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醞釀影像的生與死 導演侯季然經驗分享

導演侯季然。(攝影/林婉婷)

【林婉婷屏東報導】屏東獨立書店「小陽。日栽書屋」與聯發科技教育基金會合作「在地好讀-社區閱讀計畫」,舉辦系列活動「小陽。閱讀季」,4月1日座談請到電影《南方小羊牧場》、紀錄片《書店裡的影像詩》導演侯季然,分享他人生經驗中閱讀與影像的交織。

侯季然紀錄片作品,紀錄特色十足的台灣書店。

「讀書像買菜,拍片如烹飪。」侯季然回憶小時候閱讀經驗五花八門:書報亭內容聳動的八卦雜誌、解嚴後黨外雜誌、西藥房借閱的港漫《如來神掌》、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等。本來只為精彩情節所吸引的他,直到閱讀朱天心的《擊壤歌》,他首次感受到文字精確又幽微之美。

《擊壤歌》內容為朱天心就讀北一女時學生日常生活,同學間的爭執與和解,購物、惡作劇、嚐鮮等,呈現青春期的孤獨、曖昧和迷惘。純文學閱讀幫助侯季然開放感官、認識生活,「在鮮明情節、情緒之外,有些無以名狀、但我確實經歷過的感覺。」他甚至將《擊壤歌》放在枕頭下,睡前反覆閱讀,宛如小時候去教會被囑咐閱讀聖經。

年紀稍長,他接觸電影。當時台灣流行MTV店,能付費在小房間裡看電影。就如同他的閱讀,觀影也是從戲劇性強、娛樂性高的作品,慢慢轉到灰色地帶。他最先欣賞史蒂芬史匹柏的作品,後因為閱讀《影響電影雜誌》而接觸歐陸小眾藝術片。

侯季然分享小時候史蒂芬史匹柏《E.T.》在台上映,一票難求的盛況。

《影響電影雜誌》以圖表、圖像、文字方式認真、嚴肅地介紹電影藝術,包含導演、風格、電影史等,對當時還年少的他而言,看大師名作就像集郵,雖很難有共鳴卻持續不斷。他仍記得自己看艱澀電影到睡著的尷尬,也記得看色虐邪典片代表《索多瑪120天》那突破禁忌的小得意。

《影響電影雜誌》。

再後來,他接觸台灣新浪潮電影,看多了總能咀嚼出味道,慢慢懂了故事情節之外的意境和電影感。他認為電影感就是捕捉真實時間狀態,「與生活經驗逼近至混淆。」對比他1993年看《侏儸紀公園》,雖對電影技術震撼,但不敢奢望拍攝相似電影,他反而回到最初看《擊壤歌》時被真實情緒感動的心,隨想隨拍紀錄與人、生活、現實才是他的憧憬。

大學進入廣電系,終於有了拍攝作業。但當時器材笨重,操作複雜,拍片必定是團隊出動,失去機動性。直到1990年代末期Sony推出DV,讀研究所時他借用系上DV,才算實現隨想隨拍的夢。這類嘗試門檻不高,意境卻格外悠遠,例如影像詩創作《使景遷》,是2007年他日本旅行時,隨手拍下電車行駛時窗外流逝景色,詩人朋友孫梓評看了決定合作,才有了這部3分多鐘的作品。

進入規模更複雜、專業的拍攝計畫,侯季然發現撰寫劇本時雖有很多想像,但通常受限拍攝現況而無法落實。故有人說:「電影在寫劇本時活著,拍攝時死亡,剪接時又復活。」在幾次現場觀察並記錄、剪輯成功後,侯季然提出自己的看法,認為拍攝時死亡的不是電影而是想像,只要敏銳感受,想像就能再生。雖然好萊塢等大製作電影資源多,可以完整還原劇本想像,但創作可貴的部分是,縱使預算不足,創作者仍可以因著靈感與故事相遇。

(攝影/林婉婷)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