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主冒險 南神校友分享本土神學精神

南神校園美景。〈攝影/林婉婷〉

專訪南神校友潘智豪牧師

【陳逸凡採訪報導】客家中會美濃教會牧師潘智豪是台北小孩,大學畢業後因想要體驗南部生活、對本土精神有更多認識,所以決定報考台南神學院。潘智豪回憶,在他的成長背景中,「講台語好像是沒有水準的事,提到中南部常有各種偏見,然而就讀南神時,上帝一層一層撥開我的心,重新發現台灣文化多樣性以及台語之美。」

就讀南神之初,因為學校重視台語教育,讓慣用華語的潘智豪感到十分痛苦,「當你鄙視這個語言的時候,學起來就會很辛苦!」然而在挫折中,潘智豪逐漸對本土文化產生認同意識,3年後終於能以流利台語與人對談。他認為「南神注重本土神學,從本地的歷史文化出發,這是一種有『根』的神學,不是談論虛無飄渺的天國,而是講述此時此刻、在我站立的土地上發生的事情。」

「很多基督徒夢想到中國宣教、到以色列宣教,希望帶來復興。某些教派相信基督再來必定與中國的復興有關,而唯一能夠向中國宣教的國家是台灣,所以台灣是基督教復興的基地。不過我對這種觀點持保留的態度。」潘智豪說,「與其把希望寄託在中國復興,不如把台灣復興列為第一。南神的教育讓我清楚看見這片土地的美。『焚而不燬、打死不退』是南神的精神,不只是對政治,還包括對人文、公義的關懷、對弱勢的尊重,這是我在南神所學到的。」

潘智豪分享,雖然一開始讀南神的動機很幼稚,3年後卻徹底愛上台灣這塊土地,在南神所教導的本土精神中,體認「唯有認同才能宣教」。然而後來上帝又開了一個大玩笑,當他好不容易學會台語,滿心期待準備迎接台語牧會挑戰,卻被分派到客家教會牧會。

潘智豪笑說自己讀偉人傳記時覺得很浪漫,希望自己也能夠從零開始開拓教會,「一開始租間房子,誠心祈禱,人就慢慢增加,」想不到2009年畢業後,被派到客庄,跟想像相差很多,一時之間很難接受。

由於客語不是教會主流語言、客語聖經也是這幾年才譯好,許多南部客家教會甚至沒有使用客語,腔調至今也無共識,但「因為聽不懂真的很痛苦」,所以潘智豪又開始學習客語,他認為穿上客家傳統藍衫不代表認同,唯有一起生活、分享實際舉動,在軟弱、站立、跌倒的過程中活出愛與見證,才是最好的牧養,「其實信徒也是人,牧師的軟弱看在信徒眼裡,都知道。」

有天,一位只會講客語跟日語的長輩找潘智豪傾吐,透過翻譯大概得知阿婆在訴說年輕時在大家族被欺負的辛酸。「在聽不懂客語的狀態下,其實不能理解故事背後的哀傷,也無法跨越時空回到80年前去理解她的痛苦。」然而這件事刺激潘智豪思考,為什麼阿婆要找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年輕傳道人訴苦?

後來他體悟到,牧者是很好傾聽的工具,看見人的軟弱,像錄影機一樣錄下來、回放,提出信仰的指引。「上帝的呼召與信徒的需求形成一個網,愛跟關懷是牧者留下來宣教最的大原因。」「認同、看見、接納,我們就成為一個好的攝影機,記錄他們的生活故事。」

潘智豪說,「人都喜歡活在安定中,在有資源、有同工,能夠被肯定的大教會牧會,得到很多的掌聲。」或者質疑「為什麼是我要犧牲」而選擇沉默式的原地踏步來麻痺自己。然而他認為「為主冒險」就是嘗試自己不敢做、或者害怕的事情,突破自己的思維跟界線。

潘智豪認為在舞台燈光下獲得掌聲反而比較容易,真的來到缺乏資源的偏鄉、甚至是你所討厭的人當中牧會,在你的恩賜才幹完全無用的地方,反而能夠培養健全的人格與「屬天的性格」,學習全然依靠耶穌基督,看見背後的生命故事與見證。因為不管環境再怎麼改變,傳的就是那位釘十字架、使人生命改變的耶穌。「祂都敢為你冒險了,你為什麼不敢冒險?」

 

專訪南神駐校藝術家陳義仁牧師

【陳逸凡採訪報導】曾出版《上帝愛滾笑》、《信耶穌得水牛》等書,以台語幽默漫畫記錄教會及社會時事聞名的屏東中會退休牧師陳義仁,近年受台南神學院長王崇堯之邀,擔任南神駐校藝術家,今年南神奉獻主日奉獻袋上的南神禮拜堂素描,就是出自他的手筆。

南神主日奉獻袋上素描,就是陳義仁牧師的作品。

年輕時陳義仁到台北謀職,在《女性世界》雜誌擔任美編,3個月後離職,前往位於長春路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事務所內的台灣教會公報社任職,原本應徵美編,他笑說自己後來「吃了好膽藥」,在沒有神學背景下也兼作副刊編輯。之後台灣教會公報社週刊部門遷往台南,他也隨之南下,因為對文字事工的熱忱,決定投考台南神學院。

陳義仁回憶當時的想法,「我認為我讀的是全台灣最好的一間學校,那是一段非常快樂的時光,校園裡沒有教官,也不用被逼著讀三民主義,學生自治會議也獲得完全尊重,除非師長受到邀請參加,否則都不會出面涉入,這是印象很深刻的事。」

當年陳義仁在校內除了編輯《聲音》等刊物,也曾撰寫劇本《死鬼也爭自由》,在4間神學院聯合聚會中公演,造成不小轟動,甚至劇本還被拿到黨外的競選場合中演出。求學期間正值「美麗島事件」及「台美斷交」,特務單位的人員曾進到校園內帶走成功大學學生,雖然校園內師生多是支持民主運動,但一直有耳語「某某人是『抓扒子』(告密者)」,如今回想起來印象都十分深刻。不過陳義仁認為當年情況複雜,加上人也會改變,如今看來這些耳語都已是過去的陳年往事。

陳義仁笑說自己不是很愛牧會,1984年受派至屏東中會光春教會牧會,當時光春教會剛從潮州教會分設出來,在他任內成立婦女團契,當時聚會多以插花、下廚為主,於是他興起編輯台語羅馬字雜誌的念頭。1989年輾轉在高樹教會落腳,一待就是28年。

甫到高樹教會,他即著手發行《風向》雙月刊,期許「觀察社會的風向」,以台語羅馬字刊行,期盼讓婦女、長輩能持續閱讀。內容多是翻譯或改寫具有啟發性的文章,例如公共議題、核能發電、女性運動、身體保健、台語詩文等,可惜雜誌3年後就收攤了。

陳義仁曾有一個罹患肌肉萎縮症的兒子,要揹著兒子上下樓,夜裡也必須起床為兒子翻身,幾年前教會完成無障礙牧師館,兒子卻在落成感恩禮拜當天過世。陳義仁說,以信仰立場來看,不管境遇好壞,都有上帝的旨意。

陳義仁認為,人無法完全理解上帝,很多事情都說不準。但是若相信世界上有一個帶著愛的造物主,不管什麼樣的環境,對他來說,世界一樣美好。「以我的一生來看,不管是多麼辛苦的環境,同樣都值得活下去,也值得感謝。」

談及退休後擔任南神駐校藝術家,陳義仁說其實多年前,前南神院長駱維道牧師就有類似的構想。「亞洲基督教藝術」指的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宗教藝術作品所呈現的樣貌也會呈現當地的特色,表達亞洲的處境。陳義仁說,近年作品多聚焦教會的建築與人物,回頭去看過去的作品,覺得還有改進空間,很想重畫早年經典台語漫畫,目前手上也在整理以台語撰寫的愛爾蘭詩歌集。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