但教會宣教不該分你我,而是以「誰是你的鄰舍」「誰是你應該把愛傳遞出去的對象」為思考出發點。他強調,都原教會跟原鄉教會身處在不同文化、生活觀點及處境中,未來都原教會必須從原住民中會跳脫出來,成為平地中會裡的原民教會或共組都原中會。

目前豐山教會每週聚會人數約55人,包含非原住民的慕道友。鍾豪俠說,教會開設課輔班,來接受課輔的孩子家庭多數不是原住民,久了也吸引認同教會社區事工的人進入。他表示,教會在能力所及範圍,願意去協助社區弱勢。

莫拉克後闢地重建部落

南布中會愛農教會

【林婉婷專題報導】南布中會愛農教會位於高雄杉林區大愛里,是莫拉克風災後慈濟基金會建設的永久屋聚落。愛農教會禮拜堂正門旁兩片彩繪玻璃,一面是耶穌牧養羊群,一面是耶穌指導門徒,呈現信仰觸碰每個失落族人的心,但社區卻面臨認同與適應問題。

愛農教會成立於2010年,聚會人數破百。但與自願離開部落的工作者不同,非自願性集團式遷移是毫無預備地與家鄉抽離,愛農教會牧師吴马亖.南卡芙蘭認為這是對文化最大的傷害,「我們的傳統道德、規範、習俗,都是屬於那個環境(部落)。」

居民的不適應反映在失業、酗酒、毒品、暴力問題上,「這裡是明星災區,太多資源湧進來了。」除了互相爭奪資源,不同團體也進到愛農教會協助,反而讓教會氣氛混亂複雜。吴马亖堅定原則,「教會就是教會。」他要求禮拜回復長老教會傳統形式、謹守重要節期與聖工、釐清行政與財務、杜絕政治干涉等。對他而言,教會照顧社區的開始是善於觀察,找出社區真正的需要,而不是看什麼議題熱門就一頭熱栽入。

大愛里的組成與其說多元,不如說是複雜而至疏離。很多長輩們想念山上的生活,山上部落卻稱他們為「山下的人」,為此,吴马亖立志在這裡重新建立一個「部落」。就像以色列人出埃及,將有新的生活樣態,他將部落常見的排球活動與傳統祭儀帶入教會。排球兼具團隊合作與個人表現,符合布農族人對英雄的崇拜與想像,來到教會的年輕人由他親自指導打排球。

年終感恩祭是結合感恩節與布農族年終祭,去掉火雞,以殺豬觀摩、搗小米、射箭賽等取代,且傳統裡立月形牌預定新開拓土地,加上「上帝要祝福這片土地與地上的人」的信仰意義。吴马亖說,愛農教會不屬於過去部落的任何系統,就像教會旁的小學原本叫民族大愛國小,現在改名巴楠花部落小學;協助的團體在完成階段性任務後終將退場,留下來的人也會不斷向前邁進。

點租會堂吸引族人回流

西美中會玉成教會

【邱國榮專題報導】根據前玉山神學院院長吳明義(Namoh Rata)所著《阿美族宣教史》,1963至1991年是阿美族教會茁壯時期,同時,台灣社會經濟結構改變快速,阿美族必須捨棄舊有生活方式,離鄉背井前往就業機會較多的都巿;以台灣北部地區為例,1965年於南港民豐泰鐵工廠內,來自花蓮光復及鳳林地區的阿美族青年,約50餘位,從平地人的鍚安教會崇拜開始,然後發展成為了玉成教會至今。

玉成教會隸屬西美中會,位在台北市南港區內工業住辦公寓頂樓,但因住辦建築樓層挑高,爬樓梯相對吃力,老人家跟坐輪椅的會友大感吃不消。玉成教會駐堂牧師呂哲敏表示,教會今年開始鐘點租借(點租)里民中心,方便老人家及行動不便的會友進入教會做禮拜。

呂哲敏表示,該教會主日禮拜人數平均約130人,點租里民中心,除了考量要方便老人家及行動不便的會友外,也同時思考該如何讓教會年齡結構降低,也就是流失出去的青年能夠回流,以及思考該如何吸引都市原民的族人走進玉成教會。目前透過韓國豐盛教會的雙翼養育系統,以及小組聚會陪讀,當慕道者或流失的青年產生渴慕時,就提出邀請進入教會參加大聚會,使他們繼續接受信仰教育的餵養。

「都市原住民是個族群,部落原住民是個族群,都原應該發展出都市生活行為的原住民型態模式。」呂哲敏表示,都原教會要把傳統文化的詮釋權放在教會,如果太著重部落文化,反而會造成衝突,部落有部落文化,都原也有自己的文化,都原要留心部落文化存在的精靈崇拜,否則容易出現信仰衝突。

呂哲敏說,都市的生活方式是時刻掌握時間,部落則是相對地悠閒,兩者截然不同;因此都原教會的族群認同不單是表現在語言及文化上,還要有表達出自己本身有能力去改變社會偏見、改變社區。他表示,不少都市原住民也認同社會對原民的偏見,都原教會有責任去打破這種錯誤觀念。

雙語禮拜兼顧多元族群

魯凱中會南凱教會

【陳逸凡專題報導】魯凱中會南凱教會的禮拜堂,原是台南中會新興教會的舊堂,2009年新興教會新堂落成後,為了延續舊禮拜堂的敬拜功能,特別透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尋找夥伴教會。當時南凱教會仍是「霧台教會台南禮拜堂」,在總會原宣牽線下,於2010年正式在此設立教會並升格堂會。

南凱教會牧師得日賽‧達分勒安表示,魯凱教會目前會員人數約40人,以魯凱族為主。主日禮拜以華語為主,去年魯凱聖經出版後,也以母語讀經,聖詩則採兩節華語、最後一節魯凱語方式吟唱,除了讓會眾都能聽懂,也兼顧母語學習與保存。

南凱教會的設立可追溯到30多年前,27位從霧台前來台南榮民之家工作的弟兄聚集聚會,今會友多在工廠工作。得日賽表示,由於原住民購屋不易,退休後多會回到原鄉居住,後代為就近照顧長輩,也會到鄰近的屏東謀職,「退休潮」成為都原教會發展的最大困難。

得日賽分析,都原教會當原希望保存自己的文化,但不同族群聚在一起時,更希望每個族群的文化都得到保存。教會若要穩定發展,勢必要打開大門,安排不同族群主日,或以小組方式讓相同族群的會友能以自己的語言聚會,「多元族群、彼此學習」也是上帝所樂見。

目前除了日常的聚會,亦有高雄原住民大專學生中心招聚台南地區原住民學生成立「那魯灣團契」在此聚會,日後這些青年畢業,若留在台南工作,也能繼續留下來聚會。此外,教會承辦台南市政府「部落大學」,得日賽認為這是重要的尋羊方式,透過市府資源,開放教會場地,與在地原住民建立關係。

位於教會地下室的「南凱工作坊」,除了開設編織、絹印等課程,也接受訂單客製文創商品。得日賽說,日後教會會規劃鋪設魯凱族傳統石板,真正成為具原住民特色的都市教會。目前魯凱族在台北有善美教會、桃園有活水教會、高雄有永生教會、屏東有磐石教會,歡迎在都市工作的原住民前來聚會。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