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中會主日學教材研習 聚焦全人身心關懷

(攝影/黃文瑜)

【義工記者黃文瑜嘉義報導】嘉義中會3月10日舉辦今年第一次師資訓練,除介紹主日學教材,還邀請醫療輔導師李惠鈴以「孩子疼痛時」為題分享臨床經驗,談孩子生病時如何給予支持與鼓勵。她強調,雖然身體受到治療,但過程中若是傷害了心靈,就非「真正的治療」。

嘉義中會教育部部長蔡孟勳牧師表示,今年共規劃6次師資訓練,主日學師資訓練多著墨於教學技巧與課堂管理,但主日學老師的事奉不只宗教教育,而是「全人關懷」,因此今年特別規劃「陪伴」的議題,了解「孩子疼痛時」如何陪伴,或關心特殊兒童在教會的處境,主日學老師如何分辨並給予孩子實質的幫助,甚至睡眠與健康,都將是訓練會主題。

(攝影/黃文瑜)

李惠鈴表示,醫輔師主要工作是安撫病童焦慮與恐懼,鼓勵病童的家屬,透過玩樂性質活動,讓孩童知道治療過程會產生什麼感受,甚至面對死亡。例如透過畫布娃娃,幫助孩子表達感受,透過「玩」吸引病童注意力,再以「玩」轉移小孩對於病痛的注意力,在醫療環境中仍可以充滿活力。

目前全世界僅5000名兒少醫輔師,醫輔師和遊戲治療師相同之處是透過「玩」幫助孩子,不同處在於遊戲治療師接觸的是未罹患身體疾病的孩童,重點是心理方面的輔導和治療,遊戲種類會避免紙牌;醫輔師的遊戲種類則沒有侷限,但需注意是否隔離,需採拋棄型或可清洗的玩具。

(攝影/黃文瑜)

李惠鈴以心理學家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將孩子身心發展分為0到2歲「感覺動作期」、2到7歲「前運思期」、7到11歲「具體運思期」及11歲以上「形式運思期」,每個階段因發展不同,需要不同的回應,例如嬰兒可透過音樂、按摩、慣用的小被子安撫,稍長的孩子就要運用想像力幫助理解治療過程,青少年則需要提供掌控性,較重視隱私權、尊重、誠實對話。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